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红旗渠上

悠然🎣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儿时就留在影视和文字里的神奇传说。这次到河南,位于林州的红旗渠风景区是不二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  来到景区广场,游览的人是出奇的多。大家都铭记着红旗渠的非凡传奇,要来重温那段不平凡的历史,回顾那段峥嵘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  走进分水苑景点,老远就听到了哗哗的流水声。这是一个园林式景区,也是红旗渠分水闸所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凝视着分水闸边石墙上镌刻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感慨万千。这是当年林县人民为了结束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彻底改善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仅凭铁锤钢钎小推车,在石崖上硬生生凿出了一千五百公里的输水渠。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p> <p class="ql-block">  驱车来到了最为重要的景点青年洞。这条高五米、宽六点二米,总长六百二十三米,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的青年洞是红旗渠总干渠最长的隧洞。</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六零年二月开始动工,当年十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总干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挑选三百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六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得了浮肿病,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他们创造了连环炮、瓦缸窑炮、三角炮等爆破方法,使挖山进度由每天零点三米提高到两米多。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终于在一九六一年七月十五日凿通隧洞。为表彰青年们艰苦奋斗的业绩,将此洞命名为“青年洞”。一九七三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亲笔题写了洞名。</p> <p class="ql-block">  到渠边躬下身用手摸一摸一块块手工凿出的石砖,方方正正象计算机设计好机器模具压出来似的,严丝合缝让人叹服。这是无数石匠日以继夜的劳动成果,是中国农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红旗渠风景区共有三个景点。由于比较分散和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去“络丝潭”,但已经领略了红旗渠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站在山顶,俯瞰四周,只见群山环绕,云雾缭绕;举目四顾,周围风景如画,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里的仙境。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更使你领略到"人工天河"的无尽诗意。</p> <p class="ql-block">  这条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红旗渠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而是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