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季是夏季向冬季转变的过渡阶段,按照节气来划分,从立秋开始,进入秋季,经历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共6个节气。</p><p class="ql-block"> 秋季万物由盛转衰,日照时间渐短,天地之阴气开始旺盛,阳气随之开始衰弱,阳消阴长特点逐步显现。</p> <p class="ql-block">秋冬养阴</p><p class="ql-block"> “秋冬养阴”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情志的方方面面。如在起居方面,早起早睡以顺应秋季自然界阴生之势。在饮食方面,应顺时收藏阴津,以温热性食物为主,忌辛辣、寒凉。宜适当选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白萝卜、梨、枇杷等。在情志方面,秋季阳气渐收,天气转凉并干燥,此时应顺势收敛神气,保持意志安定,精神内守,强调恬淡虚无的精神状态。此外,秋季一派阴盛阳衰的萧肃景象,容易引发人们的“悲秋”情绪,情志调养中也应注意阴阳的平衡以制不良情绪。</p> <p class="ql-block">秋季防燥</p><p class="ql-block"> 秋季气候干燥,最易伤及人体津液、肺脏和大肠,造成损耗,直接影响到对皮毛肌肉、口鼻耳等官窍的滋润作用,出现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口唇干裂、鼻干出血等现象;秋燥犯肺而为病,出现咳嗽、气喘、咯血等现象;累及大肠,容易出现大便干结,或便秘不通,严重者甚至出现便中带血,或出现痔疮,或痔疮出血。这些现象皆可由干燥损伤阴液而引起。一般认为秋季防燥可多喝水,少吃辛辣油炸等热性食物;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C的食品,例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滋润之品;注意加强相应的食疗,一是适量地多食用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二是食用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此外,还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百合、杏仁等缓解“秋燥”。</p> <p class="ql-block">秋季防“乏”</p><p class="ql-block"> 民间广传“春困秋乏”。这是由于在夏季是人体超常消耗以后,入秋后出现保护性的补偿反应,以便在秋季可以得到储备和恢复。很多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后,这种“秋乏”的感觉会自然地消除,亦可通过调节饮食起居使其缓解。首先是适度进行运动锻炼,增强体质,有利于克服“秋乏”。在运动锻炼时不可操之过急,强度不宜过大,以免过度运动,造成身体的负担,引起更大的疲惫感,反而弄巧成拙。其次是注意休息调养,保证睡眠,勿过度劳累。最后是注意平衡饮食,均衡营养。饮食要营养均衡,不要暴饮暴食,不吃油腻重味的食物,保持饮食的清淡可以减轻胃肠的负担,也不会因为血糖的过度波动引起身体疲乏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承德市中医院肿瘤科健康咨询:</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0314-2086085 13932486616</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