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大清早,从迎宾大道转过桥南街,走到岸边民居的尽头,洛阳桥就在早晨的薄雾中,静静地横亘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这座平整的石桥比起苏州的宝带桥、绍兴的古纤道,要更加宽阔而厚实,厚实到看起来有点傻大粗的感觉,想来也是,要迎接海潮风浪的桥,与江南内河的桥,当然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泉州东北角的洛阳江入海口,在泉州成为宋朝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时,这里是真正的黄金口岸,为了沟通洛阳江两岸,先是修建起了浮桥,却常常被风浪冲垮,直到泉州太守蔡襄二次到任后,开始改浮桥为跨江接海的石桥,才有了最初的洛阳桥;从那时起,这座桥也是屡建屡毁,直到1996年才恢复古桥旧貌。</p><p class="ql-block"> 走在宽阔的石板桥面上,北侧的桥墩像尖尖的船头伸出去,再仔细看看退潮后露出的桥基,水线下的基石上,缀满白色蛎房痕迹。</p> <p class="ql-block"> 走在石板桥上,晨曦中的微风,带来一丝淡淡的海的味道,退了潮的河道里,从远处慢慢地驶来一艘手摇的渔船,而另一边满是淤泥的河道里,三两个赶海的蟳埔女,费力地移动着双腿,在泥沙里掏拾着海货。</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平静,让人很难想像这个江海汇合处,江潮汹涌,浪涛搏击的场景,很难想像出,千年前的中国桥梁工程师们,就是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首创了这种直到近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 “筏形基础”,同时还首创出了“种蛎固基法”来加固桥基(即在基石上养殖牡蛎,使之胶结成牢固的桥基),这是世界上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中的先例</p> <p class="ql-block"> 从观景的角度来看,洛阳桥并不惊艳,桥上现代的扶栏、石雕,与遗存下来的镇风石塔、幢幡并不协调,桥上的石亭、石狮,与桥中的碑刻、碑亭风格上也是有着明显的代沟,这样的拼凑显得有些混乱而奇怪。</p><p class="ql-block"> 但洛阳桥还是让人惊艳的,只要想想,整个中世纪欧洲都没有跨海大桥,当最古老的佛罗伦萨维琪奥桥(老桥),刚刚开始沐浴在夕阳之下,洛阳桥已经在潮涨潮落的风浪中,屹立了近三百年。</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的价值,在于它的创造性,只是当初的建设者们,并不知道自己天才般的“筏形基础”、让人叹为观止的“种蛎固基”灵感,是领先世界的创新之举,他们只是在苦苦地寻求着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为终于不辱使命而庆幸。</p> <p class="ql-block"> 阳光渐渐地抬升,铺满了洛阳桥面所有的石板,那些高高的石碑是历朝历代对这座古桥变迁和延续的见证,那些天才般的工匠们建造的这座洛阳桥,惠及了千百年往来于两岸的人们,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当年苦思冥想中得到的解决方案,竟会成为千年的传奇经典,“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也许这才是创新者的常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