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很早就听说过昌乐营丘是姜子牙的封地,是齐国古都,感觉离的好近,也多次路过营丘(马宋),可是没有机会详细考察,这次利用端午节假期,一早便驱车沿102省道直奔营丘镇驻地马宋。到达营丘镇才不到六点,早上行人不多,碰见一个大叔起来晨练,问询情况得知:现在营丘镇驻地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姜子牙遗迹,只有在镇区西水库边有一个太公湖湿地公园,里面树立一尊姜子牙神像,其他没有什么遗迹。这里不是齐国古都姜子牙的封地吗?怎么没有遗址。大叔说:哦,其实是这样,虽说现在叫营丘镇,但合并乡镇后驻地还是在马宋镇,真正的齐国古都是在营丘村,附近有城墙遗址,往东北大约还有十几公里呢,你要去那里才能看到,原来如此。遂草草看过湿地公园,即沿古城街往北继续前往营丘。</p> <p class="ql-block"> 出马宋水库过汤头,不一会到达目的地营丘村,下车询问村民得知,此处没有什么遗址,这里只有在白浪河边立有一块石碑,营丘真正的城墙在古城村。于是又折返2里多路才找到古城村。</p> <p class="ql-block"> 营丘古城,史料记载:《史记.齐太公世家》:"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渔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齐,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传三十一世,为田氏所篡。</p><p class="ql-block"> 《竹书纪年》载:“帝辛(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1123年)西伯(文王)治兵于毕,得吕尚为师。翌年,武王兴师伐纣克之。继命姜太公吕望东征。伐奄国五十,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逐莱人地入于齐。非鹰扬元勋,不足以弹压东方,故特封之营丘。”又载“武王十三年(公元前1122年),巢伯来宾,逐大封诸侯。”</p><p class="ql-block"> 嘉庆《昌乐县志》载:“周武王十有三年夏四月,封尚父于齐,都营丘。按:营丘故城,即太公始封之地,历六世,始迁都临淄。”</p><p class="ql-block"> 《青州府志》载:“周齐太公吕望,侯爵、炎帝苗裔……佐禹平水土有功,赐姓曰姜,谓之吕侯,商末太公起鱼钓,为周文武师,号师尚父,佐武王以平殷乱,封于齐都营丘。……齐始封昌乐、再徙博兴、又迁临淄。传卅一世,为田氏所篡。太公传子丁公吕 ;及传子已公吕德;德传子癸公吕慈母,慈母传子哀公吕不辰;纪侯及之于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吕静,是为故公;胡公徙都薄姑(今博兴县柳桥镇处)。齐哀公少弟吕山怨胡公,与其党袭杀胡公,而为献公;献公尽逐胡公子,徙都临淄。”</p> <p class="ql-block"> 找到“齐国古城墙遗址”石碑还颇费周折,第一次过去只看到了太公祠,大门口树立着几块石碑,有太公祠碑记,阴士墓道、窦公渠纪念碑等,却有没有找到古城遗址。询问村民说这个季节不好找。于是无果而归,可是回来后又心有不甘,查询网上得知有齐国古都城墙遗址碑的图片,于是第二天下午冒雨又去探访。这次却收获满满,不但找到了古城墙遗址,也找到了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古城墙遗址位于古城村西北,太公祠以西,目前尚留有明显城墙痕迹,特别是西南角和西北角的遗址,虽经千年岁月但却静静地留下来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城墙被村民拉土垫栏拉走了,太公祠以西有一段被整平盖上了养殖场,养殖场以西北角还能清晰的看出城墙痕迹,宽大约十几米,有明显的夯土层。</p> <p class="ql-block"> 据旧《昌乐县志》记载,窦倓乃唐代人(籍贯不清)。在任北海县令期间,体恤民情,重视农业,德高望重,他见境内干旱少雨,易受旱灾威胁、亲自勘察设计,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率众在小北庄(今属营丘镇)北白浪河两岸,开渠三十里,引白浪河水灌田,群众受益不浅。该渠是昌乐县内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之发端,后人称之为“窦公渠”并立碑纪念。</p><p class="ql-block"> 窦公渠遗址,今见营丘镇古城北与小北庄处。后引河废弃,残留的渠道遗址亦称公渠,至今1300余年,仍有遗迹。</p><p class="ql-block"> 窦公渠碑高1.36米,宽0.67米。碑阳正中刻楷体大字“窦公渠”,右刻有“按邑乘唐嗣圣元年窦公讳使来令北海于营陵故城东北穿渠引白浪河水曲折三十里以溉民田获科甚溥迄今千余年未有碑记兹因建舆梁通渠水居民追思旧德金议刻石志之水矢弗谖云”,左刻“大清宣统二年四月中”。</p><p class="ql-block"> 该碑原立在营丘故城北门外窦公渠旧址,1983年1月原河头乡人民政府将其移立于今村东北角,筑碑座,护墩和周围栏杆加以保护。现已经移至太公祠门口东侧。</p> <p class="ql-block"> 太公祠碑记 </p><p class="ql-block"> 昌乐城东南五十里,营邱镇之西,有古城焉。考之《邑乘》,太公始封地也,数传迁薄姑、徙临淄,城遂废。历千百年,而外城内城土垣尚存然。麦秀黍离,古今有同,慨矣!孰从人往,风微而后绎敬胜之旨,绵见知之传为,太公修祀典者乎。咸丰辛酉,南匪掠境吾乡,近村奔逃城内,以为围。维时露宿蔓草,无坚壁无利器,而虏骑时驰于左右,举众惶惶,计无所出,乃书神牌虔祷而求庇焉。越四日,贼果卷旗南遁,人安无恙,咸曰是太公之灵有以默佑也。乃约众村因内城旧址筑土为堞,掘濠为堑。始兴,功不招而自至者,二百五十余村,日役万夫,自春徂秋,五阅月而堡成,未伤—人、损—器,咸谓太公之力。工甫就,贼又大至,拂围而过者数四,且盘踞焚掠。当时邑堡屠于贼者非一处,而古城乃获瓦全。同治丁卯,不时戒严,守埤者坐立风霜,皆忍冻执兵,每至三更,遥见灯火绕墙散布,而近视则无。呜呼!异矣!岂果:太公在天之灵垂念旧治之区、默护其民欤?抑数万生灵呼显之诚、有以感格之欤?《记》云:“能施德于民,则祀之。”能捍大患、御大灾,则祀之。咸沐,太公之德,庙而祀之,故封固其宜耳!贼既平,爰与各里公议,捐资鸠,工庀材,建修祠宇,为祈报之地。四阅月而工始竣,非敢谓足报神恩于万一也!第令后之览者相与稽丹书述遗训,迪惟前人光,亦庶为正人心端士习之一助云尔。</p><p class="ql-block"> 光绪元年四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后记,这次探访齐国古都营丘,期间跑了三趟,为了认清楚残缺碑文内容,查阅资料几易其稿。总体来说还不错,但也有些许遗憾,当地虽然对古城遗址有强烈的保护意识,但也缺乏有效管理。比如,古城墙遗址的保护不够好,尽管有文物保护标志,却仍然没有全部保护起来,村民还可继续在城墙自由取土,大段的城墙还在开垦种植着庄稼,任凭古迹一点点消失,实乃憾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6月初稿</p><p class="ql-block"> 8月9日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