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的河流裹挟着世人千回万转,人生的旅程促使着生灵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位诗词家点亮两座诗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2日八点多接到朱康元主任电话,我赶出去。我到车站时他已坐凳子上在等我了。他给我余元钱老师的书后看我还要去哪的样子,有问起,我说要去一中我姐姐的房子。以前余元钱老师就住同个楼梯的楼下。</p><p class="ql-block"> 我拿了书后再去对面车站,在路上就拆掉16开精装本的塑料封套,边翻看边等车。</p> 先看总序。想到我如果想评述此书,可往以前想到的三明英才去厦门这角度。随后来69路车,便坐上去。在车上继续翻看。看到第三辑社会评价的第一篇是我的《文笔昂首写蓝天》。我翻到那篇往下看,文中的场景对应着生活场景。我在公路局下车的。走进南门,看到第三节“二十年教诗、出书历程”从文笔山讲起,到以文笔昂首写蓝天点题收尾。到楼梯前看完了,一手拿书一手拿手机拍照。 忙好事情回家的路上还是一路看书,有很多感受。在想要不要结合现在的感受给这书写篇。<br> 到家后接到一陌生电话,原来是从余老师那认识的小涂,说李文华老师讲看到我写到一本《扬(州)杭(州)行吟》和《我的名人同学》,李文华老师说起这本奇书,让她来问我。我说了情况。当即拿着手机在书架上找书,头两轮没找到。挂了电话就在大肚子书橱找到了,不是姐姐给的那本,是写过文章后余老师再送的签名本。我头和尾两边都拍照了再发过去。 7月23日上午接着看余老师的书,想按理得为他这书写一篇。当时是觉得述评写不过头一篇,但他在我的书中是有穿梭功能的恩师,在第6部中得有他的一篇,也就是在厦门的书出来时是时机。先写余老师这本,然后再写朱康元主任那篇。<br> 上午在想前面的历程得有一篇,后面就点出来看。下午接着剪。<br> 7月24日耐着性子理文稿。好些话都说不出去,只能理中性的生活过程,大体剪个粗略的框架了。 <br> 7月25日是台风天,上午就通知停产等。<br> 接着修剪文稿。晚上20点多放美篇,只发很少部分的师友。<br> 发出去的美篇头半小时没什么动静,随后成百地上升,估计是粉丝阅读量,到700多就升得慢了。到半夜时分看到美篇被推荐。<br> 7月26日美篇从上午的1000多升高到21点时有2200。 <br> 这天按理是要看余元钱老师的书的,为给他新写一篇做功课,但心绪还是被上篇牵着,除了看手机视频混时间,还不时看美篇的点击数。我拿起余老师的书,就是静不下心来看。<br> 台风转来转去,没正经在福建登陆。雨是下下停停的。<br> 下午15点多收到林平的两张我开会的照片,头一张表情很严峻,第二张好些,我发过握手图案后放上美篇。<br> 20:59收到沈世豪教授留言:“收到!谢谢!今天有任务,待明天再细读!”<br> 霞儿下半夜看巴黎奥运会开幕式。<br> 7月27日认真重看中间和后面写余元钱的文章,并特别注意是在什么位置上,结果是第二篇《人生有幸遇恩师》是第一百一十三章、《文笔山下谱新赋》是第一百四十七章,在第3部的中间和尾巴。第5部前面有写到他和朱康元,而厦门出书的信息在目录上没见显示,后面查找出日期是2023年2月,在二百零六章《倒春寒里再复苏》中找到了。他在我书中本来是安排有穿梭任务的,落实清楚后要再接续。<br> 我再次拿起余老师这本书,但没能集中精力认真看,只看一点阿甲部份就放下了。<br> 中午看到美篇阅读总数上182万了。<br> 《时代三明》王书17:06发来一张工厂开出口产品质量许可证验收会的照片,然后留言:“邓老师您好,这张图是您的美篇里下载的,请问这个是机床厂还是三标厂您记得吗?”<br> 我即找出三标厂纪念册1985年以后开会部分,将有这照片那一页拍照了发给她,再留言:“是三标厂”。 沈世豪教授17:22留言:“读了你的这篇大作,感慨太多!余震岳这位可敬的老同志,我详细采访过,他是三钢的功臣!非常遗憾的是,我采访时,摄影人员因有其他任务,没有跟来!第二次带摄影人员去的时候,他大病之后刚回家,已经不大能讲话了。无法拍摄。现在他已经走了!人的一生太短暂!死亡不是结束,被遗忘才是真正的结束!因此,你的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纪录片《沪明往事》里和后来发表的《三钢记忆》一文中,我都重点写到他!人们不会忘记他!历史更不会忘记他!”<br> 7月29日是农历六月廿四,关帝生日,这天上午在城楼公庙里帮忙。有空时看带去的余老师的书上自已写的那篇文章。<br> 8月1日傍晚将上篇发聊聊思乡情,意外地被精选了。一下从7800多上升到8424,晚上9点时。<br> 8月2日上篇很快就上9000了,到19点就上1万了。<br> 这天还是没劲做功课。大部分时间在看手机视频。下午有想,如果余老师这篇写单篇有困难,也可以写历程,他只是其中之一。<br> 次日顺着头天的思路,感觉像以前那样混合着来的可能性更大,便新建文档,将历程文字先贴上去开始剪。前面感觉还行,到后面感觉就不好了,有些生活是不好写的,能不写就不写。<br> 写张维兹那篇还有人分享,点击数还在1.9万。估计以后会上2万。这篇是标竿,目前还是单篇阅读的最高纪录。<br> 晚上八九点时上篇上1.3万。<br> 8月7日上午将《草根》投聊聊思乡情。这时的数字是5851。<br> 傍晚接到陈华安电话,问我在三明吗,讲这下才知道余震岳去世了。我说7月1日去世的,他说那么巧,城关大桥通车52周年的时候。我说他是八点多快九点时走的整整52周年。华安讲还好那时有采访到他拍摄下来。还说,他们部里再出一版《三明读本》,书已经不多了,有来列东时过来拿一本去。我说这几天会过去拿。<br> 8月8日上午就开始认真看余老师的厦门书。<br> 十点不到时昌平来电话,说昨晚王源河来电话问现在情况怎么样?他说我们想还是村里为主,我们就帮忙算点工钱。源河有问其他村的村志,他有说《列西记忆》没办法复制的,那是前面林日上做了很多工作。我说等于是他主编一样的。我讲可以让他们和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合作,让李顺亮当主编,他份量比我们重。他当过记者部主任,懂得题目怎么做。两家能各取所需,再叫我们帮忙。昌平说有跟源河说,让他去跟书记商量。<br> 这电话讲了约十分钟。挂断后感觉好像阿芬姐有电话来,我再挂过去。阿芬姐讲勤勤弟弟星期六来三明,叫她也来。她星期六上午坐长途车到三明。出发时会打电话给我。我说我去接你。再去咖啡店,然后中午在天元国际吃自助餐。下午再去勤勤那。晚上怎么安排明晚电话联系。<br> 这两个电话让我很高兴。心里还想那余老师这篇能不能在这两天赶写出来。<br> 生活琐事多,压力很大。把余书前面的小传看掉了,还看了自己那篇。将想到一题目“一个诗词家点亮两座诗城”打上了文档,有想新的方案,但其他事一打扰,就感觉在阿芬姐来以前赶写不掉。<br> 次日下午找出侨报上的《文笔昂首写蓝天》来看。想着现在是有三种方案,还不知应该下决心写哪个。<br><br> 陪阿芬姐逛三明爬麒麟山<br><br> 这天我打电话给阿芬姐,确定明天上午来,还讲下午几点去勤勤那,讲去逛街买些东西,带去很远,就在三明买了。我问那晚上怎么安排,要不要我带你去看如意桥?她说他们好像有讲晚上会去看看如意桥。我说如果有安排就最好了,没安排的话就我带你去。<br> 8月10日一早我等阿芬姐留言,八点多时还没有。等候时想到那篇《红砖房里半生缘》有讲到1976年10月2日搬小李子房间去住,10月6日以后就听到“粉碎四人帮”的传言,这下就放上读书笔记分享会了,这时的点击数是3349。<br> 八点四十几分阿芬姐留言:“我已上车了,等发车”。<br> 我快九点十分时出门。坐19路车去。<br> 我在老长途汽车站下车后问摩托车师傅,永安来的车是在哪个路口停,说是那个路口前。我就过去等。<br> 九点五十多一些车就到了,蛮多人下车的,阿芬姐在比较后面。<br> 我接过行李来拎着,问我们是过公路去河边走到东新二路,还是往里面列东街走?阿芬姐说河边走更热,还是走列东街更没太阳。我说走对面那侧房子能遮太阳。<br> 阿芬姐边走边拿手机拍摄公园的亭子。还问这亭子是什么时候盖的。我就讲这公园的历史变迁。<br> 从车站走到东新一路边还没过马路的地方,两条小腿就很酸痛了,刚好前面有花圃边铺着木条可以当凳子坐,我跟阿芬姐就走到那,她把阳伞拿来垫,再坐上面。<br> 我触景生情,讲起东新一路的百年变迁。<br> 再走去东新二路星巴克咖啡店。我进去时就说你点我买单。我看到里面有后门,就问从这可以上二楼自助餐吗?讲可以。我问时间,说是11点。我感觉没那么早,跟阿芬姐讲好快11点半时上去。<br> 在咖啡店时说岩前书后面的状况,讲小洁小涵,再拿出余老师的厦门书,说情况,有几种方案:一种是像头篇一样更像评述文章,角度是用厦门书勾起三明与厦门在地域文化上有人往高处走的人才高地流向;一种是前面余老师约稿时提出的前几篇的综合,当时没写,这时来补写,也能在第6部起穿梭作用;还有一种是像最近老写的综述历程的生活流;还没有选定。昨晚想熬夜写,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了。<br> 我还特地问阿芬姐:“你说那个安娘是你同学,是男的还是女的?”因7月30日晚她有语音留言:“友华,我看你那个美篇里面有一个留言叫安娘的,她原来也是我们三明一中高中的同班同学,他父亲原来是三明市城关那个公安局,他不是住在那个公安局那边吗。是公安局的局长还是副局长,反正也是个头,但是他后面快毕业的时候,他是山东人嘛,就去山东老家了,所以他现在还是在山东的济南,他当时就是文科比较好。后来他回去以后高考考了个大学是中文系的,后来毕业以后说是在济南的一个报社当记者吧,他去年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他没有回来,一六年我们在福州聚会的时候,他有来。他名字叫杨伟,他的微信网名叫安娘。”阿芬姐回答:“是女同学。”我说:“她文字能力非常好!一百多字就把那个历史画面要素齐全而又传神地描述下来。”<br> 我们去二楼进电梯时有人说二楼在装修没营业,我们就退出来了。出来后两个四方桌选了小魏楼下那家。就往三明饭店走。<br> 到店里上二楼,服务员找里面的位子给我们坐。我用手机扫二维码,再阿芬姐先看菜单然后点菜。<br> 吃后坐到13点多,再出来坐车去爱琴海。<br> 转了一大圈,找到大润发买了两样东西后再坐车到吉祥福邸,走到对面徐碧二村。就看到后侧新盖的楼盘中间有青砖墙老木屋,便猜想是昌平讲的汪顷居,还讲给阿芬姐听,说我们非遗的意向。 我送到社区进口,把手上的东西给阿芬姐,她讲晚上有去如意桥就不打电话,如没去就会打电话给我。<br> 阿芬姐晚上没来电话。我便留言:“阿芬姐,明天怎么安排?”<br> 她23:05回复:“晚上一起去观了彩虹桥/明天我和勤勤姐陪他们去陶金山和庙。/下午我准备约陆惠芬(老同事+老乡)见见面/你明天先忙你的事吧,谢谢你”。<br> 次日晚上我留言:“阿芬姐,你明天怎么安排?”<br> “明天他们去泰宁,我不去了。我们两个去麒麟山看看吧”?<br> “好的,八点半我们在麒麟山公园门口汇合”。<br> 8月12日7点给阿芬姐留言:“我准备好了,要不要早点去?”<br> 她回复:“我没那么快哦!还没起床。我可坐几路公交车到麒麟山啊?”<br> “可以坐二路车。那我等你”。<br> 我回复“好的”之后,约在7:40出去坐车,8点左右到列东中学下车,到对面车站,先拍照雕塑,再等。 她8:11留言:“我在等车了”/“要坐1路车”。<br> 我先回复“一路车也可以,我已经在车站等你了”。我再去看站牌,没看到我以为有的2路车,这才知道2路车没往这走。<br> 阿芬姐下车后先拍照雕塑,我再带她过公路,在大门口我说两条路,她选择往543台阶上。到半中间的过道时再往纪念碑走,过了之后再走小路台阶上上面的公路。<br> 到了大拐弯去走栈道。在朝向城关的亭子里坐了好一会。我询问着沪明往事,特别是她大姨一家的情况,因为她大姨的一个亲家母是江苏学院的女生,在抗战后期的三元就读过的,我要考证清楚这条重要的历史线索然后再来写。历史的长河里蕴藏着无数珍宝,等着有心人去淘。<br> 再往前走,到啤酒厂与儿童公园交接的方向约卫生学校的位子又有亭子,再坐了一会。最近走路走一段路后两个小腿就很酸痛要坐着休息一会。<br> 我们到驿站后休息一会,再回头往城关方向走分支路, 然后上台阶,去麒麟阁。到那上面,有拍照和拍视频。 再往原路下山。下543台阶。<br> 我们坐车到阳光城下,去东安路象占收藏馆旁边的饭店吃饭。<br> 出来时沿着象占收藏馆门口的新和路走,看到有没通行的路段,感觉像是上次看到媒体介绍命名为“沪明一条街”的地方。我们在路边小公园坐会,阿芬姐还问路人,回答说那应该是在新市北路纺织厂旧址处。<br> 再走路到东新五路,吉祥福邸站,她去美的大道勤勤儿子家,我去对面车站坐回程车。<br> 晚上上百度检索“三明沪明一条街”,看到是“沪明文化风情街”,在纺织厂的旧烟囱那。还看到“看鉴三明的想法”在知乎上的信息,上面一组照片,第二张是一版沪明照片,其中有银珍阿姨的全家福,还有阿都父母亲和哥哥那张,照片下方有标人名和拍照时间与地点,以及建键的那张服装广告。我想转发给阿芬姐,在电脑上没看到可以转发到微信的,便上手机去检索和截屏,再发给她。 我打电话过去说这事。讲那明天我也去,我们一起去那,陆素芬也去,中午吃饭还是我买单。<br> 再后面我点出那张版面照片,能更清楚地看到人名等说明文字,再截屏了发给阿芬姐。 <br> 寻访沪明小区与校看《三明的忆之三元往事》专刊 <br><br> 8月13日一早将《红砖房里半生缘》放聊聊思乡情。<br> 我再打电话给阿芬姐,问跟陆惠芬说好了吗?她讲正要打电话。我说那八点半到锦绣家园站,阿芬姐说那时间不要那么精确。<br> 我晾好衣服赶快出去。先看站牌,区政府前面一站不是锦绣家园而是交通控制中心。我上先来的59路车。到一公司站时看到有一沪籍女性上车,戴着跟阿芬姐一样的墨镜,还和人通话讲沪明一条街在哪下车的话题,我猜想那可能就是陆惠芬了。过一会,她走过来跟我微笑了一下,开口说话了,我便问她是陆惠芬吧?她讲是。我们一起在交通控制中心下车。<br> 再过马路,然后再打电话给阿芬姐。她讲在区政府站,我叫她走到这大路口,我们也往那走。到了路口看到路牌是东安路。心想,在纺织厂旧址上新开的路也叫东安路,难怪我看新闻会跟那条通往河边的东安路搞混掉。<br> 我们走到大路口,我前面还以为一远处的人是阿芬姐,走近才看到不是。还注意到这一面的站名不是叫区政府而是锦绣家园,难怪我会有这印象。到站点却没看到阿芬姐。再四处张望,只见阿芬姐在从对面过马路过来。她到时说,她刚才是打的到区政府的。<br> 我们一起往东安路走下去。这条路应该命名为沪明路才对。在路口处能看到沪明小学的建筑。<br> 走到十字路口,有看到文化墙,就和阿芬姐她们一起过人行道去拍照。 文化墙上有永昌五金厂,陆惠芬就是这个厂的迁二代,还是中村杜水的知青,我和她是第二次见面,有很多共同语言。 拐过去是照片。我主要是找阿芬的全家福,没看到,但有1964年金属厂的那张。<br> 看照片时阿芬姐注意到对面的动车车厢造型是放在地面上的,并说给我听。<br> 看过照片后再决定要不要回头时才看到里面有烟囱。还注意到路是拐弯出来的,没直通出去。我们走进去,然后出来。我还说,看电视和照片感觉蛮大的,在现场看就很小了。<br> 出来时我接到昌平的电话,说下午去岩前,会去找书记商量一下这事怎么弄。我说我还是以前的态度,岩前为主,我们帮忙。。<br> 我们再往下走,到公园边了,没什么可看的了,时间还早,想去一店铺坐一下,没开门,就在树边一位子上坐了一会。<br> 我和惠芬姐互加微信。我将写永昌五金厂那篇找出来发给她,还将纪录片《沪明往事》也发给她。<br> 再出来时看到在楼盘一楼是沪明文化交流中心。 但没开门。隔着玻璃往里面看,主厅的墙壁上有好些我们三标厂的照片,我们还讲是哪张有上,哪张有看到。还注意到边上有贴着开放时间是周一到周五。我们去旁边一售楼处问,讲他们没钥匙。可问沪明社区。阿芬姐打电话问114,报了电话号码后再打出去说,讲话时我说是迁二代特地来看展览,展览还用了我们提供的老照片。对方答应来开门。<br> 过一会我出来看门已经打开了。再回去招呼她们出来去看。<br> 我用手机拍照。 还上楼,整个展览过一遍。 出来后再走路去四路中段四方桌吃中饭。用我的手机点餐,后面阿芬姐去买单的。我打给她,她不收。<br> 吃好坐到13点多,走到列东街,我要送她,她执意不让送。<br> 晚上看到王书留言:“邓老师好,我们初稿出来了,您看看有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需要更改的。”发了文件后,再是:“这个我这次可能会把陈琳和魏老师她们也一起列入共同作者,但是加不加根据她们自己的意愿,排序会根据主稿和材料贡献度排序。”<br> 我先看排好版面的专刊初稿,这一专题署名她和我,中间也插有小魏他们的《致敬1958》等。我看得很认真。有差错便随手在手机上截屏并标出来。后面再发给她。还留言:“第一次提到8450厂时,说地址是洋溪镇。好像不对。”<br> 她回复:“好的我核实一下”。<br> 阿芬姐留言:“友华你好!我已顺利回到永安了。谢谢你这几天辛苦了!多保重,下次再见”。<br> 看到三标厂那部分时,王书改过的文字讲150余人,我打电话给傅振华,没通,再打给小孟,她说最高峰时人数在480多人。<br> 次日上午接着看专刊初稿,看到马耳全景照片的说明文字写成“19世纪70年代”,就截屏标出来发过去,再留言,“马耳这张照片是1979年拍的”/“说明文字应该是:1979年,工业新城初具雏形”。<br> 王书回复:“好的”。<br> 我再找出那两张金属厂的照片,原标注是档案馆馆藏,所以截屏了发过去,留言“这两张照片都是我给档案馆的”。<br> 我还再找出城关全景接片来核对是哪一稿,又点出美篇看最靠后的那一稿,是第六稿,有标字了。我保存了发给她,再留言:“1962年三元城关旧景。林年华拍摄。邓友华、林仁华接片供图”。发过去后再连线王书,说昨晚和今天都在看你发来的文件,你的框架很好,就是要这样先讲建市历史,再讲迁明企业,然后说小三线,再点出其中的主旨。她说那时还好先问你一下,要不然也会写得跟其他人一样,这下就要重弄了。我再说到城关全景老照片的情况,讲是1962年林年华拍的,我和林仁华花了好几天时间把这三张照片接起来。她是怕标太清楚也不好。我说这是早就拿出来已经充公了被到处用的,只是我跟人家不一样,爱标上林年华的姓名,以示一个文化人对前辈的劳动和贡献的尊重。她说那他拿给档案馆时已经有协议的。我连线好后想起要标上是馆藏的,就再加上这部分文字,然后发过去:“1962年三元城关旧景。林年华拍摄,三明市档案馆馆藏。邓友华、林仁华接片供图”。 “收到,我会改一下”/“要不其它哪张您能看出是林年华摄的,也告诉我一下,我这样备注(林年华摄 三明市档案馆馆藏)”。<br> 我想起列西那张好像是林年华拍的,就先留言林平“这张照片是你爸爸拍的吗?”发出后想到以前曾这样问过一次,就去翻前面的微信记录,找到了,是曾问过一次,就截屏了发过去。<br> “邓老师这个是指哪一块?”<br> 我以为是讲列西照片,便回复“45页”。<br> 我还看到一张城关第三张照片重复了,就截屏了发过去。还留言:“可以换上富兴堡这一张”。<br><br> “好”/“这个原图您能发我一下吗”?<br> “我这个是排版印刷的版面,点出来看一下,像素应该会够”。<br> “好的也可以用”。<br> 我后面发现她有则留言是说8450厂的,晚上查证后再留言:“第33页右下角最后一段中,“无线电元件厂于10月最终定址东霞新村”应为“定址三明市郊台江山边”。倒数两行中:“1973年,东海机电厂(8450厂)落户三元区洋溪镇……”应是“落户三明市郊台江山边即原无线电元件厂厂址”。<br> 再注明:“第44-45页上方的列西全景照片是林年华摄”。 我忙过专刊之后转向美篇文章,看了前面是贴到哪天,再将后面的文字贴上去。<br> 我再连线阿芬姐,她说昨天天黑时到永安的。我说昨晚收到王书发来的专刊初稿,看了非常高兴……<br><br> 二0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八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