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吾师言:艺术是有第二次生命的。引申人之死亡有三次:第一次,盖棺论定。第二次,亲人忘记了你。第三次,你生前所有的痕迹都消逝。</p> <p class="ql-block">赵春秋老师的范画。</p> <p class="ql-block">吾师言:泼墨不只是单一泼墨,讲究行笔的骨法,犹如“绵里藏针”。我们拿一张白纸,这就是舞台,我们拿一支毛笔,拿一把刷子,这是演员。线条的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这才是表演。 如同京剧里的“四功五法”,四功,唱,念(白),做(表演),打(武打)。</p> <p class="ql-block">泼墨是一个汉语词汇,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将墨挥洒在纸或绢上。墨如泼出,画面气势奔放。也比喻天气或景物所呈现的暗黑色。</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关于“王墨泼墨”有着怎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王墨是时人赐给他的雅号,因其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其王泼墨,真名已搞不大清楚,有的说应为王洽。有的说是王默。唐朱景玄说:王墨者不知何许人,亦不知其名,善泼墨画山水,时人谓之王墨。多游江湖间,常画山水、松石、杂树。性多疏野,好酒,凡欲画图幛,先饮。醺酣之后,即以墨泼,或笑或吟,脚蹙手抹。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倏若造化。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观不见其墨污之迹。观者都认为画得太奇妙了。</p><p class="ql-block">唐代水墨山水,自王维以后,迅速发展,到唐末,泼墨山水走向成熟,这无疑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形式。</p><p class="ql-block">对王墨的事迹记载大同小异,但名字却不一样。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十:“王默师项容,疯癫酒狂,画松石山水,虽乏高奇,流俗亦好。醉后,以头髻取墨,抵于绢画。王墨早年授笔法于台州郑广文虔,贞元末(805年前后)于润州殁。”与朱景玄《唐朝名画录》所记载的王墨,小有出入。而北宋末皇家编纂的《宣和画谱》所记载的王洽的事迹,与朱景玄所记王墨完全相同:“王洽不知何许人。善能泼墨成画,时人皆号为王泼墨。性嗜酒疏逸,多放傲江湖间。每欲作图画之时,必待酒酣之后,解衣磐礴,吟啸鼓跃,先以墨泼图幛之上,乃因以其形象,或为山,或为石,或为林,或为泉,自然天成,倏若造化,已而云霞卷舒,烟雨惨淡,不见其墨污之迹,非画史之笔墨所能到也。此则知洽泼墨之画为臻妙也。”</p><p class="ql-block">从上述记载分析,王墨、王默、王洽应为一人,但三家记载何以会发生分歧,还应进一步研究。</p> <p class="ql-block">关于顾况的泼墨故事。</p><p class="ql-block">顾况,字逋翁,号华阳真逸,唐朝大臣、诗人、画家。顾况颇有诗名,年轻的白居易拿着诗稿去拜见他,他笑着说:长安米贵,要“居”可不“易”啊。等他打开诗卷,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赞赏道:能写出这样的好句子,居长安也就易了。</p><p class="ql-block">顾况喜欢画大幅山水画,作画前,把几十幅画绢拼在一起,放在地上,用桶装满画墨,周围挤满鼓乐队和啦啦队,开始大造声势,每次有上百人。随着现场指挥敲响第一声鼓点,鼓乐队吹起号角擂响鼓,啦啦队则齐声呐喊。</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片鼓角呐喊声中,顾况出场了。他身穿锦袄,头缠锦帛,然后开始喝酒,喝到微醺,开始围着画布连续转上十多圈儿,转完了才正式作画。他把颜料随意泼到画布上,然后拿出一条长绢布,一头坐上人,另一头自己拽着来回拖动。画布上的颜料在拖动的过程中被抹开,一副画作的雏形才算完成。然后用画笔勾勒,慢慢地,画布上出现了山峰、溪流、树木等,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宣告完成。</p> <p class="ql-block">课后我的练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