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近日看了一本元朝创立的传记书《忽必烈传》,并通过AI的辅助,了解元朝统一中国的最后一役“崖山大战”的经过,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宋张世杰突围遇飓风船毁溺死等一连串的故事细节,明白了文天祥曾对此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古名句的历史背景。知道张世杰安葬于海陵岛,后来对广东阳江历史上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张世杰,生于公元1198年,卒于公元1279年,原籍河北范阳现在的定兴县。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张士奉盖王、卫王南组织小朝廷抵抗元军南撒后任签书枢密院士,成为小朝中的核心人物。在南宋末年,他先后拥立南宋朝恭帝、端宗二帝,曾任太傅、枢密副使等职,被封为越国。与文天祥、陆秀夫并称为宋末三杰。</p> <p class="ql-block">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1279年宋朝军队与蒙古军队在崖山进行的大规模海战,也是古代中国少见的大海战。</p> <p class="ql-block"> 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银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涨退的出入口。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两山之脉向南延伸入海,如门束住水口,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又名崖门。</p> <p class="ql-block"> 南宋朝廷未年风雨飘摇,扬州沦陷后,元军步步紧逼,宋端宗一路逃到秀山,没想到广州失守,只能退到井澳。就在撤退的途中,海上却刮起了飓风,慌乱中宋端宗落水,惊吓直缠绵病榻,9岁不幸病逝,这对于本来就式微的南宋小朝廷无疑是雪上加霜,不少大臣打算就此散伙。</p> <p class="ql-block"> 南宋三杰之一的陆秀夫却不愿意轻易言败,他挺身而出振臂高呼"古人靠一旅一城而中兴天下,在他看来如今他们的处境要比那时候好多了,不仅有朝廷,有十几万精兵。还有皇子为什么不能拥立卫王来恢复大宋的万里江山呢?宋怀宗继位段话让南宋朝廷重新振奋起来,在他的拥护下,6岁的宋怀宗赵登基称帝,以崖山为据点继续抗击元朝。</p> <p class="ql-block"> 陆秀夫和张世杰等人带着赵昺继续逃亡到崖山,同年5月,改年号为“祥兴”,6月即迁徙到崖山附近,希望能在这里求得一片安定。崖山此地背山靠海,地势十分险要,本来也是一处易守难攻的好地方,陆秀夫等人准备在这里长期住下,便开始在这里打造了行宫还有军营等设施,准备就以此为根据地,和元军展开持久战。</p> <p class="ql-block"> 元军曾派张世杰外甥韩某三次招降未果,1279年2月6日,元军开始总攻,大将张弘范率军进攻崖山,宋军对外宣称有二十万大军,能上战场的只有十几万,而宋军统帅张世杰为了彰显南宋上下背水一战的决心,直接将所有人都带上了船,并且将上个的宋船用绳索一字型给连接了起来,并将小皇帝的龙舟放在了最中间,不仅如此,还一把火烧光了陆地上的所有据点,正是这一决定注定了南宋小朝廷的灭亡。</p> <p class="ql-block"> 崖山之战打响前半程张世杰的部署优势凸显,元军久攻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从进攻改成了围困,反正他们的人都在海上孤立无援,只要困的时间够久,渴都能渴死他们。宋军没有了补给,只能靠着吃干粮和海水维持,不少士兵都倒下了。崖山大战前夕 张弘范让文天祥招降张世杰 文天祥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诗句回应。张弘范看罢,只好无奈地笑笑,放在一旁。</p> <p class="ql-block"> 崖山海战直接关系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间的决战。战争的最后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灭。南宋灭国时,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十万军民跳海殉国。宋张世杰突围南奔交趾,遇飓风船毁溺死。此次战役之后,南宋残余势力彻底灭亡,元朝最终统一整个中国。</p> <p class="ql-block"> 元将张弘范在山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大字,以炫耀自己的功绩。至此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统一了全中国建立元朝,结束自唐末以来400多年的分裂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次年在军师刘秉忠的建议下定都北京,这个沉默了几千年的小城市,终于第一次站在了历史舞台的C位。</p> <p class="ql-block">文天祥曾赋诗述:</p><p class="ql-block">南人志欲扶昆仑,北人志欲黄河吞。</p><p class="ql-block">一朝天昏风雨恶,炮火雷飞箭星落。</p><p class="ql-block">谁雌谁雄胜负分,流尸漂血洋水浑。</p><p class="ql-block">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p><p class="ql-block">昨夜两边桴鼓鸣,今朝船船鼾睡声。</p><p class="ql-block">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鳜酒人人喜。</p><p class="ql-block">唯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p><p class="ql-block">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p> <p class="ql-block"> 关于伯颜奉命渡江灭宋和崖山大战,北方思想家刘因《白雁行》诗曰:</p><p class="ql-block">北风初起易水寒,北风再起吹江干。</p><p class="ql-block">北风三吹白雁来,寒气直逼朱崖山。</p><p class="ql-block">乾坤噫气三百年,一风扫地无留残。</p><p class="ql-block">万里江湖想潇洒,伫看春水雁再来。</p> <p class="ql-block"> 刘因把蒙古喻作"北风",把元军统帅伯颜就其谐音称为"白雁",诗句中对元军扫平江南,混一南北,以及崖山大战全歼南宋余孽残军,明显持春风得意、江湖潇洒之类的喜悦心情。这和南人前述的忧愁和绝望,形成鲜明的对照。</p> <p class="ql-block"> 宋张世杰突围溺死的具体地点海域是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附近,张世杰遇台风覆舟溺死后,遗体被海浪推上海陵岛(当时叫螺岛)的沙滩上。当时民间有一个传说,一名当地的地主见到后为免麻烦不敢相认,在沙滩上用土糖写上宋世杰名字,蚂蚁围上来吃糖,忠厚老实的村民知道后,就把他葬于附近的海陵岛力岸村平章山上。另一种说法是在海陵岛东岸下角村,这座墓地以海中的寺仔山为案山。《AI腾讯元宝》答复是:宋张世杰在海陵岛的墓地位于海陵岛滨海公路旁的白圩村,具体是东湖南路附近。这座墓地在1984年由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拨款重修(新址),现为阳江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海陵岛原名螺岛,后因南宋英雄宋太傅张世杰抗元兵败,覆舟溺死并安葬于岛上,始称海陵岛。有游客在网上把“海陵”的得名应该是来自岛上的地形,是名副其实的“海中丘陵”,是误传应以更正。</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为了进一步纪念张世杰,明嘉靖元年(1522年),在阳江城西门外龙津坊兴建了一座太傅祠。民国18年(1929年),阳江开始拆城墙、毁城楼、建马路,其中一条以太傅祠命名的马路被命名为太傅路。这条路不仅承载着对张世杰的纪念,也见证了阳江历史与文化的演变,成为了阳江城市文化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为了纪念这位壮烈殉国的名臣,阳江人在其葬身之处建张世杰墓及宋太傅庙。我1976年曾在当地人的带领下,到过平章力岸村,上过这个山,墓还完好,左边的宋太傅庙就多年失修成为平地,可见到地基和地面上的方砖,墓前的山下,一片汪洋大海,左右山景形成的左青龙右白虎,风景这边独好。</p> <p class="ql-block"> 太傅孤忠是明清两代广东著名的32景之一,自明弘治己未(1499)年阳江知县柯昌始修,至1958年原广东省委书记陶铸下令重修,至现在重修。太傅墓祠几经风雨,始终是两阳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海陵岛海岸线总长为140多公里。大海、山峦、沙滩,海天山色,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当今的海陵岛已经从2005年起到2007年连续3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海岛”之一。2015年10月8号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中国十大宝岛之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