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钟和铃都起源于古代,但钟的使用历史更为悠久。考古资料证实,我国进入铜石并用的时代是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夏代已经出现了铜铃和编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钟和铃在古代社会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常用于宗教、仪式和日常生活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枚古代钟与铃,都承载着岁月的低吟,每一次触碰,都是与古人心灵的共鸣,不仅是时间的守护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钟与铃的收藏,是一场无声的交响乐,它们以静默的姿态,演绎着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沉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周朝,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编钟,悠悠之韵,穿越千年时光,每一击皆似天籁之音,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其声如泉流绵长,又似风过松林,清越而深远,让人心旷神怡,恍若隔世,沉醉于那古老而唯美的乐章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据《曾侯乙墓编钟》记载,双音编钟部位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笔者收藏战国时期的青铜双音编钟,全重3.7斤,高30厘米,其中甬9厘米,铣21厘米,斡是龙头、旋周长12厘米、衡直径2.6厘米,音脊0.5厘米,舞广17.8厘米(侧鼓内直径),舞修12.2厘米(正豉内直径),篆带正背面共8个,钲上钟鼎铭文刻阴文“编钟”,正背面40个音枚并有刻花舞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钟。但它们都没有成为乐器,这是因为,这些钟的截面是正圆形的,声音持续时间太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唯独中国的编钟,它的截面象两片瓦合在一起,因为钟体扁圆,边角有棱,声音的衰减较快,所以能编列成组,作为旋律乐器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钟在一个钟上能敲出两个准确的音乐,这一现象一度使人感到惊奇和困惑。经声学检测发现编钟能发双音的机制在于它的合瓦形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敲击钟的正面时,侧面的振幅为零,敲击侧面时,正面的振幅为零。这样双音共存一体,又不会互相干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每一个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这两个音恰好是三度的关系。编钟的音域宽达五个半八度,而且十二个半音齐备,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个半音的乐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钟在铸造时,除了考虑钟的美观,还要注意它的声学特点。这些钟体上突出的一部分被称为“钟枚”,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还能加快声音的衰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古代编钟,作为中国悠久的音乐史中的一部分,其影响不仅体现在音乐艺术上,更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科技与艺术的双重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编钟对声学原理的深刻理解,这不仅是乐器的制作技术,也是古代科技智慧。古代编钟的演奏流程、乐曲选择,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秩序与和谐观念,这种文化内涵和艺术表达方式对现代乐器设计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