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访叶海龙(随笔)

诗人姚恒俊

<p class="ql-block">随访叶海龙(随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姚恒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于今冬腊月大寒节气的前日,参加了由长江拥军服务社和三茅街道金星社区等单位牵头组织的对全市抗战老兵的走访慰问活动,亲眼目睹了我市百岁抗战老英雄叶海龙的风采。由于小分队队长沈宝玉同志与他家人事先联系过,进入小区门口,远远就看到老人家已至花甲的小女儿早已等候在宿舍楼下,而且非常客气随和地招呼大家,见面时连声说着感谢政府各界人士对他父亲的关心和慰问;上了阁楼一一向我们介绍了她的父母亲(她母亲如今也是95岁高龄的退伍老军人)与大家相识。</p><p class="ql-block"> 叶海龙是一个比较健谈的人,一个精神依然矍铄、声音还算洪亮的健康长者,令大家既欣慰又崇拜。但比较遗憾的是,可能因为久经炸弹轰鸣的原因,他的耳朵现已接近失聪,我们无法用语言和他进行正常的交流;而采访慰问的队员们或站或坐着,都静静地听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自己的非凡经历;讲到激动处,他的笑声爽朗出满屋的温馨。此时,幸亏有他的小女儿为大家做了沟通的纽带,她用纸和笔写出我们需要了解的事情和问题,让叶老仔细对照文字,慢慢打开历史记忆的闸门,把他自己献身革命事业的光荣事迹,向我们娓娓道来。那一刻,他仿佛带领着大家都无畏驰骋于炮火纷飞的战场,把一个从枪林弹雨中摔打过来的鲜活军人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对于解放前的农村穷苦家庭的男孩子来说,当兵更是一种生存之道,抑或前行求索的选择吧。早在1939年就投身中国革命的大叔叶诚,对从小在家就跟随自己左右的灵活可爱的侄子极为喜欢,又念及他勤奋好学却无钱读书的苦楚,与兄弟商量过后,决定带他走上消灭“蒋家王朝”的恢宏战场。</p><p class="ql-block"> 无论战争风云几多残酷、几许惆怅,作为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叶海龙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度参加了解放战争的孟良崮、莱芜、淮海和渡江四大著名战役,入伍半年就火线入了党,荣立二等功一次,被评为二等乙级伤残军人,使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令人敬仰的光泽;更是后辈们在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上,需要学习的榜样——学习他的不怕牺牲、不畏艰苦的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 他说,只记得那是1948年7月的一个阴云密布的中午,在河南豫东战役的开封城里,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正合力激战,几个阵地都被敌我双方紧张而艰辛地进行着拉锯战,人员伤亡也在不断地增加。当时的叶海龙马不停蹄地跟随陈毅和粟裕的华野司令部警卫连东征西战。为了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负责首长们的绝对安全,是警卫连所有战士的首要任务。虽然没有冲锋陷阵的巨大生命风险,但也有明枪暗箭的无常。他在给首长送信的途中,不幸被横飞的流弹击中右胸,重伤倒地,瞬间鲜血流淌满地。陈毅、粟裕等首长听到消息后,立即指示战地医院的医生,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他。苍天不负有心人,非常幸运的是子弹没有击中他的要害,病情稳定后又被及时转移到后方医院治疗、养伤,仅两个月便已伤愈。他在医院急切要求出院、归队,很快便如愿回到了首长们的身边,继续担任警卫员。</p><p class="ql-block"> 生活的风帆因为强者和智者的挥洒,才能劈波斩浪顺利前行,它永远属于那些甘于吃苦、勤于学习、敢于拼搏前行的一类人。而叶海龙正是这样一个从战争炮火洗礼中走过来的热血战士。</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他转业到了华东军事政治大学总队行政股。由于他缺少文化知识,和许多“文盲”战友一样,在管理工作中,承受了超乎寻常的压力。但他坚定了虚心好学的恒心和毅力,仅仅四个月后,便转业到扬中县纪委督查室工作。不管战斗在哪个岗位,他都默默无闻、恪尽职守,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宏图伟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