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朋友说,在贵州遵义有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遗址,不为常人所知,号称中国的马丘比丘,值得一去。</p><p class="ql-block">关于马丘比丘:</p><p class="ql-block">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中的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遗迹,被誉为“失落的山巅城市”或“空中之城”。</p><p class="ql-block">该遗址坐落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发掘中心之一</p><p class="ql-block">建于15世纪,经历了四个世纪的未被发现,直到1911年才被美国历史学家宾厄姆和他的探险队发现,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p><p class="ql-block"> 马丘比丘遗址包括神殿、住宅、公园等140所建筑,每一处建筑均由精致的石块构建,没有使用任何粘合剂,石头之间紧密契合,显示了印加人在建筑上的高超技艺。马丘比丘能够抵挡9级以上的大地震,其石块排列独特,设计考虑了防震和防洪,展现了古印加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它是一个消失400年的神秘古城,曾经强盛一时,文明突然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整整一座城竟能屹立高山之巅!马丘比丘不愧为美洲古代最伟大建筑,南美洲“空中之城”,印加文明的建筑杰作,建造工艺堪比金字塔,曾被疑为外星人建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4年8月,贵州避暑,自驾前往</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曾是宋、元、明时期西南播州(遵义古称)杨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遗存,辖区内以仡佬族、苗族群众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24万明军100多天的围攻下,海龙屯城堡最终湮灭在战火之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杨氏29代“土司”、骠骑将军、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与川、渝地方发生矛盾,后激化为军事冲突、演化为叛乱。1600年,国力衰竭的明朝廷最后倾全力调8省之24万军队分8路发动“平播之役”。战争初期,北面川军3000人在娄山关全部被歼、片甲不留,南面的乌江之战,消灭联军3万人马。相持两月,播州各地关隘相继失守,杨应龙只好带领1.7万人马退守海龙囤,各路官军围而攻之。由于守军有天险可凭,有积储足恃,有悍勇苗兵可用,囤下河谷中官兵死伤颇众。几经努力,苦战114天,官军终于爬上“后关”,攻占了这座“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斩级22687颗”,“招降播民一十二万”。“龙岩囤”被焚毁,后又被易名曰“海龙囤”。意为“龙困于海,不能再兴云复雨”。播州从此“改土归流”、分为两府,一曰平越府,划与新建的贵州省;一曰遵义府,隶属四川省。</p> <p class="ql-block">海龙屯建有九关,包括屯前六关和屯后三关,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这些关隘包括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等。</p> <p class="ql-block">铜柱关位于海龙屯东南山脚,始建于南宋,明代重新加固。关内地形平整,作屯兵演练之用,是扼守东部南面的第一道防线,与铁柱关一起护卫着海龙屯的东大门。</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步俗称天梯,上接吊桥连飞虎关。</p><p class="ql-block">天梯总长55米,每步长4.3米,每两级为间宽1.5米的斜坡,台阶高0.5米,梯边的护墙宽0.8米,坡度45度,手脚并用抓着护墙才能向上爬行,到最上一级处,则是宽深的壕沟,壕沟上面,现修有木桥,与之相连的是海龙屯的第二道险关——飞虎关。</p> <p class="ql-block">飞虎关坐落半山岩口,下接天梯,是屯东第二层军事防线,海拔1172米。此关上倚绝壁,下临悬岩,高屋建瓴坐镇天梯之顶,如负隅猛虎,张口啸天,威镇关山。</p><p class="ql-block">城门洞凿岩而成,高6.6米,面阔10.3米,这是一道在绝壁上整体开凿出来的无法逾越的天堑。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如果战时,敌方仰攻至飞虎关前的三十六步天梯上时,只需一人在关上投掷滚石或雷木,下面根本攻上去,真正可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梯和飞虎关互相配合防守,以箭矢、檑木、滚石、桐油、火器为主要防守武器,让敌人"望梯兴叹"。</p> <p class="ql-block">手脚并用,爬过晒得烫手的天梯,到达飞虎关</p> <p class="ql-block">飞虎关充分显示出"王候设险以守其国"和"因地利而用之"的理念,是海龙屯特有防御思想的示例说明。</p> <p class="ql-block">1999年9月一场泥石流,在清理了4500立方泥石时,一古道重见天日。因古道位于飞虎关与飞龙关之间,有龙头虎尾之势,命名"龙虎大道"。古道紧贴悬崖开凿,道宽1.5至4米,长292米,大道外临悬崖,上筑有女墙,沿山逶迤,下临沟谷;底凿排水沟,外砌女山壁残石留楔眼,足证古道工程未完即爆发战争。这些钎眼遗迹的发现,对研究明代时期播州生产力水平、施工工艺、施工技术、工程建设状况等有较高科学价值。</p><p class="ql-block">石级蜿蜒直达屯顶要关,大道如龙,盘曲斜贯龙崖山东北部,这条悬岩上开凿的军事通道,头顶危岩,壁,是"依险制塞"、以岩作墙的典范,天然险固。</p> <p class="ql-block">飞龙关,始建于南宋,明代加固重建,是从屯东进入屯顶大城的稽查关口所在。三个券拱相套,其平面略呈"4"字形。建在两道悬崖中间的山梁上,一面绝壁,一面深渊(杀人沟),基础从崖面以下约6米深处开始起砌。</p><p class="ql-block">曾有明清诗人对其叹为观止,写下"高岩盘谷连云险"、"阵云空矗飞崖暗"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朝天关位于屯上缓坡沟谷地带,前临深沟,筑两级转角露台,向下连接瞭望角亭,向上连接飞凤关。为单通道半圆形拱券顶石结构建筑,关顶建筑建有城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凤关在朝天关南侧山上,两关石墙相连。坐南朝北,是屯顶东侧作战指挥中心。平面布局呈"凸"字形,通长32.2米,两进天井通进深18.6米,宽14.9米。是一组功能相对独立的建筑群:有石踏道、仪门、两进天井及石墙垣、一座城门。飞凤关面阔12.90米。城门洞南口宽3.30米,大券拱高5.80米,通进深11.50米,是古屯关隘中规模最大的石拱。南侧登城石踏踩14级,整组建筑占地53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飞凤关又名"五凤楼",是一组宏大建筑群:与东侧养马城遥相呼应。飞凤关、朝天关和飞龙关三关连成一体,高低相属,互成犄角之势,构成前沿军事体系。</p> <p class="ql-block">这个万安关没有找到,铁柱关在另外一个方向,没去</p> <p class="ql-block">下山返回再次穿过铜柱关。来了,感怀历史,触摸岁月。走出这道关,我来过,留下脚印无痕。</p> <p class="ql-block">临到山脚,一群山羊毫无畏惧在山间路边穿梭,寻找嫩枝树叶,现在的海龙屯是平和的,只有那些突兀而孤寂的由黑色巨石构成的残垣断壁在讲述着遥远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