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翔读书

路飞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学</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于漪传》</div><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程 翔</div><br> 上海人民出版社与学林出版社于2023年8月共同出版了《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简称《于漪传》)。这虽然不是第一部于漪传记,却是目前最有份量、最感人的一部于漪传记。我读完这部传记,内心很不平静。阅读过程中,我曾数次因激动而停下来,擦拭泪水。于老师对我很关心,2018年我去上海参加她的教育思想研讨会,一见面于老师就笑着对我说:“程翔,我是看着你长大的。”尽管如此,书中许多内容仍然深深打动了我,促使我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传记中写于漪老师在文革期间遭受磨难,有些我曾听她当面讲过,但这本传记中写了一些我并不知晓的事情。在于漪老师被批斗、交代“罪行”的日子里,祸不单行,她的丈夫复旦大学历史系黄世晔教授也蒙难了,家里再次被抄,一家人陷入雪上加霜的境地,真是风雨如晦,暗无天日。于漪再度被传讯到小黑屋,让她交代丈夫的“罪行”。于漪说:“他是个正人君子,不说一句谎,平时在家都如此。如果他有问题,我跟他一起坐牢。”于漪被指责为彻头彻尾的修正主义分子,还被剥夺了党员资格。面对一次次审讯、辱骂、批斗、污辱,于漪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良知。多年后于漪老师回忆道:“我引以为豪的是没有揭发任何人。人不能为自己贪生而置别人于不顾,任何罪名、处罚我都接受了,是信念支持了我,是国家前途、教育前途支持了我。我深深懂得,社会没有教育不能进步,孩子不可能自然成才,要靠教育,靠培养。我坚信乌云总是遮不住太阳的,是非自有公论,因此,我十分坦然、乐观。”读至此,我不禁长叹一声!我想起了以前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小狗包弟》,巴金先生写的,十分感人,十分深刻,我每教一次都会数度哽咽,有一次实在无法继续教课,只好改为学生互相交流。一本好书,一篇好文,总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甚至改变人生。这就是阅读的价值。我希望广大语文老师都来读一读《于漪传》,从中感受于漪老师的伟大人格。孔子讲过:“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孔子一生历尽磨难,初心不改,铸颜雕宰,所以他的学生也都追随他,不离不弃。于漪老师在文革中也是如此,充分体现了当代师者之风,君子之风。著名书法家刘炳森先生给于老师题写的一幅隶书作品就是“铸颜雕宰”四个大字,于老师十分喜欢。 古往今来,大凡受过磨难的仁人志士,非但不会纠结于自己的坎壈蹭蹬,反而以其海洋般宽广的胸襟拥抱未来,包容大千世界,弥纶万方事物,从而散发出伟大的仁慈的光芒。动乱结束后,于漪老师立刻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1977年10月19日,于老师在上海电视台教育演播室执教公开课《海燕》,万人空巷,盛况空前。学生朗读课文:“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情绪高涨,自信,乐观,豪迈,迸发出勃勃生机。于老师上得酣畅淋漓,感人肺腑,当年那些有幸观摩到这堂课的人还念念不忘当时的情景。她的丈夫黄教授称赞道:“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语文教师不仅是个教者,还是一个读者。当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发她强烈共鸣的时候,教师的她和读者的她之间的界限就模糊了,这是很多教师热爱语文的重要原因,是教师艺术感性的体现。如果一个教师过分理性,就不能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而没有感染力的语文课是有缺憾的。理性可敬,感性可爱。有人说于漪是“情感派”,大概是看到了于老师课堂的强大感染力。也正因如此,所以于漪老师的学生都喜欢上语文课。于老师说:“我可以把对语文恨得要死的人,最后教得他不恨了,很喜欢。”这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魅力。评价一个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让学生从不喜欢语文课变得喜欢语文课。<br> 《于漪传》中有一处内容引人深思。于老师对写作教学很有研究,更有实事求是的写作教学观。她反对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写作教学,反对“新八股”。她说:“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她引导学生“我手写我心”。有一次,于老师布置写作任务,又觉得课后作业中《和赵老柱比童年》这个题目对于学生来讲太难了,就改为《我的幸福童年》。谁知刚改写完题目,一个学生就站起来说:“于老师,我的童年又幸福又不幸福,怎么写?”原来,这个学生得了哮喘病,发作起来十分难受,感觉很不幸福。于老师就告诉他,那就按实际的去写。又有学生起来反对:“我们还幸福啊?生下来就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进小学读书,正好打砸抢很厉害,我们坐在窗口,玻璃没有了,冬天喝够西北风,怎么幸福啊?”于老师本以为学生都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却把这段历史忽略了,于老师这才意识到不能照搬旧有程式出题目,于是就把题目改成了《我的童年》。两次改题目,为的是不让学生写假、大、空的文章,于老师的理性精神真令人敬佩啊!写作如果说假话,写作就没有了意义;如果公开说假话还能得高分,那么教育就被异化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写作就是教做人。我常常忧虑当下的写作教学,因为学生很少能够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作文应写真情实感,可实际上很多作文是假话连篇,套话连篇。如果有学生勇敢地写了真情实感,则很可能被扣上“思想不健康”的帽子。唉,难啊!<br> 有人说于老师是“情感派”,其实,于老师什么派都不是。在那个“名师”相继发明“教学模式”的年代,于老师决不跟风,她的教学没有特定模式,上课不拘于套路,而是因人而异,因文而设置特有的教学方法,千变万化,文无定法。特级教师陈小英老师是于老师的第一个弟子。陈小英提出了“语文教学六步法”,评论会上受到很多人的好评。于老师出于对青年教师积极性的保护,没有评论,但她委婉地提醒道:“教无定法,语文教学法怎么能用几步法框死?小英,你说对吧?”读至此处,我感慨良多!——当下语文教坛被一些规定性的东西框死了。课标明明写着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风格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为什么有些地方非逼迫一线教师搞什么“大单元”呢?请问于漪老师的语文水平是靠着“大单元”实现的吗?我教中学41年,没搞“大概念”,我的语文能力不也在不断提高吗?试问天下所有语文好、能力强的人,他们是靠着搞大单元、大概念实现的吗?我并不一概反对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而是反对一刀切。语文教学要百花齐放,不能定于一尊。这样的常识怎么都不明白了呢? 于老师还是一位校长,但她从不恋权,更不霸道,而是具有民主作风。于老师认为校长本领再大,还是要靠大家同心协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于老师作为上海市人大代表,真正做到了“人民代表为人民”。80年代初期,教师地位不高,队伍很不稳定。于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找到市领导,提出给每位教师增发10元津贴。在她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今天的青年教师可能不理解,10元钱能干什么?可在那个年代,10元钱能够补贴家用了。在市里的某次会上,她还和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朱镕基过招,申请教育经费。朱镕基说,有钱了就给教育。于老师大胆地说:“你永远没钱,百废待举,处处需要钱,但是孩子的教育耽误不起,不能用小生产者的思想对待教育。”朱镕基被她说动了,把教育拨款提到4%的比例,这在当时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无私才能无畏,这是于老师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当时,经费短缺,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十分紧迫。于老师慷慨陈言,呼吁改进,她非常直率地说,不重视教育就是愚昧的表现。好心人劝她不要这么尖锐,容易得罪人。可是于老师不以为意,仍然大声疾呼。1997年开始的上海市二期课改,对中小学课程架构进行了许多调整。当时于老师心脏病发作正在医院,有老师来看望她时告诉她一个消息:以后课程根据功能分为三类:基础性、拓展性和功能性。小学要搞创新,不教拼音,只从偏旁部首来教汉字;高中只开设拓展性课程、功能性课程,不开设基础性课程,也就是不再讲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了。病床上的于老师一听就急了,连饭都吃不下。一出院,她就立刻找到市里有关领导,说这样做肯定不行。她说,学拼音是为了学普通话,语言问题是国家的统一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抓语言文字的统一,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了几千年文明的传承。高中不开语文基础课绝不可以,哪怕是顶尖中学的高三学生,哪个人语言真正过关了?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思想情感,这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这不是随随便便可以改的!”在领导面前,于老师急得几乎流泪:“主任,我今天不是以语文老师的身份来跟你要课程、要课时的,我是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来讲这些话!”字字千钧,句句如雷,掷地有声,敲击着领导的心。最终,二期课改否定了上述两项改革提议。<br> 看到这里,我的泪水溢出眼眶。有了于漪,真是语文教育之大幸!于老师是真君子!这让那些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只为自己打算的人惭愧得无地自容吧!曾担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谈家桢同志说:“她真正做到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自己的全部身心献给了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光荣传统——谏诤!今天,这个传统还在吗?于老师反复强调,中国必须有中国人自己的灯火,走中国人自己的路。了解中国文化的“根”与“魂”,为的是解决文化认同、文化自信问题,解决中国是中国人、中国人爱中国的问题。<br> 《于漪传》我读完了,可思考的问题远没有完。我还要继续读下去,继续思考下去,更要继续为国家基础教育做贡献。我衷心希望广大语文教师,广大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读这部传记,这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学。我甚至希望据此拍成一部电影、电视剧,让全国人民看!<br> <div> </div><div> 2024年8月14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