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里的故事

时光

<p class="ql-block">昵称:时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381722</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病房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医院病房里,听到许多故事,观赏到人生百态。</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了调理身体,老伴这次住院特意选择了中医治疗,与她同行的还有同单位的于姐。</p><p class="ql-block"> 那天上午,她们在医院门诊办理了入院手续,就去住院处住院。她们被分到有七张床位的病房,从床位遮挡帘看出病房原设计是四张床位。另外五张床位都有患者,其中三位患者有陪护。不足二十平米的病房,病患加上陪护显得有些拥挤,密闭空间里充满艾蒿味道与浑浊气味,让人感觉呼吸都有困难。为此,于姐走到窗前打开窗户通风,被五号病床患者陪护制止;于姐去打开室内空调,又被五号病床患者陪护制止,询问其原因,五号床患者陪护给出理由是这位患者手术后怕风,这个理由显然牵强。无奈,于姐只好找到护士站说明情况。值班护士来到病房打开空调,并对五号床患者说到:“你是肠息肉手术,不存在怕风问题,况且,现在是八月份,哪来的风啊?室内空气本来就不好,不打空调能行吗?”这样,五号床患者陪护才闭嘴。</p><p class="ql-block"> 六床那位大姐,在打点滴时给儿子打电话,由于她是开着免提,全病房患者与陪护都听到了他们之间的通话。这位大姐给儿子打电话,是让儿子给她转些钱缴纳住院费,并说明护士已经催费了。结果,她儿子拒绝付费。这让这位大姐很没面子,眼泪啪嗒啪嗒掉下来,这位大姐哽咽了一会,断断续续向我们讲述了她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 我当初嫁给丈夫时,丈夫已有三个孩子。大儿子那年6岁,二女儿5岁,小儿子才两岁。对于一位初婚者来说,结婚就接手照顾三个孩子,真的挺难。我本在省政府机关工作,仕途不错、收入不少,为全身心照顾这三个孩子,我特意将工作挑换至居住地附近一家企业工作。都说继母不好当,确实如此。还好,我全身心照顾这三个孩子,无论是学习督促、还是生活照顾,换来孩子们的信任,以至于周围邻居没有人相信我是继母。大儿子工作是我托人找的,二女儿工作是我托人找的,小儿子工作依然是我托人找的。老伴去世早,三个孩子的婚事都是我一个人操办的,我的付出就是亲母亲也未必做到。现在,大儿子成家后生活在广西柳州,二女儿成家后生活在北京,小儿子成家后生活在本市,我单独生活。哎,我最后一笔钱都给小儿子了,现在需要他替我交住院费了,他说自己没钱,这叫什么事啊?”</p><p class="ql-block"> 点滴结束后,我们看着这位大姐颤颤巍巍拄着拐杖走出病房,心里真不是滋味。你说,这位大姐有没有儿子有什么区别,还不是得靠自己。她精心照顾前夫三个儿女,如今行走都困难了,能指望上谁?</p><p class="ql-block"> 这位大姐走出病房不久,由外面走进一位女患者躺在这位大姐的病床上点滴。对此,于姐很不解,相邻病床那位女士告诉我们:“医院把通勤回家患者病床再次卖出去,挣双份钱。这位女患者住院点滴也是缴纳了床位费的。”哇,这让我这个陪护涨知识了。医院这是一张病床每天收两份床位费,这是医院创收的一种手段。</p><p class="ql-block"> “哪个行业不挣钱,医院也是挣钱的。都说救死扶伤是医院的职责,你没钱去看病住院能行吗?”这是五床患者陪护说的。她的这些话,立即引起同病房患者与陪护的共鸣。大家七嘴八舌议论起医院种种弊端。“经济利益成为医院追求目标,救死扶伤成为医院喊出口号。”一直不说话的一床患者整出这么一句话,再次引起病房内病患们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从五床陪护那里得知,五床患者是哈尔滨知青,返城时已婚就留在了北大荒,陪护是这位荒友的女儿。用这位荒友女儿的话来说,母亲那些年遭了不少罪,身体都造垮了,这次安排母亲回哈尔滨住院,就是想给母亲调理一下身体。看来,这是个懂事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三床的大姐退休前是在一家集体企业工作,企业破产后下岗回家做点小生意。平时有病都是硬挺着,这次住院是女儿支付的押金。对于医生推荐的自费药,她一概谢绝,只想着给女儿减轻负担,没有考虑治疗疾病效果。由此可见,当父母的都在为儿女着想,即使自己有病住院依然为子女着想。</p><p class="ql-block"> 几天下来,病房里患者陪护逐渐熟悉,相互交谈多了些内容。刚才还在议论孩子是送出国好、还是留在身边好,马上又转移到下乡知青艰苦劳动,紧接着又转移到下岗失业,不知不觉又聊到带孙辈经验。总之,我感觉她们这次住院,治病是否有效果已经不重要,心情好了些就是收获。</p><p class="ql-block"> 对了,六床那位大姐从老邻居那里借到了住院费。她之所以超支,是因为她自费用药量多;对了,六床那位大姐回来给我们讲了她邻居住院遇到的怪事。那位邻居脑出血住院,早上做CT检查,晚上再次要求做CT检查,家属不明白为什么一天要做两次检查?后来找人询问得知,当值医生这是为创收,并非为患者负责。哎,现在医院为创收想尽办法,怎么就不能为解除患者病痛想办法呢?</p><p class="ql-block"> 老伴这次住院,让我这个陪护涨知识了,医院里面学问太多,难怪医患矛盾多、难怪群众对医院意见大,这些并非空穴来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