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842年,中国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随后,英法美等国根据《黄埔条约》的要求,于1845年 11月 29日向上海道台提出租地要求,开始出现了历时百年的上海租界历史,直到抗战胜利才结束。</p><p class="ql-block"> 在近代中国史上,租界是中国屈辱史的见证,同时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租界形成后,英、法、美、日等国在上海大兴土木,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群见证了这一段历史,各色洋房也应运而生。本美篇作者利用空隙时间,拍摄了一些上海的老洋房,以飨读者。</p> <p class="ql-block">在梧桐树的遮掩下,洋房更显洋气。</p> <p class="ql-block">在武康路上的这一幢洋房阳台被戏称为朱丽叶的阳台。</p> <p class="ql-block">武定路上这个洋房原来是潘氏住宅,现在属于爱乐乐团。</p><p class="ql-block">潘氏是汉奸潘三省。这一住宅实际上是潘三省与交际花王吉结婚时购置的豪宅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武定西路1357-1359号建于1920年,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中国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史良曾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其实史良故居是一偌大花园洋房中的一部分,花园洋房中有二幢洋房,史良住在附楼。</p> <p class="ql-block">这是史良住的附楼的主楼,</p> <p class="ql-block">这幢洋房也属于这一院落中的一幢。</p> <p class="ql-block">复兴西路 36号,现在是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驻上海办事处。</p> <p class="ql-block">建国西路 296号由主楼、附楼和庭院组成,建筑带有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主楼假四层,砖混结构,红色平瓦四坡屋顶,出檐较深;建筑南立面轴对称,中部突出原为敞廊,现二层敞廊已加窗,三层为露台;东西二侧,呈八字形前凸,三面开窗,三层前凸部位为精致的小阳台;外墙水泥粉刷涂淡黄色涂料,有丰富的腰线装饰;淡栗壳色木窗,配以回纹装饰窗套;入口在东侧骑楼下,设计很简洁;进入室内,看到的是略显陈旧的原始地砖地坪,底层客厅天花顶的装饰线条保存完好;楼梯间装修颇有特色,三联拱券的雕花木落挂极具装饰性;木楼梯的望柱雕工精致,且各层不同;三、四层露台墙壁饰有卷边山花、垂草和花环浮雕装饰。</p> <p class="ql-block">黑石公寓。复兴中路1331号,是一幢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建筑,建成于1924年。这座公寓最初由美国传教士James Harry Blackstone(宋合理)投资建造,因此得名“黑石公寓”。公寓采用折衷主义风格,具有巴洛克特征,设计上充满了古典主义装饰,如简化的科林斯双柱支撑的宽敞门廊和主入口上的露台。黑石公寓内部设施豪华,设有恒温游泳池、餐厅、舞厅、电梯以及集中供暖等,大楼顶层还设有一座屋顶花园。</p> <p class="ql-block">这些洋房的历史已无以考证,但都成为各区的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是柯灵故居。</p> <p class="ql-block">武夷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已成为网红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淮海路上一幢漂亮的洋房。</p> <p class="ql-block">颜福庆旧居。建于1923年,英国乡村别墅式花园住宅。1943至1950年,中国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颜福庆(1882~1970)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愚园路上金融园有9幢老洋房,其中5号楼曾是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二中全会的旧址。这幢建筑是砖木结构欧式假四层,机平瓦四坡屋顶,红砖清水墙面。南立面和窗台下墙面用水泥粉饰,三层屋顶平台和阳台做成水泥镂花护栏。</p> <p class="ql-block">淮海中路这幢洋房现在所属上海音乐学院</p> <p class="ql-block">音乐学院洋房美丽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思南公馆又名思南路历史街区,上海市黄浦区内以成片花园洋房为主的建筑群。思南公馆拥有51幢历史保留保护建筑,以复兴中路以南,思南路两侧以及重庆南路以西为界,占地面积50529平方米,保留保护老建筑30310平方米。汇聚了独立式花园洋房、联立式花园洋房、带内院独立式花园洋房、联排式建筑、外廊式建筑、新式里弄、花园里弄、现代公寓等多种建筑样式 ,是上海近代居住类建筑的集中地。</p> <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旧址即周公馆也在思南路建筑群中。周恩来总理曾经在此住过。</p> <p class="ql-block">周总理曾经使用过的汽车。</p> <p class="ql-block">东平路上的陈立夫故居。建于1936年独幢砖木结构三层西班牙欧式风格的小洋房。红色外墙,三段式墙面不对称,其他历史难以查清。这里也是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的拍摄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武康路上这幢洋房为政府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精心修缮的PRADA荣宅坐落在上海市中心,此宅为当年名门望族荣宗敬家族所有,堪称上海最为高雅的花园洋房之一。</p> <p class="ql-block">华山路上的德拉蒙德的住宅。德拉蒙德是一位出生于英国伦敦的英籍大律师,1841年至1915年期间活跃。他在1870年毕业于英国著名四大律师会馆之一的林肯律师会馆,获得出庭律师头衔。德拉蒙德先是在香港执业两年,随后辗转定居上海,并在沪三十余年。现在是大胜胡同。</p> <p class="ql-block">新闸路上的这幢洋房很别致。</p> <p class="ql-block">地处乌鲁木齐南路 66号的"66梧桐院·邻里汇"主楼建于1932年,由匈牙利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原为国际礼拜堂牧师住所,属英式风格花园住宅,假三层(局部二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541.6平方米,为徐汇区文物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华山路823-827号海格公寓,公寓住宅群。公和洋行1931年设计,砖混结构。西班牙风格。共3幢建筑,共用院落;建筑单体3层,每层2套居住单元,对称布局,内部设主辅2组楼梯间,其中辅楼梯间开敞,设两层通高的拱形门洞;筒瓦坡屋顶,外墙为水泥拉毛墙面。</p> <p class="ql-block">查公馆。原为民立中学的一幢办公楼。民立中学搬迁后,这幢洋楼整体平移至威海路。我曾在这幢楼二楼办公室工作过几年。</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查公馆作为民立中学办公楼的样子,外墙爬满爬山虎,非常漂亮。有一年美国国务𡖖鲍威尔来上海路过这里,被这幢房子吸引,得到门卫同意进校参观,和民立结下友谊。民立中学搬迁后学校在百年校庆时做了一批这幢楼的模型,特地寄了一个给鲍威尔,至今传为佳话。</p> <p class="ql-block">民立中学老洋楼模型</p> <p class="ql-block">洋房原来是独家居住,而解放后为解决老百姓住房难或房主人为多收房租而向多人出租,房屋成为了 72家房客,其实住在里面并不舒适,而久而久之,房子缺乏保护,已破烂不堪。</p> <p class="ql-block">像这类无人问津的洋房很多,急待修缮保护。</p> <p class="ql-block">以上列举的洋房只是上海洋房的凤毛麟角,上海的洋房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读者能窥一斑而见全豹,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p><p class="ql-block">今后如果还拍到各类老洋房,我还会加进去,各位感兴趣的可保存,时不时拿出来看看,说不定有惊喜噢!</p> <p class="ql-block">摄影:家龙</p><p class="ql-block">部分文字来有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