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4年7月12日</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点</b>:宜昌市伍家岗新区求索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宜昌博物馆新馆于2019年9月开馆,2020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是湖北省地市级博物馆中最大的博物馆,是巴楚文化重要的展示中心。拥有的文物藏品达35615件(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b>西周晚期楚季宝钟、鎏金铜熊、雕虎玉彘、春秋时期漆木建鼓、春秋晚期包金箔铜饰片(没看到)、附耳蹄足蟠虺纹铜鼎、春秋时期三角暗纹磨光黑陶罐、宜昌关牌匾</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博物馆好大,从中午一直逛到晚上闭馆,还有一个党建展厅没时间看。宜博是湖北地市级中最大的博物馆,果不其然。博物馆内容丰富,展厅布局合理,每一个厅内的布陈曲径通幽,最大化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非常巧妙。</p> <p class="ql-block">宜昌,湖北西部的一座地级市。她拥有2700多年建城史,诞生了光耀千秋的屈原和昭君。宜昌受长江宠爱,是长江上唯一集绝美山水、超级工程现代都市于一体的城市。466座湖泊、水库星罗棋布,432条河流奔腾不息,塑造了宜昌山水交融、灵秀跌宕的自然风貌,和开放包容求索创新的精神特质。</p> <p class="ql-block">宜昌博物馆主体建筑获得了中国建筑行业最高奖项“鲁班奖”。</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形以“历史之窗”为理念,集巴楚历史文化元素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极具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主体建筑体型方整,大气稳重,由中国传统龙形纹饰抽象生成,铜质的“历史之窗”镶刻其中,太阳屋顶镌刻其上。四个大基座位于建筑四角,寓意四方星辰,构成了“天人合一”的美好画面。外墙运用了深浅变化的条形石材,呈现出“巴虎楚凤”的纹饰,表现出“巴人崇虎,楚人尚凤,虎凤合鸣”的设计效果。</p> <p class="ql-block">一楼大厅。</p><p class="ql-block">新馆的展览主题为“峡尽天开”。“<b style="color:rgb(237, 35, 8);">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b>是著名诗人郭沬若出三峡时对西陵峡口壮阔秀美风光的咏叹,宜昌依托长江休养生息,景色怡人,人杰地灵。江山多娇尽收宜昌,峡尽天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p><p class="ql-block">大厅穹顶借用了“太阳人”石刻中“太阳”为设计元素,穹顶外围铜质构建巧妙的运用了镂空篆刻的设计,体现了宜昌地区祖先对太阳的崇拜以及宜昌作为楚国故地对屈子哲学的崇尚。</p><p class="ql-block">大厅浮雕以长江为主脉, 采用山体元素,呼应宜昌地域特征,彰显宜昌水电之城的重要地位,,凸显“峡尽天开”的展览主题。</p> <p class="ql-block">物竞天择展厅。</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宜昌博物馆特展专厅之一。</span>是对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主席肯尼斯.贝林先生捐赠野生动物标本的专题纪念展厅,展示来自南非、北美大陆的208件珍稀动物标本,以及宜昌境内长江活化石中华鲟标本。</p> <p class="ql-block">2022年,长江白鲟灭绝。</p> <p class="ql-block">该厅的捐赠者贝林先生,是美国著名的慈善家,他在美国创立了环球健康与教育基金会。2004 年起,贝林开始向中国的博物馆捐赠动物标本,并帮助各场馆筹建珍稀动物标本展览。迄今,他已经向北京、天津、上海等27家博物馆捐赠了价值超过数亿美元的动物标本,以推动生态科普教育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辟鸿蒙厅</b></p><p class="ql-block">这个展厅有点科技馆的感觉。展厅依托宜昌市国土资源局移交给博物馆的千余件/套古生物化石标本及岩石矿物矿产标本,让大家了解自然、探索宇宙及生命起源的简要过程,知晓宜昌地区特有地层岩石及矿产资源的相关情况。从时空隧道、生命之光、走近地球、岩石矿物及宜昌地质五个方面展示。</p> <p class="ql-block">“金钉子”,其实是“全球年代地层单位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的俗称,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全球唯一标准。博物馆内展示的王家湾“金钉子”是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内最为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千载峡州厅</b></p><p class="ql-block">因地扼长江三峡之口,宜昌故名“峡州”。自南北朝至明,宜昌一直是“峡州治所”之地。三国、两晋以来,宜昌在时代变换中历经荆门虎牙之战、晋灭吴之战、陈隋峡江之战以及明末抗清斗争等重要历史事件,遗留了各时代的文化遗存。通过对各时期各类别遗迹遗物的展示让观众基本了解这段漫长历史的概貌。</p> <p class="ql-block">文徵明书法</p> <p class="ql-block">张居正书法</p> <p class="ql-block">祝枝山书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远古西陵厅</b></p><p class="ql-block">展示出了宜昌旧、新石器时代人、猿相揖别的嬗变过程。旧石器展示出了以“长阳人”为代表的原始生活状态及生态环境;新石器时代因城背溪文化的诞生便启开了长江中游和峡江地区人类文明的先河,阐述了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在农业、养殖、纺织、制陶、建房和原始记忆与意识崇拜的演进过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磨光黑陶罐(镇馆之宝之一,春秋)</b></p><p class="ql-block">磨光黑皮陶罐在制作工序上极其复杂,要求工匠精准把关制作工艺。它的制作原料是中砂性粘土、河流沉积土,在经过精细淘洗、充分提炼和陈腐后才能开始制坯,待陶坯成型以后还要仔细修刮和打磨。在陶窑中焙烧时用氧化火焰使胎体硬结,在烧窑即将结束时,火焰控制为还原焰,并用浓烟熏翳,经过相当时间的渗炭形成黑陶。到战国时期,这类陶器见之甚少,之后逐步销声匿迹。</p> <p class="ql-block">黄帝正妃嫘祖,蚕桑丝绸的发明者,“西陵人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巴楚夷陵厅</b></p><p class="ql-block">展示两周时期巴和楚两国文化在宜昌地域的相互影响、渗透和排斥。巴文化承载着廪君、巴蔓子的传说和独具特色的生活用器、礼器、葬俗等内容;楚文化中隆重推出万福垴出土的早期青铜编钟和大型楚遗址,以及两周至两汉时期绚丽多彩的铜器、漆器、陶器和葬俗;彰显出了屈原文化、昭君文化、三国文化。</p> <p class="ql-block">虎纽铜錞于(战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楚季铜甬钟(镇馆之宝)</b>西周</p><p class="ql-block">钟的铭文为:“楚季宝钟华孙廼献于公公其万年受华福”。释读为,作钟(或拥有钟)的人是“楚季”,后来由楚季之孙献于其君 (公),让“公”受万年福。</p><p class="ql-block">专家根据《国语·郑语》:“夫荆(楚)子熊严生子四人:伯霜、仲雪、叔熊、季紃(xun)。叔熊逃难于濮而蛮,季紃是立”。韦昭注说:“季紃,楚子熊紃也。仲不立..…熊霜死,国人立季紃”。季紃《楚世家》作季徇,即认为钟文“楚季”就是楚熊徇(前821-800年在位)。这件编钟是我国第一次被发现的有明确文字记载的西周楚国公室的宝钟,是早期楚文化考古的历史性突破,在学术界石破天惊。</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华夏第一建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宜昌博物馆称其为“华夏第一建鼓”。这件文物经荆州文保中心的专家团队历经十年的修复在2021年年底与公众见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这件漆木“建鼓”1988年出土于当阳赵巷12号墓由整块金丝楠木挖制而成,直径47厘米,鼓身长59.4厘米,质量达22千克。鼓身髹黑色底漆,通体施红色变形窃曲纹,面覆牛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镇墓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风情三峡厅</b></p><p class="ql-block">三峡·宜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促使巴、楚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画卷,造就出瑰丽多姿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渗透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展厅展示三峡·宜昌民俗风情,留住岁月痕迹,汲取民间精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近代宜昌厅</b></p><p class="ql-block">分为开埠通商、川汉铁路、宜昌抗战三个单元,这段历程前后尽管不足百年,但影响却极为深远,是现代宜昌崛起的基础。展厅通过展示“川盐济楚”政策让宜昌声名鹊起,拨开租界迷雾,开展中西贸易,探寻宜昌教案始末,梦断川汉铁路,两次宜昌兵变,进而军阀割据,短暂黄金十年发展,难民涌入的恐慌,波澜壮阔的宜昌大撤退,宜昌沦陷的黑暗,石牌保卫战的英勇,全方位塑造了宜昌之魂。</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开埠通商</b></p><p class="ql-block">1876年,英国以云南“马嘉理事件”为借口,迫使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位于长江上游和中游衔接处的宜昌成为对外通商口岸。此后,外国势力纷纷进入宜昌,设领馆、建洋行、开航运、卖鸦片,掠夺原料、倾销商品、攫取利益。历史上功能单一的封闭宜昌,开始在全国扮演起重要角色,对内地特别是鄂西的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宜昌关石匾(镇馆之宝之一,清)</b></p><p class="ql-block">长159厘米,宽63厘米,厚11厘米。石匾由一整块青石制成,长方形,正面打磨平整,从右至左阴刻楷书“宜昌闗”三字,字体端庄规整,笔画雄劲厚重。</p><p class="ql-block">此匾原嵌于清晚期宜昌海关大门之上,20世纪80年代拆除此建筑时,石匾被转移到宜昌博物馆收藏至今,现为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此匾是宜昌近代开埠通商历史的重要实物见证,也是近代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屈辱历史的缩影,具有重大的历史与政治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川汉铁路</b></p><p class="ql-block">川汉铁路是清末计划筹资兴建的一条重要铁路线路,东起湖北广水(后改汉口埠),经宜昌府、夔州府(今奉节)、重庆府,西至四川成都府,是连接湖北、四川两省,贯通长江中上游地区的重要铁路动脉。川汉铁路是近代中国“实业救国”的重大工程,由于时代大局所迫,最终没有建成。</p><p class="ql-block">川汉铁路虽未成功修筑,但在宜昌却留下了全国罕见的铁路工程遗址。它们见证了中国铁路建设的发展历程,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遗产保护意义。因川汉铁路修建而引发的保路运动,成为武昌首义的导火索,进面彻底推翻清王朝,改变了中国的政体,历史意义十分重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爱国实业家—卢作孚</b></p><p class="ql-block">武汉失守后,大量后撤重庆的人员和迁川工厂物资近10万吨,屯集宜昌无法运走,不断遭到日机轰炸。卢作孚集中全部船只和大部分业务人员,指挥“宜昌大撤退”,采取分段运输,昼夜兼程抢运,不顾日机狂轰滥炸,经过40天的奋战,终于在宜昌失陷前,将全部屯集的人员和物资抢运到了四川。</p><p class="ql-block">“近似完人”。——《南方人物周刊》评价卢作孚</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宜昌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从1939年3月设立江防要塞开始,到1943年6月宜昌石牌决战取得胜利历时5年,中间发生不下百场战斗,战线铺满到整个鄂西宜昌辖区。尤其是1943年5月5日至6月18日的决战期间,中国军队第六战区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陈诚指挥下,形成石牌三条重要防线,与日军第11军军长横山勇率领的日军第3、第13、第39师团展开殊死决战。战至6月2日,中国军队全线反击,日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取得了“太史桥大捷”为标志的石牌保卫战彻底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场决战,中国军队投入15万兵力,日军投入10万兵力,日军伤亡2万5千7百多人,损失飞机45架,汽车75辆,船艇122艘;中国伤亡1万多人取得战争胜利,此后日军再没有力量发起攻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p><p class="ql-block">宜昌保卫战是鄂西大会战的核心战役,是中国八年抗战少有的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美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重大军事转折点,被西方军事家誉为“中国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书香墨韵厅</p> <p class="ql-block">达摩渡江图</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城记忆厅</b></p><p class="ql-block">这个厅在博物馆的楼顶,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空间。好像走进了古老的街道。宜昌城,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许多斑斓的记忆。岁月嬗递,一些老旧的建筑在时代的发展中渐渐消逝,儿时耳熟能详的街道小巷:尔雅街、鼓楼街、学院街、杨柳巷等,已沉淀为一种昨天的回味。复原宜昌古城部分景观是为了留住一扇时光的。</p> <p class="ql-block">馆外的阴沉木</p> <p class="ql-block">宜昌古八景:东山图画、西陵形胜、雅台明月、灵洞仙湫、三游雨霁、五陇烟收、赤矶(溪)钓艇、黄牛棹歌</p> <p class="ql-block">馆外的布置有园林特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