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我血荐轩辕

枫叶红在深秋

<p class="ql-block">1.这是为了纪念和学习鲁迅先生而建立的社会科学类人物博物馆~北京鲁迅博物馆,它包括鲁迅故居、鲁迅生平陈列馆以及一些专题展览。博物馆于1956年10月19日正式开馆,2014年7月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又进行了合并组建,丰富了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展览资料。</p> <p class="ql-block">2.一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这是这座鲁迅先生的石雕像,从坚定犀利的目光中仿佛听到了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深沉呐喊。</p> <p class="ql-block">3.展厅一层有这样一座利剑式斜刺天空的雕塑作品,将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中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坠,赖以拄其间的诗句放在这里非常贴切。</p> <p class="ql-block">4.整个展览分为“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展览通过史料、实物、多媒体手段全面展示了鲁迅的足迹和成就,将鲁迅先生幼时家道中落、17岁时国外求学、青年时扛起民族大旗,最后直至像蜡烛一样燃尽了自己。鲁迅先生短短的56年,何其辉煌,永远令人仰视崇拜与深切怀念!</p> <p class="ql-block">5.鲁迅,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其家谱中记载共有18代,而鲁迅是第17代。鲁迅是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6.1898年鲁迅离开绍兴到南京新式学校学习,改名周树人,在这里,他阅读大量新书刊如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翻译的《茶花女遗事》等,让鲁迅开阔了眼界,了解了许多新鲜事物。鲁迅入学当年,百日维新运动失败,两年后,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中国在列强争霸世界中的命运让鲁迅忧虑。</p> <p class="ql-block">7.1902年3月鲁迅官费赴日留学,1904年到仙台学医,得到藤野先生的关怀和教诲。1906年夏,鲁迅回到东京从事文艺活动,尝试创办杂志,致力于翻译被压迫民族的反抗文学。</p> <p class="ql-block">8.“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是鲁迅的《自题小像》,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的深沉大爱。</p> <p class="ql-block">9.在展厅鲁迅的人生警句随处可见,尤其是这句: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是比海洋和天空还要宽广的胸怀,是真正的为国家为民族的未来而燃烧自己的精神,怎不让人感叹万分呢。</p> <p class="ql-block">10.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学界的脊梁,有着民族气节,是忧国忧民的文学家,他洞察问题入木三分,深邃见底。</p> <p class="ql-block">‌11.《新青年》杂志由‌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它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8年应邀在《新青年》第一次使用笔名鲁迅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揭露了中国历史上虚伪礼教的“吃人”本质,发出中国新文学的第一声呐喊。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们因为《新青年》而结缘。</p> <p class="ql-block">12.插一张我保存的2015年报纸。北大的“新青年”们:新文化运动中的北大,是一个没有硝烟却战火弥漫的主战场,各色既有知识和思想,又有立场的大师级人物,在此集中,猛烈开火。1917年,蔡元培入主北大,陈独秀携《新青年》北迁,多位北大教授开始共同编辑《新青年》,白话文与文言文的战斗自此拉开序幕。《新青年》与北大的结合,短暂却辉煌。100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一言一行,仍然被这几位先生的思想影响着。</p> <p class="ql-block">13.鲁迅与许广平于1927年定居上海,鲁迅作为自由撰稿人,为报刊写了大量杂感随笔,坚持早年形成的改造国民性信念,抨击专制政治和社会丑恶现象。</p> <p class="ql-block">14.人们崇拜鲁迅,因为鲁迅是真正的先生,他的笔是刀,将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他的语言是飞箭,能穿透社会的黑暗,他的目光是太阳,可以照射倒一切肮脏和卑鄙!</p> <p class="ql-block">15.鲁迅应邀到北伐大本营广州担任中山大学教授和教务长。期间到香港发表两次演讲:《无声的中国》和《老调子已经唱完》,继续坚持文学革命理念。1927年发生军事政变,国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弥漫上海、广州。中山大学一些学生被逮捕,鲁迅发动营救,但无结果,遂愤而辞职,离开广州。</p> <p class="ql-block">16.“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鲁迅先生的这副作品是书法更是一种为大情可舍小情的人生态度。</p> <p class="ql-block">17.展厅中,循环播放着鲁迅时代的故事以及鲁迅先生为中华民族呐喊奔波一生的壮举,席地而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年轻观众们不仅认真观看一定也在认真思考着。</span></p> <p class="ql-block">18.从兹绝绪言:1936年10月8日,鲁迅抱病参观"中华全国木刻第二回流动展览会",并与青年木刻家们座谈,积极倡导新兴木刻艺术,指导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木刻版画家。因外忧时艰,内感郁愤,积劳成疾,11天后,鲁迅逝世。</p> <p class="ql-block">19.鲁迅先生的逝世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还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纪念着鲁迅先生。沈钧儒的挽联:这世界如何得了,请大家遵从你说的话语,彻底去干!纵躯体有时安息,愿先生永留我们的心头,片瞬勿离!姚克与斯诺的挽联: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p> <p class="ql-block">20.在展览尾声处有“鲁迅肖像画”,虽然年代不同,但有一种坚毅表情一直都在。它让人们看到了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像一盏灯、一道光、一团火为中华民族照亮未来,这样的文人风骨才是真正社会的脊梁。我们似乎又听到了这种声音:黑暗中没有火炬,我便燃烧我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p> <p class="ql-block">21.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影视艺术作品有着非常广泛的影响力,一部《祝福》被改编为电影《祥林嫂》,后改编成越剧又被拍成戏剧电影。1981年,在鲁迅诞辰100周年之际,《阿 Q 正传》、《伤逝》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为纪念鲁迅诞辰120周年,又有《孔乙己正传》、《鲁迅先生》、河南曲剧《阿 Q 与孔乙己》等推出。鲁迅作品的影响由国内传播到国外。</p> <p class="ql-block">22.人间鲁迅,永在人间。</p> <p class="ql-block">23.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与怀念永远都在。</p> <p class="ql-block">24.一枚60+N的老北京人,第一次走进博物馆,她感到过去在文字里看到的鲁迅先生在这里都具象化了,站在这里从心里就感到了震撼。</p> <p class="ql-block">25.从陈列馆出来直奔鲁迅故居,这是鲁迅于1924年用800元购买的,他亲自设计改建的一个清雅、简单的小四合院,院里保存着鲁迅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树。鲁迅在此生活了两年多,并写下了《华盖集 Q 》、《野草 Q 》、《彷徨》、《朝花夕拾 Q 》等著名作品。</p> <p class="ql-block">26.从夹道进小院,映入眼帘的是茂盛的丁香和满院的树荫,相隔百年丁香还在怀念着它的主人,而前来参观的人何尝不是如此呢。</p> <p class="ql-block">27.这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小院模样。中间为起居室,起居室北面一间是鲁迅的工作室兼卧室,俗称"老虎尾巴",东屋为鲁迅母亲卧室,西屋为鲁迅原配卧室。</p> <p class="ql-block">28.这是三间正房中间的起居室后面多出一间居室,被称为老虎尾巴的后窗及内景组图。室内简单的陈设,体现了鲁迅俭朴的生活作风。他曾经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p> <p class="ql-block">29.这是设计修建这座小院的相关资料,有整体介绍,也有修建时付给瓦工李师傅的每一笔材料及工钱,竟然还留有单据。如此的大人物对自己生活上如此严谨认真,如此亲力亲为真是与现在的某些社会现象大相径庭。</p> <p class="ql-block">30.一位观众看过故居,一定是同我一样有着无限的感慨,所以动情留言了。</p> <p class="ql-block">31.插一张我的朋友回他绍兴老家时所拍的鲁迅故居,这张照片拍的太好了,竟然勾起了我前往行走的欲望。</p> <p class="ql-block">32.这期的专题展览是“灯火”~鲁迅与文艺。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前途的灯火”,“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希望今天的文艺也能发挥出鲁迅期望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33.鲁迅通过一种丰富多姿的文艺观与文艺实践的展示,开拓了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广阔天地,它随着珍贵的藏品,真实的史料,带观众进入鲁迅与文艺的天地。一枚文艺老青年在此拍照留念,只是因为莫名的喜欢,没成想接二连三的文艺小青年也来此拍照了。</p> <p class="ql-block">34.文艺因为鲁迅而开启了新的里程;而文艺于鲁迅而言,是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命的价值,是告别过往,获得再生般的新的起点。这一时期形成的文艺观,鲁迅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地实践着、完善着、丰富着、倡导着。</p> <p class="ql-block">35.留学日本时,鲁迅就试图以文艺救中国,但鲁迅却他弃医从文了,他与友人们创办的文艺杂志《新生》,寄托一种希望:愿《新生》能像但丁那样,大胆探索自己民族的灵魂,促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生机,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36.非常希望鲁迅先生在《引玉集·后记》中所说过这段话得以最终的实践:我已经确切的相信:将来的光明,必将证明我们不但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p> <p class="ql-block">37.鲁迅的文艺观是承前启后的,除了继承弘扬还要中外合璧,在争鸣中不断更新与呐喊,不断尝试着用文艺改变当时的国民性。先生还希望:青年们先可以将中国变成一个有声的中国。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试问今天的青年们做到了吗!</p> <p class="ql-block">38.带着在一连串问号和叹号离开了“灯火”展览,又来到了博物馆内的鲁博书店,这里提供了与鲁迅及现代文学相关的书籍和自由阅读的诸多福利。</p> <p class="ql-block">39.先看看书店的对联,上联:莽原野草热风奔流一人知己,下联:呐喊彷徨三闲二心斯世同怀。横批:故事新编。对联全部取用了鲁迅先生的杂文名字,这个作者不但用心而且对先生的文字熟稔至极,所以才能编制出如此贴切形象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40.一条“纪念鲁迅先生入住西三条21号100周年”的横幅挂在书店的正中央,西三条22号正是我们刚刚参观过的故居。100年过去了,小院还在,丁香还在,人们的怀念也还在。</p> <p class="ql-block">41.也许是暑期吧,来此选书购书、盖章、购买纪念品的的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42.店里的书籍很多,鲁迅先生的书,各类与之相关的书籍,一本北京八家名人故居联合行动十五年引起了我的注意,八家名人故居我有多一半还没去过,做个计划,一定要走一走,受点熏陶也是好的。</p> <p class="ql-block">43.在书店的免费阅读区,正在滚动播放着一部记录片,正式片子中播放的内容让鲁迅醒悟到,国民疾病不仅是肉身的,更是精神的。因此鲁迅在《呐喊·自序》呐喊: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我们要的应该是民众的灵魂,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p> <p class="ql-block">44.今年来博物馆参观还可以刷身份证得到一张100周年纪念票,我得到了,很满足。</p> <p class="ql-block">45.书店外面有一张硕大的明信片,一枚老青年把自己放在里面了,明信片带着鲁迅先生对青年的期望,从西四宫门口西三条21号周宅发出了,目的地是充满希望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46.博物馆内还设有鲁迅时光咖啡厅,一副对联很契合主题。上联:百年呐喊新境界,下联:万众传承铸民魂。横批:鲁迅时光。</p> <p class="ql-block">47.最后在书店对面的花墙上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秋夜》,让我们像小学生一样一起朗读一下可好: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