<p class="ql-block">毛主席亲切接见陈永贵。(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叶剑英元帅为虎头山题字。</p> <p class="ql-block"> 太原行</p><p class="ql-block"> 之三</p><p class="ql-block"> 到大寨看看</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就知道山西大寨,但当年没有机会来到大寨。几十年过去了,但来大寨看看的情结尚存。这次坦克三连战友聚会,正好安排看大寨,终了我心愿。</p><p class="ql-block"> 大寨是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村庄。座落在太行山腹地虎头山脚下,这里平均海拔1000米。和现在的年轻人说大寨,可能有代沟。但在上个世纪,大寨可是一处红遍中国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大寨属土石山区,全村不到八百亩地,却分布在七沟八鿄一面坡上。这八百亩地被沟沟梁梁分割成四千七百多块,完全靠天吃饭。但不屈的大寨人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制定了十年規划,向穷山恶水宣战,他们苦战合作沟,三战狼窝掌,仅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取得了巨大成绩,改变了山村的面貌。他们不屈不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感天动地。大寨人向世人揭示了一个道理,只要不怕艰苦,坚持不懈,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他们自然成为全国农村的一面旗帜。1964年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从此,大寨和自力更生,坚苦奋斗的精神一起登上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大寨人不仅成为全国学习的旗子,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情怀,更是一道难忘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大寨是历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大寨之所以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深处的小山村,成为当年举世瞩目的全国先进典型,是大寨人自始至终贯穿了一种不屈不挠、克难奋进的民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在我国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产生了特殊的推进作用。当年“农业学大寨”运动,也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規模最大的农民运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此后到大寨学习成为大寨的一道靓风景。据说每天都有,多时一天人数要过万。当年我们没有机会前来,没想到半个多世纪以后,因战友聚会的机缘,使我有机会来到大寨,仍然有点感动。</p> <p class="ql-block">恕无其他战友照片,致歉意。</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太原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才来到大寨。车子停在停车场,才知道到大寨是要门票的,门票是48元。但对退役军人和65岁以上的人员免票。我们几乎都符合双免票条件。</p><p class="ql-block"> 走进大寨的大牌坊门,迎面便是一座巨型的红旗雕塑。红旗上镶嵌着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是毛泽东主席当年提写的《农业学大寨》的手迹。看到这里,恍若隔世。来的战友纷纷驻足和这面旗子合影。</p> <p class="ql-block">大寨故址。</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便是一栋两层楼房,楼房顶层的正面竖立着“大寨”两个巨型大字。楼房门洞的两侧分别写有“自力更生”和“奋发图强”两句话。据说这是当年周恩来总理慨括的大寨精神。站在这栋建在大约六七十年代的老楼前,真有穿越的感觉,仿佛我们又回到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道路从这里分开,一路进村,一路上虎头山。由于时间关糸,我们选择直接上虎头山。</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纪念亭</p> <p class="ql-block">(网络历史照片)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寨。</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在大寨(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上山不久,便见到大寨人专门为周恩来总理专门修建的“周恩来纪念亭”。周总理生前曾三次来大寨,据说是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来的最多的一位。可见周总理生前对大寨的关心和厚爱。</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不但关心大寨的发展,总结了大寨发展的经验。还真心实意地告诫大寨,要谦虚,要扎扎实实地干,不光搞好农业,还要搞好多种经营,要多种经济作物,办好企业,搞好教育。所以从七十年代开始,全国还在学大寨,搞梯田。大寨己经根据山区特点,退耕还林,大搞多种经营。如今我个的站在虎头山上,放眼望去,已是满眼葱翠,果木飘香。几乎看不到标志性的大寨梯田了。据说还保留着几片梯田供参观。但因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p> <p class="ql-block">墓前广场上的陈永贵半身雕像。</p> <p class="ql-block">墓碑上镌刻着“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p> <p class="ql-block">碑阴镌刻着陈永贵传略。</p> <p class="ql-block"> 离开周恩来纪念亭,稍走几步便来到陈永贵同志墓地了。据说墓地就建在陈永贵与周总理当年席地而座,聊天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同志是大寨的带头人,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卸任副总理后,改任北京北郊农场任顾问。陈永贵同志于1986年3月26日在京去世,享年72岁。同年4月,骨灰回到大寨。大寨村委会为陈永贵同志修建了纪念墓地。墓地落成后,大寨村委会为陈永贵同志举行了立碑和骨灰安葬仪式。</p><p class="ql-block"> 墓地背靠虎头山,面向大地。墓冢是石砌园形平顶,墓顶上饰一.桃形石墩。墓的三面依山势围成靠背式墓圈。大理石墓碑,碑的正面写有“陈永贵同志永垂不朽”,碑阴镌刻着陈永贵传略。墓的前方为三组石砌台階。第一组有三十八階,象征陈永贵同志三十八年党龄。第二组有七十二階,象征陈永贵同志年龄。第三组为八階,象征陈永贵同志在中央工作八年。再往下是一个广场,广场中央立有一座高大的陈永贵同志半身雕像,这尊雕象采用陈永贵同志的常见装束,头扎白毛巾,身着对襟祆。雕像面容剛毅,目光深䆳,深情地望着他一生挚爱的大赛。</p><p class="ql-block"> 我曾在山下的广场遇到一位老人,聊天中知老人家是大寨人,便问道,陈永贵咋样?老人随口赞道:他是个好人、能人,大寨人忘不了他。能看出老人是出于真心之语,恐怕不简单是因为陈永贵改变了大赛,而是他即使做到副总理,仍然不忘初心,始终保持本色,他贵为副总理,仍然在大隊拿工分,中央仅给每月15元的生活䃼贴。他坚持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在地方调研,三分之一时间回大赛工作。我到现在仍然非常佩服陈永贵这位前辈,一位大字不识多少的山区农民,能靠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小山村,硬是变成全国学习的典型。我在山上采来一束黄色的野花,虔诚地把鲜花放在陈永贵墓前,并深深地三鞠躬!</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网络获取照片)</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歌颂大寨诗碑</p> <p class="ql-block"> 陈永贵墓地不远处,便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国务院副总理郭沫若先生的部分骨灰安葬处。 安葬处没有墓碑,只有一处纪念碑。纪念碑是用大理石做成的,上面写有“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碑前不知何人献了一条白色的哈达。</p><p class="ql-block"> 郭沫若生前曾多次来过大寨,被大寨精神所感动,曾诗兴大发,为大寨写下了传颂后世的五言诗:“全国学大寨,大寨学全国。人是千里人,乐以天下乐。狼窝成良田,凶岁夺大熟。红旗毛主席,红遍天一角。”。从此郭先生与陈永贵同志相识成为朋友並一直保持着紧密联系。郭先生去世前,曾要求家人把自已的骨灰分成三份,其中一份埋在大寨虎头山。郭先生想用这种扑素的方式魂归大寨。郭先生家人遵嘱,把他部分骨灰葬在虎头山上。大寨人在骨灰安葬处立下了纪念碑,让后人瞻仰。</p> <p class="ql-block"> 山上还有一位国内知名作家孙谦先生的墓碑。年轻人可能不知道孙谦的大名,但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可是与赵树理、马烽齐名的作家。因为他们三位的作品都是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所以三人被称为“山药蛋”派,曾红遍中国。孙先生曾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人民作家”光荣称号。孙先生生前曾多次到大寨采访,並用报告文学的形式向全国报导推荐大寨精神!他写的大型纪实报告文学《大寨英雄谱》,曾被北京电影制片厂依据该文改编並拍成电影《千秋大业》。孙先生因报导和大寨结缘,並成为大寨人的朋友。孙谦临终前表示要去世后葬在大寨。大寨人把孙先生葬在了虎头山。</p><p class="ql-block"> 如今虎头山上,多了两位名人,也成为到大寨旅游的重要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下了虎头山,我们便来到“大寨展览馆”参观。尽管距大寨鼎盛时期己过去了四十多年,但我参观展览时,仍然有一些感动。大寨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间奇迹。硬是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变成全国农业的一面旗帜,这面旗子后面的故事。足可彪炳史册。</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大寨也经历了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大寨人,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大潮,既没有束手无策,也没被改革浪潮所击倒,而是学会了转变观念,在大胆探索中改革创新,不断破除体制羁绊,勇敢跨越改革门坎,使今天的大寨逐步走上改革开放的快车道。</p><p class="ql-block"> 令人欣慰的是,新时代的大寨仍没落伍。如今的大寨己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大寨人依然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寨己形成建材制造、旅游开发、食品加工、服装加工、物流运输等二十多种支柱产业。每年纯收入几亿元,老人年满60岁就享有养老金,上学全免费,考上大学还另有奖历。</p><p class="ql-block"> 大寨人在老一代人的带领下,大寨精神没有丢,他们正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奔富路上高歌前行。</p><p class="ql-block"> 看完展览馆,仍觉得言犹未尽。我想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大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仍应成为我们改革开放的主弦律。使之成为我的开拓创新、克难奋进的精神武器。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是发展中国家,更不要忘记在十四亿中国人中,还有至少六亿人年月收入不足一千元。看到这个数据,我们还有理由骄傲吗?</p><p class="ql-block"> 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大寨,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如今的大寨己成为一个融合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的旅游胜地,同来的战友,都认为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