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甲秀楼

燕影细语

<p class="ql-block">来贵州的第六天,今天即将结束整个行程。早上9点从宾馆出发,前往贵阳,游览甲秀楼后,吃午餐,随后去机场,返上海。</p> <p class="ql-block">2小时不到,就到达甲秀楼。甲秀楼景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石牌坊、涵碧亭和浮玉桥;第二部分是甲秀楼主体建筑;第三部分是甲秀楼后的翠微园。这三部分由浮玉桥串联而成。</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矗立在景区入口处,为石木结构牌坊,两种迥然不同的材料放在一起,丝毫没有违和感。牌坊下半部分为三门四柱石质结构,对称分布,石梁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法器,以驱邪护身。牌坊上半部分是木制楼面,歇山顶覆以绿色琉璃瓦。门额镶嵌“城南胜迹”四个大字,蓝底金字,集苏东坡字而成。</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石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狮子造型为下山狮,具贵州山地文化特色,而非常见的坐狮或卧狮。这些下山狮头朝下、尾朝上,仿佛从高处俯冲下来,威风凛凛,给人一种势不可挡的感觉。石鼓上的鱼纹,象征着连年有余。</p> <p class="ql-block">穿过牌坊就是浮玉桥,全长92米,宽7米,为贵阳城内最长的桥。桥下是南明河,曾叫南门河,是贵阳的母亲河。该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初建时为9孔石桥,后因临河修路,填埋两孔,现还剩七孔。最初这座桥称为江公堤,为纪念当时建桥和建楼的贵州巡抚江东之,清初又叫南堤。因桥身为贵阳特有的白绵石,远远望去,像卧在水面的白龙,又似玉带,故而得名“浮玉桥”。</p> <p class="ql-block">浮玉桥造型独特。通常的桥梁桥孔大小一致,而浮玉桥从北至南,桥孔一个比一个大,过了甲秀楼后南岸高阜的圆拱最大,颇有江南水乡单孔石桥的韵味。浮玉桥工艺精湛。自建成以来,经历了无数次洪水的冲击,却依然屹立于江流之中,让人折服于当年造桥者的工匠精神与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涵碧亭矗立在浮玉桥桥头,小巧玲珑。以前亭下方有一个深潭,叫作涵碧潭,所以在其上建造的亭称为涵碧亭。现在所见的涵碧亭是1981年和甲秀楼一起重修的。亭子的四根石柱上刻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为“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另一副是“银汉浮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生动描绘了亭子周边的美好景致。</p> <p class="ql-block">走过涵碧亭,就是甲秀楼。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6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贵阳地势较低,常受水患困扰。为了镇水止水,贵州巡抚江东之决定在南明河上筑堤联结南岸,并建造一座楼。这座楼取名“甲秀”,“秀甲黔中”“科甲挺秀”,不但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但因播州杨应龙之乱,江东之遗恨而死,甲秀楼就此停工。江东之的继任者贵州巡抚郭子章在平定播州杨应龙后,重新开工修建甲秀楼,于1606年竣工。而后又续修一座九孔石桥,取名“江工堤”,以纪念江东之。</p> <p class="ql-block">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被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改名“来凤阁”。此后,甲秀楼历经多次毁坏和重建,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09年)重建的,楼额“甲秀楼”三字是宣统年间广东摄影师谢石琴所书。</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建在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是一座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白石为栏,层层收进,高约22.9米,这种构造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独一无二。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p> <p class="ql-block">明清以来,甲秀楼便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处。楼内现有八块清代留下的碑刻。</p> <p class="ql-block">清同治辛未贵阳进士刘韫良所撰206字长联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p><p class="ql-block">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归,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p> <p class="ql-block">下联“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莱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景区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看了网上的介绍后,发现入夜后的甲秀楼灯火辉煌,流光四溢,绝美的夜景让人沉醉,有机会一定再来拍夜景。</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边的翠微园旧名观音寺,位于南明河南岸,浮玉桥南边,紧邻甲秀楼。翠微园依山临水而建,是以中轴线掘山筑台,逐层上升,两侧以同廊假山相连的古建筑群。翠微园由拱南阁、翠微阁、龙门书院组成。</p> <p class="ql-block">翠微园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前身为南庵。明朝中期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时,曾数次游览南庵,并留下了《南庵次韵二首》的诗作。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巡按贵州监察御史胡琼将圣寿寺改为武侯祠,祭祀诸葛亮。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张献忠部将孙可望将武侯祠迁至别处,改建为观音寺。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观音寺又改名水月寺,仍祭祀观音。道光八年(1828年),云贵总督阮元题阁额“翠微”。民国29年(1940年),设甲秀小学于寺中。1990年起,政府拨款修复了拱南阁、“澹花空翠”园林、翠微阁、龙门书院等,命名为翠微园。</p> <p class="ql-block">走进大门,台阶上方是拱南阁。南明永历时期,孙可望命部将修建拱南阁,意在“与北方清廷对抗,拱峙南方”。它是一座二层重檐歇山顶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高约20米,白墙青柱,飞檐翘角,金匾高悬。</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画像人物是南明秦王孙可望。孙可望本为明末农民起义军大西政权首领张献忠的义子。张献忠战死后,孙可望与李定国等率大西军余部南下,攻占云贵一带,继续抗清,随后改投南明政权,被永历帝封为秦王。孙可望率军占据贵阳,欲自立为王,遂命部将改建原武侯祠为观音寺,同时修建拱南阁,拟在此登基自立为王。在此期间,孙可望与南明另一大将李定国不和,导致内讧。后来,孙可望率部投降清廷。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永历十四年),孙可望离奇暴毙,死因成谜。</p> <p class="ql-block">在拱南阁屋顶上有一个孙可望头像,大家看出来了吗?</p> <p class="ql-block">翠微阁坐落于拱南阁左侧的清花空翠园内,依岸邻水,有“半面山楼,半面江楼”的美誉。其始建年代无从考证,在清道光年间就已负盛名。1993年,翠微阁被辟为萧娴先生的专馆,馆内陈列着萧娴先生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龙门书院位于拱南阁右侧的院子中,建于明代,为祀奉勤政爱民的贵州巡抚刘荫枢而更名为“刘公祠”。因刘荫枢是陕西韩城人,“鲤鱼跃龙门”的典故来自韩城,故称为“龙门书院”。</p> <p class="ql-block">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性建筑,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巍然屹立在南明河上,沉淀着城市厚重的历史,见证了贵阳古今变迁。</p> <p class="ql-block">离开甲秀楼景区,随后就去醉苗侗饭店吃午餐。</p> <p class="ql-block">饭店在护国路上,沿途我们可以看到人行道边上有对这条路的介绍。这条马路的路名由来与历史上的护国运动有关。1916年1月贵州、云南两省宣布独立,打响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在这次护国运动,有许多贵州人的身影,其中就包括中国同盟会先驱、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先驱王伯群,其故居便位于贵阳的护国路与万东桥的交叉口。1942年,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彰显居住在此地的王伯群、王文华兄弟的倒袁事迹,遂将这条路改名为护国路。</p> <p class="ql-block">文昌南路上的城垣步道,在步道上展示有关城墙的建造历史、城市发展变迁等信息,让人们在漫步中感受历史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再见贵州。</p> <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还见:</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q06hhq" target="_blank">贵州行—彩云之城都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qyqdvi" target="_blank">贵州行—人间绿宝石小七孔</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t7ifoc" target="_blank">贵州行—西江千户苗寨</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v4x7k8" target="_blank">贵州行—绿博园和杉木湖风景区</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xqr3nm" target="_blank">贵州行—国之重器中国天眼</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