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845年1月24日----12月4日,林则徐奉道光皇帝命令,去南疆勘察土地,规划督导各地屯垦工程,并为朝延制定屯垦政策提供依据。 </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用时十一个月,行程两万多里,勘察了库车、乌什、阿克苏、和田、莎车、喀什噶尔、喀喇沙尔(今焉耆县)、吐鲁番、哈密九城的新垦地,勘察新垦地六十多万亩。</p><p class="ql-block"> 在勘察天山南麓屯垦土地过程中,林则徐四次经过吐鲁番,期间合计停留时间累计约有二十七八天,在吐鲁番盆地进行垦地勘察活动。 </p><p class="ql-block"> 半途同行的还有黄冕,他是林则徐的旧友,也是被贬戍伊犁的内地官员,这次受乌鲁木齐都统惟勤的委派,到托克逊的伊拉里克督办垦务,主持挖渠引水,将阿拉洪水(今阿拉沟河)由西向东引至托克逊的伊拉里克新垦地。 </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勘察的吐鲁番所属伊拉里克(今托克逊县伊拉湖镇)11.1万亩垦地是当时天山南麓片区面积最大的新垦区,林则徐不但亲自验收垦区引水渠道水利工程,还制定招民试种办法,采取以“人寿年丰”四字分号,按照不同片区土地状况,既招收当地维吾尔族农民承领耕种,也招募内地的回、汉族农民前来定居承领耕种。第一年试种全免田赋,第二年免收一半田赋,第三年才全额征收田赋。优惠政策吸引广大移民前来屯垦,为清政府的屯垦治疆提供了制定政策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在吐鲁番林则徐第一次见到坎儿井,就大加赞叹。据林则徐《乙巳日记》记载:“(吐鲁番)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穴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此处田土膏腴,岁产木棉无算,皆卡井水利为之也。”</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非常重视推广坎儿井水利设施。由于开挖坎儿井工程耗资巨大,普通垦户无力开挖,林则徐就组织官府出资,率先在伊拉里克垦地开挖坎尔井,解决了许多普通垦户的灌溉用水,从此吐鲁番百姓也把官府出资组织开挖的坎儿井称作“林公井”、“官坎”“皇家坎”。</p><p class="ql-block"> 30年后左宗棠率大军西征打败阿古柏,并收回新疆。左宗棠的幕僚著名诗人施补华随清军来到新疆,曾专门到托克逊伊拉里克垦区,察看林则徐倡导推广的坎儿井水利工程造福人民的情况,当地已经掏挖成48条坎儿井,一道道坎儿井水清流汩汩,四季长流,浇灌着大片农田,旱涝保收。坎儿井周边绿树成荫,村落房屋密布,人民生活幸福,仿佛世外桃源。为此他写了一首诗《伊拉里克河水利,林文忠公工遣戍时所开,所谓四十八坎儿也,贤者所至,有益于民如此》: “海族群吹浪,疆臣远负戈。田功相与劝,水利至今多。垂柳家家树,回流处处科。白头遗老在,怀德涕滂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