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后疫情时代,也许是失去自由的恐惧已根植在灵魂中吧,这两年的旅行都是说走就走,不再犹豫。十年后,当我们再次踏入河西走廊这片熟悉的土地,仿佛时光倒流,让我可以重温那段青涩的岁月。当年在茫茫戈壁风餐露宿的我们,即将步入不惑之年。故地重游,期盼能听到岁月的回声,再遇那些熟悉的风景、熟悉的气息。去年初的云南之行,第一夜住在离省城昆明一小时车程的宣威市,这一次的西行,第一夜就在离省城兰州一小时的定西市过吧。</p> <p class="ql-block">走进下榻的定西亚朵酒店对面的清真餐馆。夜深人静,饥肠辘辘,一份念念不忘的过油肉拌面无疑是最好的救赎。</p> <p class="ql-block">在新疆生活那一年,最爱的当地食物便是过油肉拌面,那真是来自灵魂深处的爱。回到内地后,再未觅到如此极品面食。今夜定西的这份拌面是手擀面,并非新疆拉条子,口感上差距明显,太过遗憾。</p> <p class="ql-block">兰州,不仅仅有名满华夏的牛肉面、手抓羊肉,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十年前我们乘车穿城而过,甚至还没来得及品尝一碗正宗的牛肉面,便已匆匆离去。后来的日子里,我想我总要再踏上那片土地,走到黄河母亲的身边,去聆听那千年的历史回响,去体验那不一样的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在兰州,牛肉面就和重庆的小面一样,已经成为城市的名片。网上一搜,知名品牌有磨沟沿、白建强、金强、国义、马安军……实在是太多了。最后,我选了在某音上比较火的德元,事实证明,比重庆的兰州牛肉面好吃太多。</p> <p class="ql-block">和重庆小面一样,兰州牛肉面的灵魂,也是这一钵鲜辣浓香、回味悠长的油辣子。</p> <p class="ql-block">兰州牛肉面的牛肉是需要单点的,面条8元一碗,牛腱肉10元一份,每份一两。按说也不便宜,却比内地满大街的青海“兰州拉面”那薄如蝉翼的牛肉性价比高多了。</p> <p class="ql-block">大片的牛肉,劲道的面条,诱人的辣子,浓香的骨汤。品尝牛肉面,就是品尝兰州厚重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每个兰州人的心中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牛肉面。无论身份和财富,都需要排队等位,但一旦坐下,就会感受到众生平等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牛肉面吃了,兰州的游玩才刚拉开序幕。为了避开排队的人流,我们专门选择在中午12点进入著名的甘肃省博物馆,只为一睹那“国宝中的国宝”——马踏飞燕的雄姿。</p> <p class="ql-block">一进博物馆,我们就兴奋地直奔主题,直接来到二楼的丝路文明展厅去看铜奔马。郭沫若为其取名为马踏飞燕,后来专家又说马蹄下的这只鸟不是燕子,到底是啥也没说个明白,于是干脆就更名为铜奔马了。</p> <p class="ql-block">铜奔马于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这件文物为东汉青铜器,于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这匹真品铜奔马只有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15日才展出,其余时间它都待在库房里,游客只能参观复制品,我们这次算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甘肃省博物馆不大,规模甚至不及重庆三峡博物馆,但其馆藏的国宝级文物却享誉海内外,其档次和级别绝非一般文物可比。除了铜奔马,馆内还有很多珍品值得一看,这个莲花托盏,便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托盏。</p> <p class="ql-block">多亏了来之前提前做了功课,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系列这次基本上都看到了。人形器口彩陶瓶、八思巴文虎符圆牌、肃府本《淳化阁帖》、驿使图壁画砖等,真的是大开了眼界。</p> <p class="ql-block">大云寺舍利五重宝函(唐)。这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层层套置而成。这套舍利容器精巧华丽,光彩夺目,反映了盛唐时期金银细工的最高技艺,是佛教文化史上一个发展阶段的重要实物见证。</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三楼的佛教文化展厅里展出了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梯山石窟等佛教文化圣地出土的珍贵文物,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p> <p class="ql-block">因地质灾害搬迁到博物馆保护的国宝级文物——天梯山石窟一佛二菩萨彩塑(唐)。</p> <p class="ql-block">一边参观,一边查询文物资料,研讨。</p> <p class="ql-block">说到兰州,还不得不提一本陪伴我们度过美好青春岁月的文学杂志——《读者》。读者出版集团就坐落在兰州市,我们来到《读者》的“老家”,走进读者集团开办的读者博物馆,了解这本极具传奇色彩的杂志的发行史。</p> <p class="ql-block">探访《读者》博物馆,致我们逝去的青春。两年前在重庆杨家坪我曾看过读者出版集团的全国巡回展览,极大地冲击了我的怀旧神经,而兰州读者博物馆的藏品,更是一大波回忆杀来袭。</p> <p class="ql-block">国家新闻出版署、甘肃省委宣传部等关于《读者》发行、更名的相关文件。</p> <p class="ql-block">1981年11月发行的读者创刊号,一本文学杂志的传奇历史正式拉开了序幕。</p> <p class="ql-block">梁漱溟、老舍、沈从文、巴金、梁实秋、冰心等文坛巨匠都曾为《读者》撰文。</p> <p class="ql-block">马晓春(职业九段围棋手)、梁晓声(著名作家,《人世间》作者)写给《读者》的信。</p> <p class="ql-block">读者博物馆里还展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年中小学课本。看着这些我们学生时代曾使用过的课本,感慨万分。那时的教材仿佛是一本本珍贵的历史文献,记录着我们童年时光的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从读者博物馆出来,我们直奔兰州地标中山桥,打卡著名的黄河母亲雕塑。现场拍照的人是真多,排了好久的队才拍到一张。雕塑由甘肃省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长6米,宽2.2米,高2.6米,总重40余吨,由“母亲”怀抱“婴儿”组成构图。她是全国诸多表现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朋友戏称这里就是兰州的解放碑。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兰州最有名的地标性建筑,旅游旺季更是人潮汹涌,摩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又名兰州黄河铁桥,它横跨黄河天堑,如彩虹卧波,尽显壮丽之美。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河水滔滔,见证着兰州这座城市的繁荣与历史变迁。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兰州黄河铁桥工程正式开工。清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通行。民国十七年(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取名为中山桥。</p> <p class="ql-block">有着百年历史的中山桥仿佛就是兰州历史文化的灵魂,它不仅是一座桥,更是一座博物馆,收藏着岁月的痕迹和兰州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头伫立着一根铁柱,名为镇远桥铁柱,是甘肃省文物保护单位。明洪武年间,这里曾设有浮桥横渡黄河。浮桥建造时,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先后共铸造了四根粗长的铁柱竖立在黄河两岸,用以系栓铁缆,以固定浮桥。现存的一根为先祖邓愈监制,立于黄河中山桥南岸东侧,即所谓的“将军柱”。</p> <p class="ql-block">夜景是中山桥的精华所在。在兰州的夜色的抚慰下,这座百年老桥仿佛又焕发了新生,让人感受到了无限的温馨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站在中山桥头,远眺壮丽的白塔山公园,聆听夜里黄河母亲的低吟,忘却了四周喧闹的人声,一切都突然显得宁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如果在兰州只吃一顿晚餐,那么就来一份手抓羊肉吧,一份不够就来两份。这道西北名菜口感嫩滑,肥而不腻,每一口都是极致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兰州烤包子,与新疆名小吃烤包子相比,无论是外形还是口味都完全不同。新疆烤包子更突出浓郁的肉香,而兰州烤包子外酥内嫩,呈现出一种色香味俱全的绝妙组合。</p> <p class="ql-block">大西北的凉皮也是必点的小吃,酸辣爽口,醋香四溢,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夜已深,充实的兰州一日游结束了。进入兰州,我们的漫漫西行才真正开始。一条河西走廊,何以串起千年文明,它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还等着我们去走近,去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