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村那人

玉树临风

<p class="ql-block"> <b>那年那月 那村那人</b></p><p class="ql-block"> ——献给50年前的你</p><p class="ql-block"> 文: 付正,1968年东风三队天津下乡知青。节选自《情系苏独仑》——苏独仓知青下乡五十周年征文</p> <p class="ql-block">  那远飞的大雁带去我对你的思念,广阔的草原是你博大的胸怀,湛监的天空是你纯纯的深情。春天我播下希望,用青春去耕耘,用血汗来浇灌;秋天我收获梦想,盘盘向日葵是我绽开的笑脸,穗穗高粱是我对幸福的向往。麦浪滚滚述说着我的真爱,泉水潺潺流淌着我不尽的回忆,就这样开始我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b>下乡插队</b></p><p class="ql-block"> 1968年7月8日要去内蒙插队。长这么大,除了大串连去过北京,还没远离过家。弟弟帮我提着行李,父母目送着我走向楼梯。听不清她们的嘱咐,也不敢回头,生怕泪水从眼中滚出。</p><p class="ql-block"> 匆匆赶往天津东站。人声、广播声,很快把我们裹了进去。天有些阴,我班同学在巨幅主席像前合影留念。列车开动时,车上车下挥手告别。什么也听不清,耳中响起了话剧“青年一代”的经典台词:同学们,老师们,再见了!我们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 再见了,海河!再见了,天津——我的故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远处的村子就是东风三队,再前面是乌梁素海。</span></p> <p class="ql-block">  知青专列走的是荒废的丰沙线,走走停停,在水库边停下。大家跑下来,有的用军用水壶装水,有的洗脸戏水,水面上映出张张青春的笑脸。</p><p class="ql-block"> 咣当,咣当,车轮就这样有节奏地不停地撞击着铁轨,大概走了很远,谈话声小了,多数人趴在了桌子上。我没有睡意,想起了报名时的情形。</p><p class="ql-block"> 我和家恒是最后报的名。7月1日上午报名,下午体检,第二天迁户口,转粮食关系,6日托运行李,非常仓促。当时办了份手刻报《井冈山》,批判“外圆内四方”等处世哲学,后来学校没人了,我们无所事事。 家里九口人,全靠父亲每月62元撑着。最常吃的菜就是土豆片,每天坐上饭桌,一盘菜上来很快就所剩无几,主食更是如被风扫残云一般。 每月24日都要排队借粮,母亲总把定量白面跟别人家换成玉米面,为的是能多几斤口粮好打发日子。</p> <p class="ql-block">  身为七尺男儿在家吃闲饭,真不是滋味!家有三人符合下乡政策,想我先报名,能留下一个才好,就报了名。父亲让蔡叔叔用运货木箱的木条给我打了一个行李箱,知道我爱下象棋,还在中间安了一个画有棋盘的插板,全部家当都收入其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后来,东风三队知青曾经的住房</span></p> <p class="ql-block">  凌晨四点多车停在呼和浩特,下车看看,同行的还有孟广禄。走不多远,他猛地往回跑,透过人群看到火车启动了,他跳上了车。我紧跑两步,也没赶上。看来我是个追赶生活的人!只能坐下趟车到乌拉特前旗,随拉行李的汽车到达宾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2日上午小队侯队用马胶车接我们去村。一路上没有人家,也没有成片的庄稼,只有一个个沙丘,一丝丝凉意从心头升起。下午一点终于来到村里,老老少少早就等候在村头,或许是迎接,或许就是看看这些来自大大城市的学生娃。村子名叫东圆圖补隆,属于东风大队的第三小队,有近190口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来自天津市第十六中学,7男9女共16人,横跨初二至高三。</p><p class="ql-block">我们的到来无疑增加了小村庄的生力军,村民也变成204人。</p> <p class="ql-block"> <b>当老师</b></p><p class="ql-block"> 我对老师是很尊敬的,下乡出发前还特意向小学老师告别,下乡不久就有让我当老师的说法。我想,咱是来锻炼的,不是来躲清闲的,没答应。1974年,小组人去房空,总出外工也没意思。这时学区闫区长和老邱找到我,就答应了。</p> <p class="ql-block">  对大队学校的环境,早就有好感。门前泉水潺潺流过,几排大树临泉而立。阵风吹来,树叶沙沙作响,幽静怡人。学校是几排平房,头排是教师办公室,中间是通道,左右两开。后面是三排教室,中间有活动场地。最后一排有活动室,放着乒乓球台。学校是所“戴帽子”小学,有十来位教师,校长是刘文明。开始教的是六年级数学,班主任叫王茂生,他教语文。学生基础差些,课本也没有难度,又没有升学的压力,教学很轻松,偶尔也做了家访。</p> <p class="ql-block">  为了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我组建了乒乓球队,放学后训练,从基本功抓起,过了一段时间,打得还真有些模样了,之后还开展了排球活动。</p> <p class="ql-block">  记得,暑期学区要举行体育比赛,我着急,加紧课后训练。一次训练到点了学生还没来,我站在球台边等了很长时间,队员才陆续到齐。我又急又气,脸拉了下来,训练开始后我把球一个个狠扣过去,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她们哪接得住呀,球一个个飞向墙角,她们也不敢吱声,默默地把球捡回来再接受重重的下一板,如此往返。扣累了,火气下去了,这才问迟到原因。原来她们是被其他老师叫去谈工作了。真是错怪她们了!有些小尴尬。</p> <p class="ql-block">  比赛那天,大队用拖车把学生和老师拉上。高兴的孩子们,叽叽嘎嘎,一路笑声随风飘去。比赛开始了,我比学生还紧张。看着来回飞舞的小球,手里都攥出了汗。我们左手队员出奇制胜,发出的急长球对方防不胜防。可终究训练时间太短,技术还欠些火候没能获得最后的胜利,乒乓球获得了女乒团体亚军,排球也获得了前几名。这么小的学校,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刮目相看。</p><p class="ql-block">为我的学生自豪,当然也为也觉得自己功夫没有白费,小有成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付老师在东风学校代的第二届学生</span></p> <p class="ql-block">  大队学校里有三位知青教师,一队的蒋志平,二队的邸文和三队的我,课间有时和邸文下象棋。我上学前就下象棋,曾在市体育馆师从象棋界前辈庞乃庭和钱梦吾,在家门口胜利公园一带小有名气,蒋智华说,有一个三连句:温赋——付正——郑重,都是公园的常客。在校时与蒋智华,张连起代表16中出征中学象棋男团赛。下乡后在小队里下得会计武文斌直摇头,额头冒汗。邸文亦非等闲之辈,象棋水平也非常人所为,算得上是女中豪杰,但在我眼中,小小邸文,岂能入目,放出大话,连赢十盘。小邸欣然应战。比赛初起我顺风顺水,连赢几盘,眼都朝天了,之后忽丢一车,情况急转直下,被她翻盘。大意失荆州呀!小邸的嘴比她的象棋更厉害,得理不饶人,这一顿挖苦, 我的脸直变色,快成外国鸡了。糖输掉了,到现在也没给她,反倒成了难以忘怀的一段知青生活篇章。我这下棋也够较劲,后来转插到武川,又与知青斗棋。一个大茶缸子,高半尺,宽半尺,盛满水,输者喝干。幸运的是我赢了。那哥们扬起脖,咕嘟咕......好漫长啊,我都替他张大嘴。这真是饮驴呀!他是窜出门的,原因都清楚吧,就不表了。</p> <p class="ql-block">  当老师吃住在二队知青小组,跟二小、大头睡在一个炕上。张红、李必辉常跟我聊起学校的事。眼夜盲时刘英樱特地做了猪肝。离村时二小赶驴车送我到公社。二队知青的情谊不会忘。</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送出了两个毕业班。朝夕相处的学生要走了。既为他们高兴,心中又有些不舍。去学生家串串门,跟学生照毕业相。骑自行车带要升学的学生去长胜中学参加考试,一路上你追我赶, 像小鸟飞向蓝天。</p> <p class="ql-block">  1976 年暑假后我转插到武川,在大青山一个小山村里教书。既教一年级,也教三年级;既教语文,也教算术;既要点炉子,也要敲钟报时。教师是我,校长是我,一人君天下。 放学后去山涧担水做饭。夏天跟学生一起跳绳游戏,秋天带着学生淌过齐膝的山泉去对面山上拾柴禾。生活着实很苦,但有其中的享受,有做教育的需要,更有做教育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想起来,当初学区闫区长让我去中学,没去。巴盟师范让考试不想去,没考。一提老师我绕着走,然而,从圐圙补隆当老师开始便一发不可收,从武川选调到海渤湾,当老师。考大学,只能上师范。分到呼市,当老师。调回天津,还是老师,直到退休。教育成了我一生的事业,我就是当老师的命,而我绝非是苦命人。</p> <p class="ql-block">  当老师,让我年轻。每天生活在学生中间,开心快乐!</p><p class="ql-block">当老师,让我高尚。正衣端言,脱去世俗,为人师表。</p><p class="ql-block">当老师,让我有成就感。打开世界,播种希望,放飞梦想。</p> <p class="ql-block">  当老师,有人记挂。2013 年下乡45 周年回村时,二队的青圪旦认出了我,叫我付老师,执意骑车送我回小队。其实,我没根本没教过他,人也对不上号,他记得我源于我曾经是大队的老师。那份真情,那份感动,久久不能释怀。</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初,三十年前的学生,通过公安局找到了我,邀请我回呼市聚会,我于10月3 日至8日成行。 雨中捧着他们接站的鲜花, 禁不住泪水涌出,嘴角一丝咸味儿,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但心里真甜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诗为证:</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的聚会</p><p class="ql-block"> 鲜花接站赛女排,七车相送好气派。</p><p class="ql-block"> 全程陪同吃喝拿,非把老师整腐败。</p><p class="ql-block"> 丑鸭变成天鹅相,帅哥美女坐身旁。</p><p class="ql-block"> 美女夹菜又上汤,帅哥劝酒还劲唱。</p><p class="ql-block"> 烧麦莜面奶茶香,美酒佳肴歌绕梁。</p><p class="ql-block"> 人逢喜事精神爽,重回年轻也张狂。</p><p class="ql-block"> 人生路上有驿站,世间宴席有聚散。</p><p class="ql-block"> 只要真情在心间,来日精彩更期盼。</p> <p class="ql-block">  师生没有血缘有缘分,不是亲戚有亲情。我为你打开了世界,你为我托起了明天。你说我是最棒的老师,我说你是最好的学生。在我们眼中就是这样。我骄傲,我自豪!当个老师,所有的付出,值!</p><p class="ql-block"> 一言一世界,一语一梦想。 知青教师像一股春风吹开了乡村孩子的心扉;像一股清泉滋润了乡村孩子的心田。让孩子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萌生出希望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编者后记</p><p class="ql-block"> 我是付老师在东风学校所代的第二届学生,当时六年级。他教我们数学,也是我乒乓球的启蒙老师。他离开东风学校之后我们没有再见过面,但他的外貌、衣着、性格以及一些事情仍然记得清楚。</p><p class="ql-block"> 他大个子,深度近视,常常背一个黄色的挎包,不善言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做事特别认真,教学很投入,喜欢乒乓球和篮球,左撇子,乒乓球水平非同一般。可惜,那时候年龄尚小,根本不知道他来自名声赫赫的天津十六中,而且,象棋水平属于学校顶尖,是天津十六中男子象棋代表队成员,公园附近也小有名气,更不知道他的内心世界。该向他请教学习的地方很多,可惜时不我待。</p> <p class="ql-block">  对他有深入了解的是阅读《情系苏独仑》——苏独仑知青下乡50周年征文集。文集中收录他的两篇文章,一篇是《那年那月 那村那人》,有“下乡插队”、“艰苦历练”、“当老师”、“小组生活”四个篇章,将近万字,往事历历如数家珍。有关事情都写得很细致,事情的时间、地点、数量、人名一应俱全,可见他对下乡生活的珍惜,对圐圙补隆父老乡亲以及山山水水的感情投入。这篇文章我读了数遍,吸摄于感人的知青生活,吸摄于付老师对事情执着认真的态度和严于律己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我好想把他的文章全看给你,可惜《美篇》内容不宜过长,只能节选。</p><p class="ql-block"> 付老师的另一篇文章是《我和草原有个约定》,写2013年重回苏独仑的全过程,写作风格依旧,归乡笃深情感外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