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

王永生

<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总占地面积24.7平方千米。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是中国三大地方学派之一的“徽学”发祥地,被誉为“东南邹鲁、礼仪之邦”。城内文物众多,有许国石坊、渔梁坝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太白楼、新安碑园等景点。除文物古迹外,歙县还有山水画廊新安江、清凉峰等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古城的人文景观同样丰富多彩,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p> <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俗称“八脚牌楼”,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城内阳和门东侧,跨街而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十月(公元1584年)。它是许氏衣锦还乡时在家乡歙县立的牌坊,由重达四五吨的大块石料雕刻而成。</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是国内罕见的大型石牌坊和全国现存的唯一一座八脚牌楼,其形制为国内所罕见,平面呈口字形,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全高为11.4米。整个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牌坊组合而成,石料全部采用质地坚硬的青色茶回石,用料特别粗壮厚实。八根柱子各为50公分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拦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每块重达四、五吨,如此笨重的石料,在空中接榫合缝,足见当时建筑技术已达到相当的高度。</p><p class="ql-block">石坊上的题字都出自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学后臣”,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三孤”(少师、少傅、少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廷的重臣。</p><p class="ql-block">许国石坊的雕刻工艺也非常精湛,石坊遍布雕饰,梁枋两端浅镌如意头,缠枝、锦地开光。中部菱形框内为深浮雕,如“巨龙飞腾”“瑞鹤翔云”“鱼跃龙门”“威凤祥麟”“龙庭舞鹰”“三报喜”“麟戏彩球”“凤穿牡丹”等。直柱中段为散点团花式锦纹,上段为云纹,缀以姿态各异的翔鹤。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蹲驻与奔赴等各种动作的大狮子12只,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形态生动活泼。台基左右侧皆镌各式獬豸图案。</p><p class="ql-block">作为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许国石坊综合体现了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它是徽州的最杰出代表,体现了石坊技术、艺术的最高水平。由于许国石坊采用的两种冲天柱式,石坊结构牢固,造型丰满,加上许国本人当时在政治上的煊赫地位,使之成为当地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的模式,垂明清数百年,在石坊发展史上作出了特殊贡献。</p><p class="ql-block">1988年,许国石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徽州古城的重要象征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p> <p class="ql-block">斗山街是安徽歙县的一条著名古街巷,因依靠斗山而得名。它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被称为“锦绣江南第一街”。以下是关于斗山街的一些简介:</p><p class="ql-block">1、历史沿革:斗山街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清时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2、建筑风格:斗山街的建筑具有典型的徽派风格,以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为主要特征。街道狭窄而悠长,两旁是高墙大院,鳞次栉比。</p><p class="ql-block">3、文化内涵:斗山街是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叶氏贞节坊、黄氏节烈砖门坊等。这些牌坊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也是徽商文化和儒家思想的体现。</p><p class="ql-block">4、旅游景点:斗山街有许多值得一看的景点,如蛤蟆井、杨家大院、汪氏家宅等。这些景点展示了古徽州的生活风貌和建筑艺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p><p class="ql-block">5、特色活动:在斗山街,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徽菜,购买到具有徽州特色的手工艺品。此外,还可以参加一些传统文化活动,如黄梅戏表演、书法展览等。</p><p class="ql-block">总之,斗山街是一条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街巷,它展示了古徽州的独特魅力,是了解徽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新南街中山巷水井。位于徽州古城新南街中山巷14号,建于清代。坐西南朝东北。该井为圆形,内砌青砖,外青石,井旁有石凳,占地沟方形,四周有水槽,此井名无可考究,为生活用途。井圈直径52厘米,厚10厘米,井面积0.52平方米,占地总面积11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东谯楼,亦称阳和门。宋绍兴二十年(1150)建,楼上原设有报时设备,故名鼓楼。楼宽12米,深10米,高13米,歇山顶,重檐虚阁,前后通间设窗,西南两侧有石阶通道。历代均作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p> <p class="ql-block">徽州府衙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中和街120号,为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地。它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时,初为徽州州治,绍熙至端平年间重建。元因之为徽州路路治,至正年间再次重建。明初相继改为行枢密院和指挥使司,府治权设于其西侧原经历司址,洪武三年(1370年)复为徽州府治,明正统、弘治、崇祯,清康熙、雍正、乾隆、道光时均有重修。原主要建筑有谯楼、仪门、正堂、后堂和知府廨等。</p><p class="ql-block">1949年后用作歙县县政府,20世纪80年代因兴建新的县政府大楼,除谯楼与后堂外大部分建筑被拆除。自2009年4月起,歙县政府投资2亿元,参照明弘治《徽州府志》所载的府治公廨图进行了原址重建,总占地面积2.4公顷,建筑面积9800平方米,2012年11月正式对外开放。所复原的建筑单体参照了歙县现有的明中期建筑遗存,采用明代小式做法,如徽州冬瓜梁、插拱、穿斗式厅堂构架,室内作砌上明造等,其色彩则参照《明会典》,“梁栋檐桷,用青碧绘饰”,“门用黑油”。</p><p class="ql-block">如今,徽州府衙是徽州古城内的一个重要景点,它展现了徽州古老的历史,是人们了解徽州历史文化的窗口。府衙主要包括南谯楼、仪门、公堂、二堂、知府廨组群等建筑,整体建筑气势雄伟,规模庞大,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南谯楼,始建于隋末,过街楼形式。为州、路、府衙署正门,兼作报时建统。门洞两侧各立13根木柱支撑横梁,以承楼载。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木构为清式。楼三重三开间,砖木结构,高脊重桷。高约20米,阔21米,深10米,占地面积</p><p class="ql-block">21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打箍井位于安徽歙县的徽州古城内,具体位置在徽城镇打箍井街。它建于唐代,其井墩由青麻石头制成,井墩腰身处凿了一条石带,形似桶箍,故而得名“打箍井”。</p><p class="ql-block">打箍井所在的巷子也因这口井而被称为“打箍井巷”。这口井是徽州古城众多古井中的一个代表,反映了当地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虽然历经岁月变迁,但它仍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井水至今可能仍为周边居民所用。</p><p class="ql-block">徽州古城的古井是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居民生活用水的来源,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故事。这些古井见证了徽州古城的发展与变迁,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纪念馆位于古城核心地段一打箍井街,黄宾虹,歙县潭渡村人。近代中国山水画杰出代表,与北京的齐白石同享盛名,素有“南黄北齐”之美誉。1955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荣誉称号。</p> <p class="ql-block">徽商故里”通常指的是在古徽州地区,是徽商的发源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