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古中国文化精髓,做一个知足的追梦人(五十三)

石头先生

<p class="ql-block">  立秋之后,南宁的天际缓缓铺开一幅温婉的画卷,暑气虽未全然退场,却也悄然添上几分秋的轻盈。晨光中,微风带着一丝丝不易察觉的凉意,轻轻拂过邕江水面,涟漪轻荡,仿佛是大自然细腻的笔触,在水面上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诗篇。它虽无北国之秋那般浓烈与萧瑟,却自有一番温婉与恬淡,如同一位淡雅的女子,缓缓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让人心生向往,流连忘返。</p><p class="ql-block"> 大家好,又到了我们探索文化之旅的快乐时光了,欢迎你倾听<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石 头</i></b>先生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i>说书 </i></b>环节:第五十三讲</p><p class="ql-block"> 主题为:<b style="color:rgb(237, 35, 8);"><i>《科举制度的创立》</i></b></p><p class="ql-block"> 1、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实现他们的统治,总要建立起一套国家机关组织,因此,他们都非常重视对官员的选用,建立了各种选官制度,采取各种措施,以便把国家机器交给最可靠的人来掌握。 </p> <p class="ql-block">  2、如战国时代,通过“养士”和“军功”两条路径选官,到了汉朝,封建选官制度逐渐确立起来,主要有察举和征辟两种。</p> <p class="ql-block">  3、所谓察举,是由各地方政府的长官,在他们各自管辖的地区内随时考察,选拔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p> <p class="ql-block">  4、所谓征辟,是汉朝高级官吏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出现了九品中正制度。</p> <p class="ql-block">  5、但九品中正制弊端大,他们品评人物的标准,单凭门第出身,连一向宣扬的什么封建道德也完全丢开不论。</p> <p class="ql-block">6、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门第低的人休想列入上品,豪门大族把持着政府里的高官要职。</p> <p class="ql-block">  7、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他又发兵灭陈,统一了中国。统一后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中小地主数量日益增加,士族明显没落。</p> <p class="ql-block">8、中小地主阶层极力要求废除九品中正制,排除阻挡他们做大官掌大权的障碍。</p> <p class="ql-block">9、这时,隋朝的统治者也从历史上吸取了经验教训,发现九品中正制不但不能广泛地选拔有用人才,反而助长了官僚的腐化堕落。</p> <p class="ql-block">10、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变化,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满足中小地主参与政事的要求,也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统治,隋朝统治者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p> <p class="ql-block">11、在隋文帝时,废止了九品中正制后,恢复了州县地方官荐举办法。到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选取进士。</p> <p class="ql-block">12、当时考试科目就是时务策,即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开科取士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和取得高官厚禄的门路,受到当时封建知识分子的热烈拥护。</p> <p class="ql-block">13、同时,由于国家定期分科考试,选取人才,分派官职,这样自然而然把选拔官吏权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削弱了豪门贵族,扩大了政权的阶级基础,有利于维持国家的统一。</p> <p class="ql-block">14、自隋朝创立科举制以后,各朝就一直沿用不废了,而且日趋缜密。尤其是到了唐朝,它在隋朝正在形成中的科举制度基础上科目进一步增多,规模也逐步发展起来,设立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各科考试内容各不相同。</p> <p class="ql-block">15、考生一般有三种来源:一是“生徒”,即各地学馆的学生,每年经学馆考试合格,可以直接送尚书省参加考试。二种是“乡贡”,即不在学馆的考生,自己向所在的州县报考,考中后再到尚书省参加考试。三种是“制科”,即皇上特别下诏召集某些知名人士举行考试的科目,考试日期和项目都临时决定,考取后一般都受重用。</p> <p class="ql-block">16、自隋朝创行开科取士,唐朝加以完善后,科举考试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考试制度,当然,它和命官制度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  许多古代名人都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他们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p><p class="ql-block">1、唐朝的王维、柳公权、张九龄、狄仁杰,其中王维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人物,柳公权的书法被誉为“柳体”,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2、北宋的范仲淹、王安石、三苏(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他们不仅在科举中脱颖而出,更在文学、政治等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3、南宋的文天祥,他20岁中状元,后来成为著名的爱国将领和诗人。</p><p class="ql-block">4、明朝的解缙、方孝孺、张居正、杨继盛、杨涟、夏言、于谦,他们也都是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并在各自的领域有着杰出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科举制度为古代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  期待探索下一个古中国文化,传承经典,做一个知足的追梦人。</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