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i>百度百科:石刻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石刻属于雕刻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i></p> 时光千载,石刻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了最不朽的文明。当那些历朝历代的荣耀与痕迹被岁月冲刷,只有石刻静坐一旁,低声说:我不会忘……。 2024春之旅行程即将圆满收官之际,<div>在川渝:遇见 · 石刻。</div> 从四川广元千佛崖和安岳圆觉洞、毗卢洞、茗山寺石刻到重庆大足的宝顶山、北山,以及甘肃麦积山、炳灵寺等,石刻集千年佛教文化、石刻艺术和自然奇观于一体,呈现了一幅博大精深的艺术画卷。 四川广元→安岳→重庆大足,行程看似平淡,内涵却相当丰厚!一路走来,赞叹着古代精湛佛像雕刻技术,感受到石刻艺术魅力,不仅可以领略古代石刻艺术的卓越,还能沉浸于大自然的奇妙之境。这深厚的历史底蕴和自然之美相互交融,其磅礴的艺术气场和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引领我们瞬间进入到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如同一部静止的史诗,诉说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灿烂文化。 <p class="ql-block"><b><i>四川广元 · 千佛崖 </i></b></p> 千佛崖摩崖造像,屹立在四川广元嘉陵江畔(东岸)悬崖上,与皇泽寺隔江相望,在嘉陵江边剑门古蜀道的绝壁之上,以大云洞为中心分为南北两段。这些千年摩崖石刻,龛窟层叠密如蜂巢,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虽有不同程度的风化或损毁,仍有不少精美作品遗存。(Photo by 老鱼) 持莲观音 其最具特色的是持莲观音,窟内释迦多宝二佛并坐,背屏是浮雕天龙八部。右侧持莲观音,体态婀娜,雕刻精美,被誉为东方女神。 千佛崖摩崖造像中的密教遗迹,深得学术专家重视。无论是规模内容或雕凿水平、洞窟形制、造像风格和布局等,都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p class="ql-block"><b><i>安岳石刻</i></b></p> 安岳,隶属四川资阳,取“安居于山岳”而得名。安岳石刻上承敦煌,下启大足,境内石窟景点虽分散,却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 妥妥的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有“中国佛雕之都”之称。 安岳圆觉洞、毗卢洞和茗山寺等小众景点,真不是一眼能见底的所在。 与尘世若即若离的安岳石窟,集唐宋风采和佛教经典于一身,堪称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深藏山间幽径里,静待花开时节来。 <p class="ql-block"><b><i>四川安岳 · 圆觉洞</i></b></p> 圆觉洞:在安岳城东南云居山上,以造有十二圆觉而得名。圆觉洞是整个景区最大的洞窟,“圆觉”即“觉你、觉我、觉他、觉行圆满者”,意为不分你我,人人都可以觉醒成佛,洞窟内左右排列十二圆觉菩萨形态相仿,动作各异,栩栩如生。 圆觉洞最为壮观的释迦说法、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气势雄伟,艺术精湛,是圆觉洞摩岩造像的代表作,这三尊雕像分别刻于三个石窟中,横排并列,三尊大像分龛雕刻,安岳石窟算是独一份。 释迦说法:释迦摩尼佛身披袈裟,头戴螺髻,神情安详,拈花微笑。历经了风雨岁月,彩漆已残缺不全,但仍然展现出高超的工艺和精湛的雕琢,给人以超脱尘世的感悟。 净瓶观音:观音菩萨面部圆润,双目微睁,头戴宝冠,左手提净瓶,右手执杨柳枝,尽显沉静,形象优雅端庄,似在默默守护众生。 莲花手观音:观音菩萨头戴坐佛天冠,面颊丰腴,胸饰璎珞,身穿天衣,左手握右手腕于胸部,右手握莲花,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传递着佛教的慈悲与智慧,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此外,还有很多接地气的石像,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题材,市井气息浓厚,各种生动的生活场景既视感强。 <p class="ql-block"><b><i>四川安岳 · 毗卢洞</i></b></p> 毗卢洞:是毗卢洞、幽居洞、千佛洞和观音堂的总称。 镇洞之宝当属观音堂内的那尊水月观音(紫竹观音),被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誉为“东方的维纳斯”,是全国少有的北宋石刻艺术珍品。 水月观音:头戴富贵华丽的贴金花冠,凤眼下垂,朱唇微闭,背倚紫竹浮雕和柳枝净瓶,短袖薄裟,袒胸裸肘,臂戴膀圈,璎珞似随身而泻的金色瀑布坠于胸腹,下身长裙薄如蝉翼,衣裙飘逸富于动感,悬坐在凸出的峭壁石窟中、弧形荷叶上,上身稍左侧,右手放置膝盖,五指自然下垂,左手抚撑叶面,左脚悬于莲台轻踏花蕊,右腿弯曲上翘,脚踩莲叶,故又俗称“翘脚观音”。 得到毗卢洞内一老者点拨,在几个特定的位置观赏这尊紫竹观音,要么是妩媚曼妙、温柔潇洒的妙龄女郎;要么是丰姿绰约、女神范拉满的仪容。水月观音造像镂空雕刻,显得轻盈唯美,其侧身翘脚的姿势极富动感,寓意摆脱传统宗教桎梏,崇尚对自然的追求,不得不为古代雕刻大师们出神入化、巧夺天工的精堪技艺所折服。 除了水月观音,毗卢洞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当属1号窟柳本尊十炼图,它是四川密宗第五代祖师柳本尊的修行图,讲他以伤害己身的方法获得修行,以血证道。所谓的十炼,指的是“炼指图、立雪图、炼踝图、剜眼图、割耳图、炼心图、炼顶图、舍臂图、炼阴图、炼膝图”。十炼修行图构图严谨,造像生动,通俗易懂,堪称精品。 幽居洞也是宋代开凿的,窟额刻有篆书阳文“宝崖”两字,左右两侧刻对联:“惟我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大新”。窟内雕造三佛两侍女像。主像是毗卢遮那佛,头戴五宝天冠,冠正中嵌一圆形宝镜,身着圆领袈裟,双手上举,可惜的是已经残毁了。左边是柳本尊,右边是释迦牟尼。 玉皇洞是清代雕的平顶形窟,里面只有一尊玉皇大帝的坐像,头戴冕,身着袍,服饰上有彩绘。 观音堂水月观音像背后是千佛洞,正中间为一佛二菩萨像,皆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 下方的千佛小龛值得关注,这些千姿百态、憨态可掬的千佛,雕刻风格、手法大致相同,脸部变化微妙,表情和蔼可亲,大都呈圆脸世俗众生的模样,一些小佛像为高髻式世俗发型,生动活泼,仪态万千。 很难想象,锋利的刻刀和坚硬的石头能创造出如此秀美的面庞和柔软的衣饰,造就出这活脱脱的石上众生像,呈现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p class="ql-block"><b><i>四川安岳 · 茗山寺</i></b></p> 茗山寺:在县城东南虎头山巅,又称虎头寺。虎头山层峦叠翠、群山起伏古道崎岖,岩壁上的北宋时期摩崖造像距今千余年,雕刻造像或佛祖、或菩萨,还有金刚、力士等。 佛祖、菩萨慈眉善目,神态安详,宝冠装饰无一雷同,小众却珍贵。 进山门沿山崖边小路前行,首先便是护法神造像龛,龛窟依山岩凸出之势呈半圆形,集中雕刻的护法神呈站姿,顶盔贯甲提刀仗剑,或执鞭托杵,或昂头远眺,人人威武雄健,个个虎视耽耽,真心守卫佛祖,虔诚维护圣地。 接下来是佛道合龛1号龛,左侧是佛教的毗卢佛与道教的东岳大帝(右侧)。毗卢佛结跏趺坐,施智拳印,头戴花冠;东岳大帝双腿垂坐,头戴纯阳巾,整体造型与毗卢佛十分相似。佛道同龛展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反映了对不同宗教信仰的包容与接纳,展现着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2号龛是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的坐像龛,观音菩萨头戴高花冠,冠中刻一阿弥陀佛立像,身着双领下垂大衣,披云肩、饰项圈,双手置腹前,五指并拢,捧一经箧,趺坐于莲台上,表现阐释教义,弘扬佛法的气度慑人心魄。大势至菩萨面相丰圆,头戴高花冠,冠中刻一宝塔,塔底层开小龛刻一小坐佛、服饰、坐姿得体,双手置腹 前捧一钵,仿佛盛满解救人间苦难的甘露。 3号龛文殊菩萨造像是古代石刻造像之精品,文殊菩萨头戴五叶佛冠,身着右袒式大衣,右肩敷搭偏衫,服饰短璎珞,慈祥端庄,右手置胸腹间,左手托经书外伸达1.5米,书和手物重约千余斤,历千余年不坠,全靠肘下高2.2米飘逸的垂地袈裟支撑,造型巧妙,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惊人的智慧。 5号龛是毗卢佛龛,此龛凿于虎头山虎额“王”字部位,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双手结内缚印,腕上的袈裟飘逸支撑双手,他微闭的双眸、含笑的嘴唇,显示出胸藏大千、大智、大能的神情和十足的教主风度。 山崖小路尽头是6号龛,为文殊、普贤菩萨的立像龛,文殊、普贤是华严三圣中的两位胁侍菩萨,分别以智慧和大行辅佐着主尊毗卢佛,这两尊造像身穿通肩衣,胸饰璎珞,头戴化佛花冠,精美异常。此窟正常上锁不知为何,只有透过木栅栏才有幸欣赏到这两尊菩萨的石刻造像。 是北宋的风吹到了茗山寺,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历经千年将这里的石刻造像风化,形成了世间罕见的水波纹石刻造像,使之变得愈加韵味无穷。 茗山寺,这座外观破烂不堪的国宝级寺庙,见证了岁月沧桑,承载着无数人的信仰与希望,它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而是一座艺术殿堂,让我们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领略到石刻艺术的魅力,千年一瞬就在眼前。 去往茗山寺有些难度,山路蜿蜒也没有指示牌,茗山寺仿佛是一块归隐之地镶嵌在了深山里,好像是要与这世界隔绝回归大自然一般。从县道拐进约8km的乡间机耕小路,再步行300多米方可抵达,且乡间田埂狭窄不可错车。 安岳石窟始于南北朝时期,盛于唐、五代和北宋,有少许明、清作品,石刻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情趣,刻工精细,刀法娴熟,匠心独运,有神工鬼斧之妙,是中国古代石窟寺院雕刻艺术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代表之作。 <p class="ql-block"><b><i>重庆大足 · 宝顶山</i></b></p> 大足石刻是大足境内所有石窟艺术的总称,尤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等最具特色。 大足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自古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1999年12月,大足石刻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大足宝顶山石刻以圣寿寺为中心,包括大佛湾、小佛湾等13处石刻造像群,共有摩崖造像近万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其中大佛湾摩崖造像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构图严谨,生活气息浓郁,地方特色鲜明,是石窟艺术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 宝顶山2号龛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图中巨轮,是承载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转轮王两臂怀抱巨轮,表示业力不可逆转,命运随业力而定。佛教认为,坠入轮回并非无法解脱,只要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斩断烦恼,熄灭贪、嗔、痴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得正果成佛。六道轮回图,是佛教人生观的物化表述,它以具体可视的形象,阐述了佛教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十二因缘等基本教义。 华严三圣像在宝顶山5号龛,毗卢遮那佛居中,左右分别为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三像身高达7米,头顶崖顶,脚踏莲台,身披袈裟,袈裟皱褶舒展自如,三像皆低头垂目,俯览众生,显得悲悯大度,气势庄严。 宝顶山8号龛是千手观音,观音结跏趺坐于金刚座上,慧目下视,面相慈祥,身躯两侧和上方,呈放射状的浮雕出千手,圆润多姿,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气势恢弘,宛如孔雀开屏,堪称中国最大的石雕千手观音。 宝顶山11号龛释迦佛像,慧眼微闭,神态安详,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中,可谓规模最大的半身涅槃像,佛前弟子,帝王诸像,垂眉致哀,神情肃穆,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以示佛大不可度量,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罕见。 宝顶山15号龛父母恩重经变相,是以宣扬儒家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典范之作,工匠以生活中体验和观察到的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过程为主题,刻画了十组生动逼真的画面,把家庭生活的丰富内容和各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再现了人间的世俗生活。 牧牛图(局部)<br>宝顶山20号龛牧牛图是国内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是大足石刻民族化、生活化的代表作之一,造像随山岩自然起伏构图,生动展现了牛和牧人的日常状态,抒情诗般地再现了牧牛生活,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p class="ql-block"><b><i>重庆大足 · 北山(龙岗山)</i></b></p> 北山古名龙岗山,摩崖造像始于唐末至南宋,多为世俗祈佛出资雕刻,从南到北状若新月,龛窟如蜂房,造像细腻精美,技艺娴熟巧妙。除部分碑刻、塔幢和浅小龛窟残毁外,其余还算保存完好。 北山5号龛是毗沙门天王龛,主尊为毗沙门天王,又称北方多闻天王,为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天王为唐武将形象,两侧侍立着他的部众和眷属,被视为军旅保护神。 观音结跏跌坐9号龛金刚座上,面颊圆润,神情温和,左右对称刻四十四支手,身后桃形火焰纹背光中亦刻二十支手,呈扇形展开,象征千手。千手观音是一位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菩萨化身。千手,喻菩萨法力无边,能拯救一切苦难;千眼,喻菩萨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洞悉一切。 10号龛是本名悉达多乔达摩的释迦牟尼佛,双眼微颌下视,宽额颊丰,跌坐于莲台之上,沉稳平静,其左右分别侍立弟子迦叶、阿难,左右两壁为观音和大势至菩萨。 125窟中的数珠手观音,被誉为北山石刻之冠,观音立于小龛正中,身高不足1米,纤细匀称,头戴花冠,肘悬衣带足踩莲花,侧身倾首姿态轻盈,双手自然交叉,左手握着右腕,右手提数珠,脸庞圆润秀丽,嘴角略翘,露出微妙娇羞的媚笑,神态逼真,情感动人,俗称:媚态观音。 此外还有: 摩利支天龛 转轮经藏窟 观自在如意轮观音窟 孔雀明王窟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p class="ql-block"><b><i>甘肃天水 · 麦积山</i></b></p>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秦岭西端北侧,因山形奇特,孤峰突起犹如麦垛,被称为麦积山。 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山西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 麦积山石窟以泥塑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馆,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麦积山第13窟俗称东崖大佛,开凿于隋代,系摩崖浅龛,摩崖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像,是麦积山现存最大的石胎泥塑造像,正中为阿弥陀佛,佛面圆润饱满,两眼下视,眼角上挑,双脚踩于莲台上,服饰表面堆塑数道流畅舒展的衣纹线,表情肃穆庄严中带着一丝慈祥,仿佛在注视着世间芸芸众生。大佛左侧为观世音菩萨,束发高髻,头戴高花冠,面容饱满圆润中透着一丝清秀,身穿袒右偏衫,下著贴身长裙,胸前缀饰一串联珠状璎珞,神态恬静安逸,身姿婀娜挺拔。大佛右侧为大势至菩萨,装束、神态等大致同左侧菩萨,左手上扬至颌下,掌心托一圆莲,胸前缀饰璎珞,体态挺拔之中略显敦厚。 第98窟位于西崖中部,又称西崖大佛,由摩崖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造像组成,正中立佛原作于北魏。左侧胁侍菩萨除裙裾尚存外,其余部分已全部剥落。右侧胁侍菩萨保存尚好,具有鲜明的北周至隋代造像特征,菩萨面部侧向主尊立佛,戴三瓣式高花冠,面容方圆饱满,弯眉细长目,双眼微启下视。 麦积山石窟有别于川渝两地石刻,从北魏开始以泥塑见长,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 <p class="ql-block"><b><i>甘肃永靖 · 炳灵寺</i></b></p> 丝绸古道三千里,黄河文明八千年。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的黄河岸边,其上游是著名的临津渡,当年隋炀帝西巡就从此渡过,下游是名声更大的凤林关。 炳灵寺历史渊源流长,自古以来是佛教圣地,石窟西晋初年起开凿在黄河北岸积石山大寺沟峭壁之上,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100多年。炳灵寺石窟群最为典型的是石雕像、浮雕佛塔和密宗壁画艺术,与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古丝绸之路南线和唐蕃古道在这里交汇,造就了炳灵寺石窟这块璀璨多元的文化艺术瑰宝。 第9窟吐蕃时期的壁画。 第11窟唐代造像和壁画,开凿于唐代,是一座马蹄形穹窿顶窟,里面有一主尊石雕造像,身后两棵树干高大形似椰子树的壁画生动可爱,顶部莲花藻井和飞天彩绘十分精美。 第82窟北周石雕造像 炳灵寺石窟中体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大佛是第171窟弥勒大佛雕像,有27米高,雕凿于唐开元19年,其上半身为依山石雕,腹部以下为泥塑,雄浑庄严,气势磅礴,佛像面容慈祥,双目微闭,仿佛在沉思冥想,其身体线条流畅,比例协调,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展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平。<div>在大佛的左上方,离地面60多米处,是一个非常大的天然石窟,有曲曲折折的“Z”形栈道攀援直上。这就是游客目前不能入内参观却最负盛名的169窟,据说洞窟里面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有大量造像与壁画,是炳灵寺最珍贵的瑰宝,尤其在洞窟的崖壁上,有西秦建弘元年的墨书题记,被学者认为是中国有最早纪年的石窟。</div> 炳灵寺石窟第3窟明代壁画<br> 第70窟内是木胎泥塑八臂十一面观音像,各面呈竖式排列,形象由上而下共五层,是明代藏传佛教的典型作品,壁画布局严谨,有坛城图、十八罗汉、经变画等,窟外有大明万历二十九年的阴刻题记。 炳灵寺石窟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西秦、北魏、唐代和明代是炳灵寺历史上佛教最为兴盛的四个阶段,石窟中的造像和壁画也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西秦时期石窟主要反映了西域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北魏时期石窟则充分展示了秀骨清像、褒衣博带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唐代时期石窟则以雄浑庄严、气势磅礴的佛像和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而明代时期石窟则注重细部刻画和色彩运用,呈现出一种清新自然、精致细腻的艺术风格。 炳灵寺石窟不仅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更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和纽带。流年似水,这座闪耀人类智慧之光的文化艺术宝库,吸引着一代代人踏上寻访之旅,一如此刻,一如往昔。 滔滔黄河蜿蜒流淌,丹霞石林壁立千仞。乘快艇横渡刘家峡库区,踏上炳灵寺石窟栈道,仿佛穿越了时空,在一个个故事、人物和传说中穿梭游走,感受着历史的恢宏,当站到这些幽深静默的石窟前,回望华夏文明漫漫前行的进程,似乎可以倾听佛祖在轻声呢喃、低诉。 每一个石刻造像都承载着时代的记忆,记录着古人的信仰与智慧,走近石刻,仿佛漫步千年前的时光长廊,历史与现实交织,生活的点滴被永远地凝固在岩石上,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错觉,感受着古人笃定的信仰和勤劳智慧。 在世界文明长河中,每一个文化符号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每一次思想碰撞都是一种智慧的交流。让我们珍视历史记忆,传承文明力量,让石刻文化遗产在时光长河中永不消逝,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增添一抹绚烂的色彩。 篇幅有限,还有太多经典石刻造像文中未及展示,或许你可以去现场看一看,总有一款穿越时空、带着厚重历史气息,让人平添无限感慨的石刻作品在期待着你的到访。 <p class="ql-block"><b><i>END</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