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事博物馆①七海扬帆

平安是福

<p class="ql-block">  广州海事博物馆位于广州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20平方米,其中地下建筑面积384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780平方米(古码头遗址保护光棚)。馆藏文物以大量出水精美瓷器为主,藏有西村窑瓷器约100件,其中“至和元年”款褐彩铭文盘是国内带铭文的西村窑瓷器。其它如宋代市舶使方慎言墓志铭、南宋碇石、南海出水香药等也都极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2021年6月29日,广州海事博物馆正式开馆。(挂广州市黄埔区博物馆、广州市黄浦区文化通产保护中心牌子),现辖广州海事博物馆、南海神庙、玉岩书院与萝峰寺三处重要文化场所。</p><p class="ql-block"> 广州海事博物馆是广东省内唯一—座“海事”专题博物馆,以展示广州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中的辉煌成就、重现“千年商都”的历史风貌为总目标,是广州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举措。</p> <p class="ql-block">  广州海事博物馆设计巧用水域特色,主楼宛如一艘大船漂浮在水中央,入口处则有一条6米宽的“引桥”,通过这里进入博物馆犹如“登船出海”。博物馆设计还提取了中国古代的三大船型之一的广船的线条和体块等抽象元素,组合融合进建筑的整体造型中。在建筑的局部和细部上,则融汇了广府传统地区建筑的符号、元素,如祠堂、文塔上的石雕、飞檐上的灰塑等纹饰等</p> <p class="ql-block">七海扬帆</p><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 千年商都,海丝明珠:广州一座长盛不衰的商港。唐宋时期(7-13 世纪),七海扬帆,道通诸国,广州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当时的广州,各路海船云集,瓷路飘香,各色商品荟萃。神庙市舶,制度创设之地,光塔蕃坊,文化交融之所。往来贸易的阿拉伯人惊讶:“广府是船舶的商埠,是阿拉伯货物和中国货物的集散地。”著书立说的中国士大夫赞叹。“金山珠海,天子南库。”</p> <p class="ql-block">舟行天下</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中国、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的造船、航海技术取得较大进步,不同区域之间长距离的跨海航行成为可能。依赖于技术的支撑,各地区、各民族间海上贸易活动更加频繁,文化交流更加深入。</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p><p class="ql-block">造船技术的成熟</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中国造船技术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广东等东南沿海地区是重要的船木产区和造船中心,造船技术持续革新,著名船型陆续产生。同时期,国外造船技术也有较大发展,阿拉伯船是其中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隋代五牙舰模型</p><p class="ql-block">战船,起楼五层是其重要特征。《隋书·杨素列传》载:</p><p class="ql-block">“素居永安,遭大舰,名曰五牙。上起楼五层,高百余尺。“</p> <p class="ql-block">隋代龙舟模型</p><p class="ql-block">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游船。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载:“龙舟四重,高四十五尺,长二百尺。”</p> <p class="ql-block">斗舰模型</p><p class="ql-block">又作战舰,前后左右皆可迎敌,无腹背受敌之虞。</p> <p class="ql-block">海鹘模型</p><p class="ql-block">战船,能抗风浪,航行性能强。</p> <p class="ql-block">碇石</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广东出土</p><p class="ql-block">广州海事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有石碇、木石锚和木碇三类定泊工具,该碇石为木石锚构件。</p> <p class="ql-block">阿拉伯船</p><p class="ql-block"> 7-13世纪,伴随频繁商贸活动,大量外国船只来华。这些船只与中国船只有许多不同,展现了各自独特的造船技艺。其中,尤以阿拉伯缝合船只最具代表性,这种船在波斯和西印度洋等地区也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欧贝德驾驶“苏哈尔号”前往中国</p><p class="ql-block">关于外国船只不用铁钉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阿拉伯帆船缝合技术</p><p class="ql-block"> 缝合木船是波斯湾地区的一种古老、原始的船只种类,结构上这种船由船壳板、龙骨和肋骨组成,船板和骨材构件的连接是在木板和木条上钻孔,再用绳素捆扎。板缝用纤维和油脂混合物填塞,以保证不透水。据称,这种缝合木船的韧性较好,即使在海岸暗礁搁浅,船体也不一定会损毁。这种船在古代不仅盛行于波斯湾和阿拉伯海海域,还传播到南印度洋的马达加斯加、斯里兰卡,直到东南亚各地。</p> <p class="ql-block">楼船模型</p><p class="ql-block">战船,意为多层的船,唐率里《太白阴经》载其“以张形势”,类似旅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艇模型</p><p class="ql-block">战船,常作侦查、巡逻之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蒙冲模型</p><p class="ql-block">又作蒙衡,战船,其特点是以犀、牛皮蒙覆,常作冲锋之用。</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p><p class="ql-block">航海技术的飞跃</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获得了巨大的进步。除了此前传统的航海导航术继续得到发展以外,这一时期,大洋天文定位和磁罗盘导航的使用,使中国的航海术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位置,也成为这一时期及之后中国航海得以涉足远洋的最重要的技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地文导航</p><p class="ql-block"> 海上航线上,各类岛屿、礁石是航船能够直接观察到的地理坐标,对船只航行有着重大意义。唐宋时期,中国人已经可以根据海上地理坐标对航路距离等要素进行判断,并且对潮汐的认识也更进一步,加深了对海洋的认识和了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鲁尼</p><p class="ql-block"> 中亚著名科学家、史学家、哲学家,著有《占星学入门解答》《马苏迪天文学</p><p class="ql-block">和占星学原理》《印度志》等。</p><p class="ql-block">比鲁尼关于海洋地理环境的描述</p><p class="ql-block">“南海自中国起,经印度海岸,流经桑给巴尔,.……..航海者不曾越过这个界限,因为大海在东北面插入大陆,.……...而在西南面,好像是作为补偿,大陆又伸入大海中。…….越过此处,海水在山岭和河谷之间川流,纵横交错。随着潮水起落,波涛冲击,海面永无平静之日,船只到此,粉身碎骨。这就是无人在此航行的原因。但这并不能阻挡南海通过南洲南岸的山凹与大洋(大西洋)相通。”</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千年商都</p><p class="ql-block"> 广州是中国唯一一座自建城至今两千余年来始终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大批货物向广州聚集,经过广州输往世界各地;海外的货物也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贸易中心枢纽,彰显了千年商都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丝路贸易中心的转移</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东起长安,西至君士坦丁堡,各条路线相加,总长达2万余千米。这一陆上丝绸之路,在唐代中前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逐渐断绝,陆路贸易逐渐衰落,海路贸易趋于发达。</p> <p class="ql-block">繁荣的扶胥港</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扶胥港是广州的重要外港,是外国商舶云集之地。伴随海外贸易的繁荣,扶胥镇成为官府的税源重地,广州也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州外港</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扶胥港在晋代是“洋舶放洋”之地,隋唐时已成为优良海港,直至宋元而不衰;在宋代,从市务税钱收入之富、海舶停泊之多等方面,可断定扶胥镇是重要商业中心并与海外贸易密切相关,是外贸港口。不过,亦有学者认为扶胥港风涛过大,更多地用于驻兵、巡查沿海。唐宋时期,扶胥港地处珠江入海口,南海神庙亦位于此地,在中外交往中必定发挥着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扶胥港地理位置图</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扶胥镇地处狮子洋和广州珠江连接点,东西向珠江漏斗湾到此转南北向的狮子洋大漏斗湾,宽达2500米,称为“大海”。珠江口内,水势急紧,一出江口,海面骤宽,是个优良海港。</p> <p class="ql-block">南汉“乾亨重宝”铅钱</p><p class="ql-block"> 乾享(917-925年)为南汉高祖刘<span style="font-size:18px;">龑的</span>年号,“乾享重宝”铅钱共有光背、背“邑”和背“邕”三种。五代十国时期,铜贵铅贱,南汉政府为弥补国用不足,遂下令铸铅钱,约十枚铅钱值一枚铜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开元通宝“广”字铜钱”</p><p class="ql-block"> 唐武宗于会昌五年(845年),令各州郡设钱坊铸“开元通宝”纪地钱,即在钱背面铸上州名,现知大约有昌(扬州)、潭(长沙)、洛(河南)、福(福州)、广(广州)等33种。其中,“广”字开元通宝是广东有文字实物可考的最早的铸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钱凝结钱山</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p><p class="ql-block">广州海事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p><p class="ql-block">辐接内地的都会</p><p class="ql-block"> 在隋唐以前,由于交通不便,岭南往往被视为瘴气弥漫的化外之地。随着唐代梅岭道的开辟,这一格局大为改观。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趋于中断,广州作为重要的贸易港口,逐渐成为国内外贸易中转的枢纽,发挥了辐内地的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瓷路飘香</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往来于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极为丰富,包括瓷器、丝绸、茶叶、香药、玻璃器、珍稀动植物等,其中尤以瓷器出口和香药进口为最大宗。频繁的经贸往来,不但加深了贸易双方的经济交流,也深刻影响了彼此的生产和社会生活。</p> <p class="ql-block">瓷业兴盛</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制造瓷器的历史十分久远。汉代,我国已能烧制出坚固耐用的瓷器;唐代,瓷器的烧制技术得到迅速发展,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其造型与工艺水平远远超越了前代。宋代则是中国制瓷业的辉煌时期,各地新兴窑场层出不穷。工艺的精进、窑炉结构的改良和装烧技术的提高,使中国瓷器蜚声中外。</p> <p class="ql-block">瓷器烧制过程图。</p> <p class="ql-block">馒头窑</p><p class="ql-block"> 馒头窑是一种重要的陶瓷烧制窑炉,由窑门、火膛、窑室和烟囱等部分组成,又称“圆窑”,因形似馒头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龙窑</p><p class="ql-block">龙窑是一种半连续式陶瓷烧成窑,窑室由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组成,多依山坡或土堆倾斜建造成一长隧道形窑炉,形似卧龙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瓷器出品之路</p><p class="ql-block"> 烧制工艺的臻于成熟,以及海路运输的相对便利,使瓷器成为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商品。唐宋时期,广州是外销瓷贸易的东方起点,贸易以越窑、邢窑、长沙窑等窑口的产品为主,主要销往东南亚、阿拉伯地区。瓷器在外销商品中地位的崛起,带动了国内瓷器生产区域的扩大。广州作为重要的海上贸易枢纽,直接带动了广东以及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瓷窑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黑石号模型</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期的沉船,装载中国货物运往西亚、北非。</p> <p class="ql-block">“黑石号”的残骸</p><p class="ql-block"> 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海域发现一艘10世纪阿拉伯商船沉船,该船可能经广州出海。出水唐代长沙窑、越窑、邢窑、巩县窑瓷器及广东粗瓷等约6.7万件,还有金器10件、银器24件、银铤18枚和铜镜30件。其中,长沙窑瓷器数量最多,共约有5.65万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石号”出水的长沙窑瓷器</p><p class="ql-block"> 在全球已发现的沉船中,出现了几乎所有中国外销瓷器的品种,从唐代到清末无一遗漏。这些海底珍瓷的重见天日,印证了中国瓷器漂洋过海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石号”帆船平面线描图</p> <p class="ql-block"> “黑石号”沉船出水了700余件广东窑口瓷器,但大多难以找到确切产地。从出水情况可以看出,这些广东窑口的大罐中摆放着长沙窑碗,中小罐内则放置香料等物品。</p> <p class="ql-block">  长沙窑窑址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创烧于初唐,盛于中晚唐,衰于五代,前后历时200多年,是唐五代著名的外销窑口。长沙窑器型有壶、瓶、杯、盘、碗、碟、砚、盂、坛、薰炉、脉枕、人物、动物、鱼类等,共70多种。其装饰手法包括彩绘、浮雕、书法和色釉等,其中彩绘装饰主要采用高温褐、绿彩制作。</p> <p class="ql-block">邢窑</p><p class="ql-block"> 邢窑窑址位于今河北省邢台市,是唐代著名的瓷窑,时有“南青北白”之说。“南青”指越窑青瓷,“北白”则指邢窑白瓷,是相互争艳的两大体系。陆羽《茶经》云:世以邢州瓷处越器上,然邢瓷类银类雪,邢瓷白而茶丹,似不如越。”虽然陆羽就品茶而言,认为邢瓷不如越瓷,但品质上二者实不相伯仲。</p> <p class="ql-block">广东窑青釉四系带流罐</p><p class="ql-block">唐(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广州海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西村窑窑址在今广州西村皇帝岗,是北宋时期外销窑口。西村窑瓷器受耀州窑、磁州窑、湖田窑等影响,釉色以青釉为主,黑酱釉为次,还有少量低温绿釉器。器型种类繁多,尤以凤首壶及刻花折沿大盘为代表。西村窑的产品较少见于国内,但却大量发现于东南亚诸国,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阿曼等地均有出土。</p> <p class="ql-block">西村窑</p><p class="ql-block">器型种类</p><p class="ql-block"> 西村窑器型种类丰富,主要有盘、盆、碗、碟、杯、盏、瓶、樽、罐、壶、灯、盒、枕、玩具及杂器等十多类。西村窑的器型、施釉与花纹装饰间有一定配属关系,主要有青釉素身、青釉刻划花、青褐釉彩绘、青褐釉彩绘刻划花、青釉印花、影青、黑酱釉、绿釉等八种。</p> <p class="ql-block">香药进口之路</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通过海路入华的商品种类繁多,有香药、纺织品、玻璃和金银器等。其中,香药是最大宗的商品。据记载,当时进口的香药,主要来自印度洋东、西等海外各国(地区),功用广泛、种类繁多。这使得海外商品的来华之路,成为一条异香浓郁的“香药之路”。</p> <p class="ql-block">香药进口</p><p class="ql-block"> 唐宋两代都大量进口香药,其中,唐代进口最多的是沉香,单次最多者达450斤;宋代进口最多者为乳香,单次最多超过10万斤。唐代,香药的消费者主要是贵族阶层,宋代对香药实行专卖,平民成为主要消费人群。广州因有市舶便利,是香药进口、销售最重要的口岸之一。</p> <p class="ql-block">香药种类</p><p class="ql-block"> 唐宋文人著作中对香药品类进行了大量记载,经统计《酉阳杂俎》《岭外代答》《诸蕃志》《坦斋笔衡》《经史证类》《香谱》等书籍,香药种类约有200种,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沉香、降真香、龙涎香、乳香等。这些香药,大部分从海外进口,亦有一部分为国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药用</p><p class="ql-block"> 宋代,香药具有实用和装饰价值,其中药用、熏香等功用最为突出。时人将许多香直接入药或入食,制作出了如苏合香丸等药品及香药果子、香药槟榔等具有药用价值的食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熏香</p><p class="ql-block"> 香熏是香药重要功用之一,时人用香薰照衣、制作含香蜡烛、待客等,同时创造出了形制多样的香炉、香勺等用具,并留下许多生动有趣的实用故事。</p> <p class="ql-block">制度创设</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广州城市繁荣、贸易兴盛、文化交流频繁。在中央朝廷的关注下,广州也成为国家制度改革创新的试验场。这一时期,在广州最具代表性的制度创设是南海神庙国家礼制和市舶使(司)贸易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与国家礼制</p><p class="ql-block"> 隋灭南陈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杨坚全面整顿国家礼制,在岳镇海渎祭祀方面确立了“近山近海”的建祠原则,于开皇十四年(594年)下诏在广州建祠祀南海,并为此后历代遵从。南海神庙属中祀,是朝廷礼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央对广州的重视和肯定。</p> <p class="ql-block">南海神庙唐宋时期建筑格局演变示意图</p><p class="ql-block">建筑</p><p class="ql-block"> 唐代南海神庙经历了天宝十年(753年)与元和十四年(819年)两次扩建,确立了前堂后寝、东西两序的格局;宋代南海神庙多次修葺,至嘉祐年间(1056-1063年)房间达300余间。</p> <p class="ql-block">祭祀</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中央朝廷采取遥祭、遣使等方式对南海神庙进行祭祀。一般情况下,地方官府在每年立夏日,唐代由广州刺史、宋代以广州知州祭祀(存在诸多不同情况),宋代还一度由番禺或南海县令兼“庙令”。</p> <p class="ql-block">市舶使与市舶司</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市舶制度的设立、发展与广州关系密切。唐代,在广州首设市舶使(院);宋承唐制,于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立第一个市舶司,至祥兴元年(1278年)闰十一月广州被元军攻占,前后历时300余年。广州市舶制度与唐宋王朝兴衰、贸易制度变迁相始终。</p> <p class="ql-block">市舶使</p><p class="ql-block"> 唐代,市舶使偶有朝官担任,至开元十年(722年)后多由宦官担任,开成(836-840年)之后则由派驻广州的监军兼领。职权上,地方长官(前期为都督、总管,中后期为节度使)仍然是市舶事务的主要管理者,市舶使与其并存、共同管理,双方在不同时期权力各有消长。</p> <p class="ql-block">市舶司</p><p class="ql-block"> 宋代,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籍名物、纳舶脚、禁珍异”,即检查外国商船的货物、收缴商税和购买奇珍异品等。市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加强了政府对海路贸易的管理,广州成为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岭南节度使马某与监军使(兼市舶使)</p><p class="ql-block">宴请蕃商场景</p><p class="ql-block"> 据唐柳宗元《岭南节度飨军堂记》记载,岭南节度使、押蕃舶使马某与监军使(兼市舶便)在新落成之“飨军堂”宴请蕃商。文曰:“公与监军使肃上宾,延群僚,将校士吏,咸次于位。卉裳罽衣,胡夷蜑蛮,睢盱就列者,千人以上。铏鼎体节,燔炮胾炙,羽鳞狸互之物,沉泛醍盎之齐,均饫于卒士。兴王之舞,服夷之伎,楔击吹鼓之音,飞腾幻怪之容,寰观于远还迩。”从其盛大的规模、热烈的场面可见唐代广州海外贸易之繁荣兴盛。</p> <p class="ql-block">融通世界</p><p class="ql-block"> 频繁的经济贸易,不但深刻影响了海内外贸易双方的生产生活,也深刻影响和丰富了彼此的文化生活。唐宋时期,迥然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差异极大的文化风俗,在广州城相互交融、和谐共处,造就了广州兼容并蓄、异彩纷呈的多元历史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佛教海路传法</p><p class="ql-block"> 255年,西域人支疆梁接沿海路到达交州(州治在番禺)传扬佛法,这是佛教传入广东的最早史籍记载。281年,西天竺(今印度)梵僧迦摩罗随商舶抵达广州,建三皈、仁王二寺(寺庙确切地址已不可考),为广东建佛寺之始。此后,沿海路到岭南或经广东北上中原传法的梵僧络绎不绝,佛教逐渐在广东落地生根,传播开来。与此相应,以广州为始发港前往印度求法的华僧亦前后相续,不绝于旅。</p> <p class="ql-block">丝路概念的提出</p><p class="ql-block">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1913年法国汉学家爱德华·沙畹提出丝绸之路包括陆上和海上两条;1941年,德国地理学家赫尔曼又将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绸之路的基本内涵;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首次明确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希霍芬(德)1833~1905年</p><p class="ql-block"> 德国地理学家,曾任柏林大学校长。其于1868年9月至1872年5月在中国进行地质考察,走遍了中国 14个省区,后整理发表了《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书中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爱德华·沙畹(法)1865~1918年</p><p class="ql-block"> 法国汉学家,是世界上最早整理研究敦煌与新疆文物的学者之一,著有《史记译注》《中国两汉石刻》《西突厥史料》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学者“丝绸之路”概念著作情况表</p><p class="ql-block">《华丝传入欧洲考》</p><p class="ql-block">欲考华丝传入欧洲之情况,不可不先探其丝路。</p><p class="ql-block">《罗布淖尔考古记》</p><p class="ql-block">现欧洲人称古时罗马人常贩丝于中国,经行中国通西域古道,因称此道为罗马贩丝之道。</p><p class="ql-block">《西北观感》</p><p class="ql-block">敦煌是沟通中西文化和商务往来的重地,由此经南疆往印度、中亚细亚、阿拉伯、罗马,</p><p class="ql-block">乃必由之路,故当时西洋人称之为‘丝绸路’。</p><p class="ql-block">《中西交通史》</p><p class="ql-block">丝路实可称谓旧世界最长交通大动脉,为大陆国家文化交流之空前最大联络线。</p><p class="ql-block">《新疆新发现的古代丝</p><p class="ql-block">织品—绮、锦和刺绣》</p><p class="ql-block">汉代的“丝路”从关中的长安开始,穿过河西走廊和新疆塔里木盆地,跨越过帕米尔高原,然后经过今日苏联的中亚各加盟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直达地中海东岸的港口,全长七千来公里。</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史》</p><p class="ql-block">那时,中国的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通过这两条通道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所以</p><p class="ql-block">被称为“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将海上丝绸之路划分为形成时期(唐以前)、发展时期(唐宋)和极盛时期(元明清)。</p> <p class="ql-block">蕃商与蕃坊</p><p class="ql-block"> 唐朝采取了开放的对外政策,以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为主的外国商人云集广州,以“住唐”方式从事季节性互市,广州口岸出现了新的特殊区域—蕃坊,在这里呈现出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到了宋元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以及南海诸国商客进出或居留广州,使这个南方都会充满了异国情调,多元的文化氛围与内地其他城市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扬帆再启航</p><p class="ql-block">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行政区与功能区融合发展的区域。黄埔区位于广州市东部珠江口,自古以来是华南门户,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拥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起点——南海神庙、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黄埔军校、珠江黄金岸线和华南重要港口——黄埔港。2015年9月,新黄埔区正式挂牌成立,目前黄埔区与广州开发区实行深度融合的管理体制。</p><p class="ql-block"> 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大变化”殷殷嘱托、“中小企业能办大事”深深关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人均GDP 达到世界发达经济体水平,固投年均增速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财税总收入连续4年超千亿,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列,实际利用外资全国经开区第一,5项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国经开区第一,连续2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成功创建全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连续2年全国经开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第一,荣获“2019 年度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大奖”,获评“企业家幸福感最强区”,被企业和人才点赞为“离成功最近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荣时期。广州是举世闻名的东方大港、“通海夷道”的东方起点,东西方商品在这里聚集并转口输往海内外市场。隋朝,在广州设立南海神庙,为历代尊崇。唐朝,在广州首设市舶使(院),开创古代市舶管理制度,掌管海外贸易。宋朝,制订“广州市舶条”,将市舶制度推广到国内其他港口。经海路中国与国外的官方与民间交流得以加强,远赴印度的佛教求法僧、在广州“蕃坊”长期生活的各国商人都是鲜活的例证。唐宋时期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是一部跨越“七海”的商贸史和交流史,是当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源泉。</p> <p class="ql-block">  曾经是大学教授的志愿者,为我们做了生动的讲解。老师低调,不让人录像录音。同为志愿者,又曾在同一个城市生活过,所以她和我留下了这张合影。</p><p class="ql-block"> 通过她的讲解让我知道了,原来丝绸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之分。</p><p class="ql-block"> 广州是中国唯一一座自建城至今两千余年来始终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唐宋时期,随着海上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内的大批货物向广州聚集、经过广州输往世界各地;海外的货物也通过广州源源不断地流入内地。这一时期,广州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外贸易中心枢纽城市,彰显了千年商都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广州海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p><p class="ql-block">周二至周日9:00-17:00</p><p class="ql-block">16:30停止入馆</p><p class="ql-block">(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p><p class="ql-block">每日有志愿者讲解,讲解时间及地点公众号上有排班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