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个展、特展颇为丰富。</p><p class="ql-block">萌生:从齐白石到黄永玉</p><p class="ql-block">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p><p class="ql-block">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 等</p><p class="ql-block">在欣赏美的同时,心中缅怀那些创造美的高尚灵魂</p> <p class="ql-block">以时而萌,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着大约80件齐白石书画作品,多未公开展出过。今年适逢齐白石(1864-1957)诞辰160周年,基于馆藏策划一个展览加以纪念,是两年来一直萦绕在我脑际的选题。</p><p class="ql-block">齐白石是家喻户晓的画家,常规书画陈列固无不可,也易于实现,但是我想要一个打破常规、更加有趣、更能吸引年轻人关注和喜爱的展览。青年策展人刘木维博士勇于接受挑战,在策展过程中,由齐白石联想到时逢百年诞辰的黄永玉(1924-2023),这两位湖南同乡,年龄相差整整一个甲子,虽其所处时代、人生阅历、思想境界、绘画风格等方面迥然不同,但是,他们都是令人尊敬、广受欢迎的著名画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曾创作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动物题材的艺术作品。而"萌生"这个展览恰好要从"动物"话题展开,于是就有了齐白石与黄永玉的"同框"。</p><p class="ql-block">动物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题材之一,东西方概莫能外,目前世界美术史追溯的人类最早绘画是来自法国南部和西班牙北部地区的旧石器时期洞穴岩画,距今3万至1.5万年前,其主要内容就是生动具象的动物形象。一部人类文明史亦处处离不开动物元素。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演化进程中,一些动物被驯化,成为人类的亲密伴侣;一些动物被神话,成为原始崇拜神秘力量的化身;一些动物被赋予象征意义,融入到天文历法、音韵声律、宗教政治等等人类文化系统中,成为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现实生活的特别元素,诸如星座、属相。</p><p class="ql-block">在各种艺术门类中,动物题材都是非常广泛而持久的存在。于是,为了最大限度使馆藏"萌生",从绘画、织绣、陶瓷、上艺杂项等各类藏品中,挖掘了上三件从古至今蕴含动物主题且有趣味的藏品,展览也因此变得丰富起来。展览框架基本确立后,策展人又根据单元展陈内容和形式的需要,主动引入当代艺术家的创作。于是,除了当然的主角齐白石和黄永玉,观众还可以看到虚谷、任伯年、王梦白、徐悲鸿、吴冠中等20位古代和近现代艺术名家,以及金宇澄、魏晓明、周春芽、赵半狄、徐累、丘挺、泰祥洲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挑战度很高的展览,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最终,展览基于但不限于馆藏,打通艺术品类的珍域,链接古往今来。</p> <p class="ql-block"> 2024年适逢齐白石先生诞辰160周年,黄永玉先生诞辰100周年,两位艺术家同为湖南人,诞辰相差一个甲子,藉此纪念,藉此致敬。本展以齐白石、黄永玉先生的艺术作品为主,集结任伯年、虚谷、王梦白、徐悲鸿、祝大年、吴冠中等20位古今名家的经典作品,同时精选厐均、金宇澄、魏小明、徐累、赵半狄、周春芽等15位当代艺术家的代表作,馆藏部分更是涵盖了绘画、雕塑、织绣、陶瓷、金工等诸多门类的精品。270余件展品以 “森山漫录” “平安物语” “闲情散记” “池趣琐话” “海天麟爪” “梦游吟草” 六个单元为场景线索,每个单元的前两个字落脚于抑或现实抑或虚幻的动物生存空间,后两个字以不同文体象征相应的存在氛围。其中“池趣琐话”展区聚焦齐白石先生,在六个单元之外特别设立X展区,聚焦十二生肖与黄永玉先生,并行艺术作品的脉络和文化溯源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十二个十二个月</p><p class="ql-block">"一岁而匝,终而复始。"</p><p class="ql-block">--《淮南子·天文训》</p><p class="ql-block">十二生肖,承载着动物意象与人的运命关联,承载着神话传说与民间文化的积淀,承载着阴阳五行的思想与精神信仰的寄托。在这个特别的 X 展区,引申的未知数指向紧扣律吕的十二地支,时令之调和与万物之纠葛,以及十二时与三十六禽的映射……阳有"六律",阴有"六吕",在这一层镜像上, x = i ,归根阴阳抗衡、阴阳相生的虚数解。2017丁酉春日,92岁的黄永玉先生画完了足足十二年的生肖月历,他说"老天不可能再给我整整画得完一圈生肖的十二年时间……",这一巡,他没有再尝试"假定成立"。黄永玉先生的生肖创作透露着生活点滴,饱含拟人化的诙谐与体悟。"十二个十二个月",致敬黄永玉先生,致敬无限可能,致敬真真切切。</p> <p class="ql-block">不是说你做不到</p><p class="ql-block">题款:</p><p class="ql-block">不是说你做不到,实际是没看你做过。壬寅岁暮,黄永玉聊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件非常风趣的作品,画面上一只大鸟,用嘴巴死死咬住一棵树,仿佛要把树连根拔起。题款点题:"不是说你做不到,实际是没看你做过。"有趣的是,在黄永玉府上有一张照片,不服老的黄永玉,在一棵树干上玩起了"双臂侧悬",以双臂支撑,将整个身体水平悬浮,其难度不小。两相对照,可以说"别人做不到,黄永玉自己做得到",有照片为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别字一鄂,号茫父,别署莲华盦主,贵州贵筑(今贵阳)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文学家、金石学家、书画家和戏曲理论家,被誉为一代通人,于颖拓、刻铜、笺纸等艺术形式皆有特别贡献,被鲁迅、郑振铎、陈叔通、郭沫若等人所盛赞。姚华是贵州近现代十分重要的文化先贤,也是清华大学初创时期清华学堂的国文教员。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与贵州省博物馆联合策划的“茫父不朽:一代通人姚华艺术展”,旨在通过大量珍贵书画、文献、碑拓、刻铜、笺纸等实物,比较全面地呈现姚华在诗词、书法、绘画、考据、篆刻、写铜画笺等领域的杰出才能与贡献,以期使观众了解一位才艺出众、立体饱满的茫父先生。</p> <p class="ql-block">尺素情怀</p><p class="ql-block">清华学人手札展</p><p class="ql-block">西山苍苍,东海茫茫,水木清华,钟灵毓秀。一部清华办学史,就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科教强国奋斗史的缩影。在清华110余年(始于1909年清政府设立的游美学务处肄业馆)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延揽各领域的优秀学者,荟萃了一大批学术名家,也为社会不断输送着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老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已经成为人们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尺。</p><p class="ql-block">"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前贤往矣,我辈已无緣一睹其风采,亲炙其教诲,但是「手泽存焉」,从他们留下来的信札、讲义、诗文手稿中,我们仍可感受前贤风采之万一。</p><p class="ql-block">「尺素』虽小,然则小中见大。在这纤薄的纸张里,在这或工整或飘逸的墨迹中,若隐若现、呼之欲出的是隐藏在背后的一位又一位有个性、有喜怒、有情怀的人,是在『正襟危坐」的传记和正史中难得见到的另一种细微的丰满和真实。『前贤遗墨,片羽吉珍』,感谢学校档案馆、校史馆以及亲属、藏家们所提供的这批清华学人手札,让我们有机会亲炙大师手泽,走近大师内心,『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p><p class="ql-block">『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是清华艺博开馆首展之一,曾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后不久,展览得以交流到香港城市大学美术馆,并举办『清华学人与中国现代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成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一份特殊礼物。围绕此展所开发的一系列文创衍生品,也受到观众热捧并多次获奖。在广大校友和社会公众的反复呼吁下,我们重开此展,并对展览內容略作调整,对展陈方式努力提升,旨在藉此向奋战在各行各业、努力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清华人致以崇高敬意!向展览中所呈现的百余位清华学人杰出代表敬献一瓣心香、表达无尽景仰与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杜鹏飞</p> <p class="ql-block">精美文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