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脚走进“哈军工”——陈阿溪将军轶事(二)

常春藤

<p class="ql-block">  1962年9月,十六岁的陈阿溪以优异的成绩从云霄二中考进云霄一中,就读云霄一中高中。那时候交通不便,加上家庭经济困难,从老家陈岱到城关的求学之路变得特别漫长。开学那天透早,他赤着脚,肩上的木棍一头是简单的衣物及生活用具,一头是少许大米、地瓜、萝卜干等裹腹之食,迎着朝阳,沿着沙土路摇摇晃晃,走走停停终于赶到一中报到。此后高中三年,从云霄城关到老家陈岱来回八十多里地,他每周都要用脚步丈量了一遍。周末空身回家歇息一晚,隔天挑着担子到学校。担子里的这些食物是母亲省吃的口粮。时逢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家里只有体弱的老母亲,从生产队里分来的口粮也不多。母亲在最为困难时常吃野菜,尽量把口粮省出来就着给读书的儿子。在这条漫长的沙土路上,少年陈阿溪的肩上,一头挑着生活的艰辛,一头挑着人生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中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没有被子的冬季,他与同学同盖一条被子,从狭窄的小床上被挤下地板是常有的事,这也成同学中的笑谈;正在长身体的他,遇到食物匮乏的年代,半饥半饱也是常态。这里有个小故事:他的数学成绩特别好,数学老师让他在课堂上给同学们讲学习体会,他说他最希望上午第四节课上的是数学课,听数学课能使他忘记肚子饿,上其它的课,肚子总是咕咕叫。他的发言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然而这一切并没能阻止他前行的脚步,1965年高考,他以优异成绩提前录取时称军中清华的“哈军工”。</p><p class="ql-block"> 听到被“哈军工”提前录取的消息,少年陈阿溪一下子蹦了起来。因为读军校可以解决家里经济窘困问题,就连姐姐集中她家里的布票为他预先准备的一条被套都可以不需要了。开学在即,那时国家还实行计划经济,出门总得准备些许全国粮票,还要几毛钱以备不时之需吧。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对他来说却是天大的事。</p><p class="ql-block"> 从福建云霄到哈尔滨也是千里迢迢,好在一路上有军校来人带队照应。从未出过远门的他光着脚,穿着用蚊帐布做的衬衫(那时候买蚊帐布的布票可以打折),从云霄赶到漳州郭坑火车站,坐火车到福州与其他同学汇合。到了福州住旅舍,为了洗漱方便,他才买了一双“人字拖”。一行人来到上海,没穿鞋上不了公共汽车,带队的同志借了他一双胶鞋,鞋子太大,他只好用报纸塞上。他们从上海赶到北京,从偏远农村来的孩子第一次见到天安门,那激动的情形至今难于忘怀,他清楚地记得他穿着蚊帐布做的衬衫在天安门广场上照了一张相。</p><p class="ql-block"> 到“哈军工”的当天,学校给他发了全套衣服和被子,这是他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他穿上崭新的军装躲在角落里大哭一场,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将来回报国家,回报社会。</p><p class="ql-block"> 陈阿溪将军依靠集体经济和人民助学金得以完成青少年学业。 陈阿溪将军光脚走进“哈军工”轶事,为王牌军校“哈军工”辉煌校史增添一抹艳丽色彩。陈阿溪将军也以实际行动实现了他当初在军校立下的铮铮誓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