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藏展览部分作品视频(3)

若石

前言 <p class="ql-block">5月18日《无尽藏——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展览在南京市博物院开展。原想着与书画社的老师们相约组团观展。结果该展览特别热门,以至于一个月以内的网上预约票全部“秒空”。显然,这么热门的展览想要结伴观展也不容易。所以,我也就不再组织组团观展活动了。</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文人中,苏东坡是我比较喜欢的文人之一。所以,特别想要去看看这次的《无尽藏》展览。</p><p class="ql-block">就想着能够通过观展对苏东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能够更好的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里,一窥究竟。</p><p class="ql-block">我觉得能够到现场通过观看心中崇拜的偶像隔着几百年甚至于上千年的作品,并与之交流实属幸事一桩。倘若,通过作品在那不可知的平行世界里与偶像有幸神交的话,那就更应该去看展览了。</p><p class="ql-block">通过研究了网上预约规则和时间节点后,我连续几天守着预约票开票时间节点,努力做到“到点就抢”。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我非常幸运的受到了“上天”的特别眷顾——预约成功!</p><p class="ql-block">7月30日下午我在南京博物院整整泡了一个下午(12:00进馆,傍晚6:00出馆)。现场观展的感觉真好!</p><p class="ql-block">虽然我没有组织我们花木书画社的老师一起组团观展,但是,在观展中我尽量把展览的作品拍摄了下来。目的就是想要推送给书画社的老师们,共同分享。</p><p class="ql-block">展览作品大部分有保护罩,所以拍摄的作品不尽如人意,希望理解。一些长卷作品我以视频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也希望您能够通过我的分享饱饱眼福。</p><p class="ql-block">注:一共三辑</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书以学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p><p class="ql-block">从古代书论看,唐以前人们多重功力,唐以后人们在重功力的同时更重悟性,至宋代人们则突出学养对书法的重要性。苏轼重功力,他认为:"笔成家,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但苏轼更重学养和识见,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粗增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为后人指明了一条正确的学书之路﹣-"技道两进",即把勤学苦练与多读诗书有机地结合起来。黄庭坚也十分重视学养,曾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他还说:"士大夫下笔,须使有数万卷书气象,始无俗态。不然,一楷书吏耳。"因此,黄庭坚对"饱含学养"的苏轼书法大加赞赏:"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此外,同时期的《宣和书谱》也说:"大抵饱学宗儒,下笔处无一点俗气而暗合书法,兹胸次使之然也。至如世之学者,其字非不尽工,而气韵病俗者,政坐胸次之罪,非乏规矩耳。如能破万卷之书,则其字岂可以重规叠矩之末,当以气韵得之也。"由此可见,在宋人心中,学养是可以通过书法传达出来的,是一个书家创作能力的重要源泉,学养高低是一个书家能否创造优秀作品的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影篆</p><p class="ql-block">椒</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用眼去凝视、用耳去倾听、用心去体悟这些古代书画,沐浴在艺术的清风明月中,感悟美的意境,与作者共情。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驻足留心即拥有,可与身心相融,所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苏轼的书画艺术精神如同自然的馈赠,深沉博大,无穷尽,恒久远……</p> 三辑结束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