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立秋刚过,海南仍是炎热酷暑,民间谚语言:“立秋反比大暑热,中午前后似烤火。”果然如此,30多度的高温让人觉得酷热难受,尤其是在低纬度的海南,烈日炎炎,紫外线强度达到顶峰,此刻,躲在家里吹着空调吃着西瓜才是正道,但我偏反其道而行,在这炎热的夏天偏要到定安走一遭,只为去看看那文笔峰和古县衙,于是便拉上校友一起,大中午就直奔定安去了。</p><p class="ql-block"> 十一点半到达定安仙沟,正是午饭十分,切上一斤仙沟牛肉,来上十个牛肉丸,边上找了家店便大快朵颐。仙沟牛肉,是海南的美食中备受青睐的一道佳肴,不仅新鲜味美,还会“跳舞”。为什么会“跳舞”?乃因牛被宰杀后的半小时之内,神经还没完全坏死,所以会动,还会动的牛肉自然新鲜,新鲜之物自然可口。</p><p class="ql-block"> 定安,县建置于元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取定国安邦之意。元天历二年(1329年)升定安县为南建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复设定安县。海南之地名多取祥和之意,文昌“偃武修文”,定安“定国安邦”,万宁“万事安宁”,体现了和平之道,也体现了海南人希望与世无争的性格。 定安为琼剧之乡,一边吃着滋滋冒油的烤牛肉,一边欣赏视觉与听觉的文化盛宴,是定安人的浪漫。史料记载,明末崇祯年间,闽南梨园戏名伶汪丽贞在定安南门落籍,收徒传艺为生,组建“老三春”戏班,成为有资料记载以来定安最早的戏班,也成为琼剧扎根定安最早的证明。海南民间流传有“无定安不成剧团”的说法。老一辈海南人是最喜欢听琼剧的,厉害的还能吟唱,最著名的琼剧莫过于《张文秀》,剧情主要讲述了书生张文秀与富家小姐王三姐的爱情故事,充满了曲折和挑战,类似西厢记的故事,以琼剧的形式演出,海南唱腔更增添了一丝真情切意。现在,过年的时候,陵水、琼海、定安等地还有琼剧下乡活动,在村子里搭个戏台,邀请琼剧演员演出。只是现在琼剧早已没落,年轻小辈连海南话都不会说,更别提唱琼剧。地方方言、戏曲的拯救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 此外,定安还有两大绝绝子,一为定安粽子,定安粽子形成于明代,为海南三大名粽之一(其二为澄迈瑞溪粽子,与儋州洛基粽),主要原料为定安黑骨猪,配以黄酒、盐、酱油、姜汁、蒜蓉、五香粉、冬茹、枸子、胡椒粉、桔汁、味精等搅拌腌制,再用柴火熬制几个小时而成,味乡不腻。二为定安娘子。定安娘子的美名由来已久,元朝皇帝图帖睦尔还是太子的时候流放海南,遇到定安娘青梅,成就了青梅海南第一王妃称号,定安娘子美名从此流传,还被搬上了琼剧舞台。坊间流传定安娘子知书达理,声音甜美,内心温和,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她们的骨子里遵循着传统婚姻家庭的理念和模式,爱家恋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并因此博得海南民间百姓的共识和喜爱。“定安娘,文昌倌”是海南民间百姓对定安女子和文昌男子的盛誉之词。</p><p class="ql-block"> 吃完午饭,我们便来到了文笔峰,文笔峰玉蟾宫是道教南宗的实际创始人、南宗五祖白玉蟾的最终归隐之所。道家者,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所谓“道法自然”,然“道”为何物?无人知晓,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总结归纳为“道”,尊重自然规律为“道”,约束行为为“道”,本心亦为“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p><p class="ql-block"> 买了票,入了门,左右两边为洗心、立德殿。“洗心” 一词出自于《易经》,“ 立德” 一词出自于《左转》,两座殿堂分别供奉观音和孔子像,告诫世人以慈悲之心、树立正确的德行。道教地树立孔子雕像,宣传儒家学说,着实有趣。但道与儒并不冲突,孔子曾经三访老子,虚心问道。</p><p class="ql-block"> 整个文笔峰山脉不高,可沿阶而上,直达最高点玉蟾阁,可两侧环行,游览更多盛景。文笔峰有玉蟾阁、药王殿、财神殿、文昌阁、太岁殿、祖殿、转运殿、月老殿等,这些独具特色错落有致的景点,不仅彰显了道教文化的博大精深,更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超脱凡尘的道家氛围,身临其境就被一股独特的文化气息包裹着。时间有限,我沿阶而上,直达玉蟾阁。玉蟾阁为玉蟾宫主殿,敬奉南宗五祖白玉蟾(又称紫清明道真人),玉蟾阁基本造型为八角形楼阁,屋面的起翘、出翘,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使得整个建筑群尽显流畅自然之美。站在顶峰往下看,峰峦叠嶂,白云悠悠,满山翠绿,如果在加上微风阵阵,鸟鸣声声,钟鼓悠悠,那可使人进入冥想状态,洗涤心灵。可天气炎热,终究是没有勇气再继续行走,买了电瓶车门票,环玉蟾宫走马观花,转了一圈,便出发前往县衙了。</p><p class="ql-block"> 定安明清古县衙位于定城中街和东西老街丁字路口北侧,坐北朝南,北枕南渡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枢纽,是定城故城最高位置。此处还保留着众多老宅子,坊巷横纵交错,还有古城墙的痕迹,大致可看出古代以厢坊为主的城市管理制度,以现定安县衙区域为内城,作为官府衙署驻地,为地方经济政治文化为中心,围城而治,向外拓展。居住于此的居民开店售货,补贴家用。定安县衙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今已有600多年,为海南现唯一保存的县衙,县衙不设围墙,从左侧停车场可窥视全貌,为当时知县吴至善创建,后数次重修重建至康熙年间,定安县衙沿中轴线有大门三间,仪门五间,戒石坊、正堂五间、二堂五间、三堂五间及内宅、禁狱等建筑,后因战乱,仅保留下二堂建筑。后政府又修建了大门、仪门、戒石坊、正堂、三堂(内宅)等建筑,使定安明清县衙得以恢复原貌。</p><p class="ql-block"> 大门正上方,高悬着定安县衙四字,为繁体。上联曰:定三尺法 无法何来善政。下联曰:安百姓心 民心即为宫箴。道出了县衙的初心。迈进县衙大门,便是戒石坊,告诫父母官要秉公办案不徇私情。过了戒石坊就是仪门,仪门为县衙的第二道门,新官上任时要走仪门。新官到任之日,要举行任职仪式,这个仪式就是从仪门开始的。按古代制度礼仪要求,新任县官要先祭拜城隍,再到仪门前换穿朝服,祭仪门和衙神,然后进仪门,举行“望阙谢恩礼”。接着进大堂行拜印礼,这才算正式上任。</p><p class="ql-block"> 穿过仪门就到了县衙大堂,即我们平时在剧中看到的县太爷升堂办案的地方。大堂内县太爷座位上方悬挂“明镜高悬”四大醒目的大字,堂内列"肃静"、"回避"及其它仪仗等,显示了县衙的威严。在明清县级政府中,行政与司法权是合一的。知县作为父母官,司法事务比行政事务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大的多。一般而言,小事先由乡甲解决,解决不了的再上报县衙,县衙一般逢三、六、九日放告,就是接状,放告之日,县官升堂后,出“放告牌”,原告捧纸依次递进县衙。县官接状后为,退堂后一一细览,第二天再与发落。不准状的退回,准状的再传原告、被告、证人三方细审。审理结束后,经知县调解,愿调解者调解,不愿调解者由县官作出判决。宣判时,有罪者签字画押,如犯人不服,其本人或家属可向上级衙门上诉。而遇到重大杀人、盗抢案,县太爷则批示限期破案,缉拿归案。</p><p class="ql-block"> 大堂后,穿过小门,就是内堂,内堂又分两进院,一进院为府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处理公务及临时休息的地方。二进院则为县太爷生活区,也用作招待宾客之用。当县太爷遇案不决时,退回后堂一进院冷静一下,或与师爷商量案情,如同现今法院休庭十分钟退回后堂一样,所以此处爷称退思堂,此处也是师爷等人办公场所,师爷在此写判决书。此外,此处有定安县四任知县的塑像和介绍,分别为王映斗、张岳崧,王弘海,胡濂,此四人均为定安人,其中张岳崧为海南唯一探花,人称书绝,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其三为丘睿 著绝 海瑞 忠绝 王佐 诗绝),从历史上看,定安一定是人杰地灵的,大概是文笔峰的灵气。试想一下,文笔文笔,文笔写天下,“自古定安多文人”,定安孕育了众多的才子,名人雅士辈出。出现过九十三位举人,十二位进士,这在海南科举史上也堪称一绝,璀璨明星。</p><p class="ql-block"> 走在定安故城里,漫步在被岁月冲刷得光亮的青石板路上,仰望着一砖一瓦,让人仿佛穿越到明、清朝的繁荣老街,感受到定安历史的沉淀,倾听到定安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 境地安定,黎庶安宁。定安,这块神奇的土地在几百年的沧桑中孕育了很多优秀儿女,发生了很多震撼人心的历史事件。一座城,一段记忆。岁月夺走了这座古城曾经的繁华,然而也让这份沉淀的历史更加熠熠生辉。历史的烟云渐行渐远,但永不消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