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文/祁万红</strong><h3>在泉吉河观鱼台短暂停留半个小时之后,车子重新启动前往圣泉湾生态体验区(亦称断崖)。</h3></br><h3>断崖,好像是习惯性的称呼,抑或是以前的老地名,我听见“老刚察”何老师总是“断崖、断崖”这样称呼。但对于我,不论是圣泉湾还是断崖,却是一个新名词,因为我从未踏足过这里。</h3></br><h3>在景区门口,我看到路旁高高矗立的一块大石头,正面镌刻着“圣泉湾”三个潇洒飘逸的大字,后面镌刻着“圣泉湾生态体验区”8个红色的稍小的楷体字。</h3></br><h3>资料上这样介绍断崖景区:圣泉湾生态体验区,又名青海湖断崖,位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泉吉乡境内,整个体验区内自然风光与生态景观相得益彰,为游客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体验区以“刚察圣泉——青海湖祭海台”的文化脉络为魂,巧妙融合了青海湖第一崖断崖、祭海台、圣泉等自然景观,并将青海湖的祭海文化融入其中,为游客带来一次难忘的沉浸式生态体验。</h3></br> <br></br><h3>这里有一个标准的、气派的大型停车场,面积有好几个足球场大,能停放容纳数百辆汽车。各种车辆载着各地的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我大概数了数,挂有京、赣、闽、蒙、陕、甘、宁等省区车牌的大客车和私家车真不少。看来圣泉湾真是一个热门的旅游景区呢!可能至少也是4A景区吧!它的无穷魅力吸引着本地和外地游客源源不断前来消暑游览观光度假。</h3></br> <h3>乘坐一种像小型公交车的摆渡车到了大湖边上。那里人更多更杂,花花绿绿的,操南北各种口音的都有。以口音分辨,我估计八成是外地人。几个蓝眼睛黄头发的老外在湖边上脱鞋嬉水,他们的孩子长相可爱,七八岁的样子,也是金发碧眼,嘴里发出稚嫩的声音,看着脚下不惧人的青海湟鱼和蔚蓝色像一块蓝玻璃的大湖,几个人笑得前仰后后,兴奋的不知所以,那开心欢畅都写在了开怀的脸上。这里的景色像一幅油画,确实美极了!</h3></br> <h3>浩瀚的大湖一望无际,浩淼无垠。从远处看,一半是湖水,一半是补充进来的河水,分界线可谓泾渭分明、一眼便知。蔚蓝色的是湖水,黄色的是河水。这几天下雨的缘故,河水变得浑浊,近似土褐色。这壮观的景象,与长江、黄河入海口几无区别。</h3></br> 可是到了岸边,这些现象就几乎不存在了。分不清哪是湖水,哪是河水,相互融合,边界没有了。颜色都一样清澈、透明,原先看到的蔚蓝色和黄色全然不知所踪。大湖边上是白色的沙滩,和大海边上是一模一样的景象。难怪有人说:“刚察归来不看海”。原来青海湖就是老天赐给咱们西北内陆省份的一片大海啊! <h3>大湖像婴儿的摇篮一样轻轻地摇晃着,一圈一圈的小波浪往岸上涌,哗啦哗啦的,像是一支小乐队在表演一场音乐晚会,我们游客就是他的听众和忠实粉丝。在湖岸边的浅水处,到处是黑压压的裸鲤(青海湖特有鱼种),这些小精灵在和湖岸上的游客“互动”嬉戏,又是一种美妙的场景。只要你投喂鱼食,这些大湖中的小精灵,就会给你表演自己的绝活——最拿手的争抢食物的绝技——婴儿似的张着“O”型嘴,“啊啊啊”的向你献媚讨乖。那萌萌的样子,似襁褓中的婴孩,大大的眼睛,真是可爱极了!</h3></br> <h3>湖岸畔密密麻麻的青海湟鱼,让走过多少大湖大江甚至大海的人惊奇和惊叹不已。“这么多的鱼就像打捞上来放在水池子里养的鱼呢!”啧啧称奇的同时,也给游客们一种“一半湖水一半鱼”的意象和美好想象。不过,这种特异景象什么时候才形成的呢?我已然不记得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大湖岸边黑压压的湟鱼集聚的现象,以前是绝对没有的。那时候捕鱼厉害,也没有禁渔的政策和规定,湖里面可怜的湟鱼当然怕人、当然少之又少了。</h3></br> <h3>“游客们,青海湖湟鱼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濒危物种,不能捕捞,不能下水抓鱼,更不能用沙子、石子、木棍等硬器打鱼嬉戏,违者将受到法律追究……”一个手持喇叭、穿着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在游客中间走来走去,他在善意提醒游客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保护湟鱼保护家园保护青海湖脆弱的生态环境。</h3></br> <h3>工作人员的一席喊话,一下提醒了我,也让我不禁思索起来:如果不禁渔,裸鲤能有这么大的胆子吗?鱼有不怕人的吗?人可是顶级掠食动物啊!不禁渔,裸鲤能有现在这么众多的数量吗?我想,这恐怕就是青海湖10多年禁渔政策的出台和周边生态治理向好的具体体现吧。青海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连青海湟鱼以前谨慎、惧怕和小心翼翼的性格都发生了历史性改变。生态建设改变了环境,改变了人,也改变了鱼的习性。人对鱼好,鱼会反过来对人满怀感恩。因为在湟鱼的眼里:人是它们的保护神和亲密可靠、值得信赖的朋友啊!既然是朋友,鱼当然就不惧人了。</h3></br><h3>湖岸沙滩往断崖那里有一段距离,沿着湖岸边修建的一条涂着浅黄颜色的木质栈道,我们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湖岸的最高处爬去。走到中间地段,看到山根下堆积了不少刻着藏文经文的玛尼石,我们不解其意问何老师,何老师说是祭湖用的。<br></br></h3></br> <h3>她解释说,青海湖祭湖是环青海湖地区规模最大的一种民间祭海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义。祭祀青海湖活动是从唐代天宝年间开始的,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大规模的祭海活动始于清朝,特别是清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当时清廷诏封青海“水神”为“灵显宣威青海神”。这些活动不仅是对自然神的敬仰和祈福,也是对生态平衡和风调雨顺的祈求。</h3></br> <h3>她继续说,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地藏族群众聚集在青海湖畔,通过搭建煨桑台、点燃松柏枝、诵经、敬献哈达、泼洒白酒、撒五色粮、敬献酥油炒面、抛洒“鹿马”等方式,向海神表达敬意和祈求安康幸福。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对自然神的敬畏,也反映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和祈愿。</h3></br> <h3>我没见过祭湖,说不上完全明白,更体会不了那么深刻,只能想想一下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祭湖的盛况。祭湖那天,蔚蓝色的青海湖畔,人山人海,人们穿着鲜艳的衣服,骑着马开着车来了,玛尼石垒起来了,煨桑台建起来了,“鹿马”一把一把撒向天空,桑烟袅袅,烟云相接,诵经声、祈福声不绝于耳……</h3></br> <h3>继续爬,爬到最高处,那里的视野更加辽阔。登高一望,辽阔的青海湖尽收眼底。</h3></br> <h3>那蔚蓝色更加让人留恋和着迷,那水天一色、碧海蓝天般的壮阔和辽远,更加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激动。从这里再看前方下面的断崖,断崖犹如斧劈刀削,笔直的如一堵齐整的墙,好像被什么人竖立在那里,断崖除了景致的作用和意义外,剩下的就是挡住青海湖水的外溢和流失,让青海湖这块青海最大的湿地永保青海人民平安祥和。</h3></br> <h3>断崖,就是一堵坚实的堤坝。站在断崖前,我这样想。在这里,我也似乎领略了断崖的含义。</h3></br><h3>“你们以前经常来这里吗?”我问何老师。</h3></br><h3>“以前啊,”何老师说,“在泉吉乡上班时,下班后和几个好朋友,经常到这里来看海或者散心。”说这话的时候,我看到何老师脸上是一种幸福满满的回忆。</h3></br><h3>“这里距离泉吉乡政府远吗?”</h3></br><h3>“不远。就几分钟的路。”</h3></br><h3>“那你们相当于海边住哦!”</h3></br><h3>“也算是吧。”</h3></br><h3>“你们好幸福哦!”</h3></br><h3>在泉吉乡信用社工作了6年,对这里的情况太熟悉太熟悉了。何老师不无感慨地回忆着逝去的时光,同时她的眼里流露出对大湖和这片土地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几个不禁动情和心生羡慕。</h3></br> <h3>当晚,我们住宿在距此不远的圣泉湾露营基地,体会了一次野外露营晚看青海湖落日、早看青海湖日出的美妙和七月盛夏青海湖畔草原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美景。帐篷宾馆太美了!</h3></br> <h3>碧波荡漾青海湖,诗情画意圣泉湾。从抵达圣泉湾的那一刻起,我觉得青海湖、圣泉湾、仙女湾、断崖、露营基地等等神奇和瑰丽,也一步步走进了我的心里和我深藏的情感世界里,它们的圣洁、奇幻、可爱、美丽无比的形象也深深刻印在了我恒久的记忆时光里,永远永远我将和它们在一起,听它们的呼吸和心跳。</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m_6uOrtVO1NvYosZyj6FI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