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仕女形玉簪

叶生

<p class="ql-block">簪是古人绾发或固冠于发的用具,先秦时称笄,战国之后称之为簪,质地有金、银、玉、木、象牙等。发簪由簪首和簪体组成,簪体为锥形或扁平收尖形。在古人的心目中,身体上的“发肤受之父母”,剪掉头发就是对父母的不敬。所以童儿时,或长发披肩,或将头发在两侧扎成发髻。正所谓,“男弱未冠,女幼未笄”。男子到了成年要束发,行冠礼,将头发在头顶束成一个发髻,戴冠,用簪来固定。古代女子到了15岁,为“及笄”之年,需要用簪来固定发髻,行“及笄之礼”,表示已经到了谈 婚论嫁的年龄。</p><p class="ql-block">玉质发簪,在各种材质中最为高贵,而且历史悠久,史前文化的遗址墓葬中时有发现,皆光素无纹。玉簪式样丰富,其变化多体现在簪首的形状、图案和工艺上。商周时期簪首平或呈椭圆状。汉代玉簪首往往透雕蟠魑纹、凤鸟纹、卷云纹等图案。</p><p class="ql-block">古代玉簪,由于是实用器,极易折断,破损,存世不多。看似简单的玉簪,其工艺十分复杂,在雕刻、打磨时易断裂。在选材上要保证所雕出的玉簪无明显瑕疵,无绺裂,因此非常费料。在纯手工制作的过程中,雕琢出一支完好的玉簪,其难度是相当大的。本文介绍一件汉代仕女形玉发簪,由和田青白玉雕琢而成,簪体和簪首出土时已断开(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正面的簪首局部</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背面图</p> <p class="ql-block">簪首背面局部</p> <p class="ql-block">该玉簪通长9.8厘米,簪首5.2厘米,簪体4.6厘米,最宽处2.1厘米,最厚处0.4厘米。簪首为一仕女半身雕像,身着交领长裙,头戴发冠,双臂交叉在腰部,神态自若。后脑刻有辫子垂至背部。簪体呈圭状,中间有突脊,底端收尖。</p><p class="ql-block">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南都行》里有一句“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用在这件仕女形玉簪上再恰当不过了。“玉色”比喻“汉女”的美貌,惹人怜爱。在玉雕中,古代有很多仕女题材的作品,但仕女题材的玉簪却非常之少,至今未见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记载。</p><p class="ql-block">这件仕女形玉簪在整体比例、人物开脸、服饰结构、簪体重心等方面都展示了汉代工匠娴熟的技法和对造型、审美的高度认知。该玉簪在选料上也特别讲究,选用了上等的和田籽料,玉质细腻,富有油性,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仕女的肌肤和服饰的质感。玉簪的刀法简洁干练,走线均匀,打磨光滑,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仕女的青春靓丽。看似简单,却难以把握,以极简手法表现最美境界,正是汉代玉雕精髓之所在。</p><p class="ql-block">总之,这件小小的玉簪,生动地再现了汉代仕女的优美体态,典雅气质,矜持韵味,在小巧中蕴含粗犷,在精致中显现大气。从中可以感受到大汉王朝的辉煌,大汉民族的审美以及丰厚的历史蕴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