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石牌古镇的前世今生

冯启雄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古镇,位于湖北省钟祥市西南,是一个拥有两千多年文字记载历史的古镇。石牌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称为兰水城,三国时期称为荆城。隋代时期,因汉水水流的冲积作用,形成了独特的地理景观,使得石牌镇逐渐繁荣起来。明清时期,因商埠繁荣和漕运发达,曾设立“石牌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圣人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石牌镇(古称荆台)地处平原和丘陵的分界线上。它的东南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西北面是富饶的丘陵地区,一直连巴蜀云贵,千里汉江从古镇脚下流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上古时,这里是云梦泽国的边缘,汉江从上游搬运了大量的泥沙,淤积成了富饶的汉江平原。形成东岸方圆百里的芦苇荡,“古荆台”突兀在汉江西岸。“天时、地利、人和”促成了这块风水宝地的兴旺发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代几千年的经济发展,都是“因水而兴,靠水致富”。有水就有了漕运,汉江800里航道带来沿江两岸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北方的物资可以顺江而下,直达汉口入长江。南方的商品也能溯流而上,到达襄阳和陕西汉中。石牌古称“荆台”,地处汉江中段,地势开阔,水流平缓,是天然的内河良港,汉朝以前就是埠头,繁盛于明清时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古荆台江面宽阔,水平浪小,河岸水浅坡度小,是船只停泊的理想之地。这里物产丰富,价格便宜实惠,补给非常方便,南下北上的船都喜欢在这里停泊。据传最多的时候停泊二三百艘,其中陕西和湖南的船最多。船夫们常常因为争泊位打架闹事,影响社会治安和生意往来,闹到官府也是常有的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朝的时候,荆台城日益繁荣,为了规范码头的秩序,官府在岸上竖了块一丈八高的石头界牌,规定界牌以南停湖南省的船,界牌以北停泊陕西省的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荆台城上游三十里是唐港,弯多滩多,下游三十里是马良,江中遍布暗礁,均不能夜间行船。因此船老大都选择在荆台过夜。为了不犯规,都要找到“石牌”定位停船。时间一久,汉江上的船夫、商贾只晓得船要停在“石牌"码头过夜,“荆台城”反而被人遗忘了。明朝的官方为传递信息便利,亦将“荆台"更名为“石牌”了,一直沿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码头的繁荣盛景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到新中国解放初期,码头上也常常出现百船聚会的壮观景象。镇上的孩子经常结伴,步行五六里路到襄河边去看船。那么多船千姿百态,有的在船上烧火煮饭,有的在用拖把洗船,小孩都用绳子捆在腰间,另一头栓在桅杆上,最喜欢看船夫荡纤绳,要荡十几下,才能甩过前船桅杆顶,继续前行……伙伴们因贪玩回家晚了,挨打也是常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明朝初年,石牌的商业贸易已经相当发达,有古籍记载称为“石牌市”。当时因陆运道路艰难,汉江漕运日益繁荣,石牌成为汉江中游,河西岸最大的物资集散中心,辐射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十多万,荆门的货物也通过石牌码头进出。从外运进的物资为食盐、布匹、瓷器、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外销的是粮食、油脂、药材、手工业制品等。市场活跃,供销两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四百年前就称为“石牌市”,以后称为“小汉口”可不是浪得虚名,当年城镇规模很宏大,东西长7华里,南北宽9华里,面积六十多平方华里,逾1.5万人口。以集街为中轴线,寺门口为中心,分为商业区,宗教区,居民区,作坊加工区,功能服务区。虽然经过几十年战争的摧残,到解放初期(我记事的时候),石牌仍有十八条街区。记得1963年我在石牌中学读初中时,很多外地学生在镇上玩耍时常常迷路,他们夸赞石牌“太大了”,穿几条街就分不清东西南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前天几个老友谈起童年的石牌镇还津津乐道。繁荣景象记忆深刻,崇果寺门口是商业中心,集街从水巷口往上到上条街,三街,横向联西街,东街,衣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以北方货为主的称“京货铺”,以南方货为主的称“广货铺”,糧行,油行,杂货铺,百货铺。木匠铺,铁匠铺,生产生活样样俱全,真是琳琅满目。还有各种美食如朝阳花,油果子,酥饼子,麻花子,石牌米粉,香干子……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街市人山人海,摩肩擦踵,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市面上泊来品有绫罗绸缎,金银饰品,洋油食盐,日用杂货,还有加工机具等,本地更是物产丰富,加工的农产品五花八门,手工业品供销两旺,竹编的篮子,簸箕等生活用具,木制的桌,椅,衣樻,铁制的镰刀,锄头,土特产有山货,药材,水果等。来的人有马驼的,车拉的,肩扛的,挑担子的,老街道很窄,真的是推搡不动。如果一直发展下去,途中没有遇到坎坷,到现在应该能和浙江的义乌比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夜幕降临,以寺门口为中心,商业街区灯火通明,各商铺用吊灯,台灯,马灯(都是煤油灯),挂在门口招揽顾客,在当时也算灯火辉煌。我们最喜欢热闹的夜市,常结伴到摊子上偷果子吃,也不怕脏,偷着了就往嘴里喂,老板一喊我们就跑。第二件乐事就“躲猫猫”,一玩半夜,乐此不疲。最惬意的就是到柳记粉馆吃宵夜,那个香鲜味呀,70年不能忘怀。不是我自吹,石牌柳记的米粉比云南米线好吃太多了。现在回石牌老家,头一件事就是吃“石牌粉”和“朝阳花”,品尝的是童年的味道,甜蜜蜜的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石牌物产丰富,工商业发达,百业兴旺,富甲一方,宗教文化随之盛行。崇果寺宋朝始建,鼎盛时占地二百多亩,有雄伟庄严的寺门,罗汉堂,前佛殿,后佛店,藏经楼,颂经堂,斋堂,整个寺院庄严雄伟,规模宏大,是方圆几百里香火最旺的佛寺。香客信徒络绎不绝,慕名而来,大量的人流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以崇果寺门口为中心,逐步建立起了繁华的商业街,并逐渐向四周辐射,成为商业集市。我们童年最喜欢到“寺门口”玩耍,是因为那里有耍猴的,玩杂技的,变魔术的,做糖人的,还有很多好吃的零食,好比北京城的天桥一样,成为石牌的地标,游客的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记事的时候已经解放几年了,当时提倡打倒封建迷信,寺里的和尚都被遣散了。崇果寺被政府没收用作办公地,一部分改成了小学,我是1956年上小学一年级,当时全校有六个年级12个班,约500多学生。佛堂、讲经堂都改成了教室,光线不是很好,教室大小不一都透风,冬天特别冷,上课时老师会叫学生搓手跺脚取暖。老师们在和尚的卧室住宿和办公。庙宇内过道和拱门很多,造型各异,曲直弯绕,我们下课时嬉戏穿行其间很觉有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崇果寺规模宏大,设计精巧。厅堂、回廊、天井、佛殿、楼阁,各有特色,巧妙相连。每一道门都有讲究,还有木雕、石雕、壁画、菩萨罗汉的塑像。特别难忘的是藏经阁,那是四丈多高的木质楼,飞檐穹顶,雕梁画栋,门窗都是雕刻的人物、花鸟、佛经上的典故。同学之间常把屏风上的雕像比做对方,互相嘲笑。上世纪七十年代,这一切都化为乌有,八百年的艺术殿堂被铲平,变成了几排三角尖的“标准教室”。当时很多人要求保留藏经阁,但当年的校长一意孤行,最终被拆掉了。石牌古镇的历史长河被掐断了,抹平了。这种愚昧实在太可恨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崇果寺供奉有如来、文殊、普贤、燃灯四尊鎏金大佛,每尊高约丈八,青铜浇筑,重约千斤。他们盘腿而坐,面善耳垂,双手合十,造型十分庄严生动。佛堂改为教室后,这些佛像被丢弃在夹壁墙内,我常见有男孩子爬上去撒尿,也有力气大的学生用石头砸,有两尊像被砸破了,他们就捡铜块去土产公司卖钱买零食吃。据说这四尊青铜佛最后的命运是,地方领导派人“破四旧”砸成了铜块卖到了土产公司,无知和愚昧砸碎了石牌古镇的历史和文化。现在我们旅游参观了很多寺庙,参拜了各种佛像,有木雕的,泥塑的,石头的,很少见青铜铸的,即使有也没有这么高大漂亮。有人说现在要值几个亿,文物专家说:“这四尊鎏金大佛是无价之宝,价值连城!”石牌人遗恨无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崇果寺最宏伟的建筑就是后佛殿(见下图)。我小时候没有见过它华丽的油漆外表,原来供奉的什么菩萨也不得而知。但它的雄伟庄严铭刻在心中。殿内的几十根顶梁柱须两个人合抱,高三丈有余。屋顶和地面均用几寸厚的杉木板镶嵌铺成,历经几百年风雨仍然完好无损,建筑格局超过我见过的很多“大雄宝殿”。因为不漏雨不返潮,曾经作为粮仓使用,以后成为石牌镇“人民大礼堂”,可以容纳观众好几百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政府改建需要木料,决定拆掉这个最大的历史遗迹。在一片骂声中,后佛殿被肢解了,拆下来的木料就像新的一样,政府改建也没用完,一部分不知去向。后佛殿拆掉了,改建的政府办公室现在也拆了,但留给石牌人心中的痛永远不会消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童年的故事记到老。小学三年级的一天,王老师带全班搞校外活动,到广慈庵去破四旧。静静的幸福河在这里转了个弯,一座古老石桥(王大桥)横卧其上,广慈庵座落在河西岸。庵堂内有大小三个佛堂,院子内种有花草,干净整洁,佛堂供奉“送子观音”和各路神仙菩萨。神案上摆了很多神像,很好看,活灵活现。王老师带头,组织我们把神像和祭祀品,扔到门前的河里去,木头神像漂在水面上,泥塑的神象沉到了河底。整洁的庵堂也被闹得乱七八糟。几个尼姑坐在旁边呆若木鸡,一脸的伤心和无奈。不久听说人去屋空了,历史悠久、远近闻名的广慈庵从古镇永远消失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照片上的这株白果树,是崇果寺留下的唯一见证,据说是明朝的和尚栽种的,至今有600多岁了。它见证了石牌古镇的沧桑岁月,兴旺衰落;石牌百姓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七十年前它枝繁叶茂,果子结得又多又大,我们常攀比谁捡的多;爬秋千的竹竿挂在树枝上,比赛谁爬得又快又高,树冠下成了学生的乐园。现在这棵白果树枝叶凋零,像一个秃了顶的老头己到暮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银杏树是植物活化石,寿命有3~5千年。据此类推,这株白果树还处在青年时期,因为人们的摧残让它未老先衰,政府应该请植物专家定制保护方案,让它焕发青春,这可是无价之宝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1962年进入石牌中学读初中,学校建在“关帝庙”的原址上,它与崇果寺、广慈庵成品字型布局。关帝庙占地面积很大,但遗留原建筑不多,保存较完好的就是古戏楼。建筑特点为明清风格的木楼,栱斗飞檐,分上下两层,是当年老师们办公的地方,上课铃就挂在屋檐下。老同学们2016到石牌中学怀旧,见古戏楼破烂不堪,摇摇欲坠,非常伤感。前几年,镇政府募集资金,重修古戏楼,让它重放光彩,为石牌古镇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多了一个好去处。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当年称为“石牌市”,政治地位很高,朝廷在此地设立了正规的“衙门”进行管理。因为当时钟祥称为承天府(直辖市),石牌市应该为“正处级”吧。衙门就坐落在“火神街”和“集街"相交的东北角,整个建筑东西向布局,徽派风格,骑墙很高。小时候常爬上门前的石头狮子上玩。进入衙门里面,依次为大门、前厅、大天井、审案大堂、小天井、后衙和花园。房间都铺设了木地板,防潮防鼠,曾长期被粮管所用作仓库。不知衙门目前还存在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树老根多,人老话多,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听老人唠叨。但老人最喜欢的就是回忆小时候的事,觉得很兴奋,很甜蜜。医学专家说,喜欢讲童年趣事的老人,得老年痴呆的几率要减少百分之九十。我希望70后、80后、90后的石牌老友,都来讲好石牌故事,让古镇的历史重放光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