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沈阳北站南广场</p> <p class="ql-block">锦江之星惠工广场店</p> <p>惠工街早市</p> <p>沈阳市同泽女中</p><p>同泽女中(全称沈阳市同泽高级中学女中部)始建于1928年,是由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创办的一所历史名校,1989年成为省级重点中学,2003年5月作为同泽高中女中部恢复建制。</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沈阳市植物园</b><b>,位于沈阳市东陵区,又称沈阳世博园、沈阳世界园艺博览园,是集绿色生态观赏、精品园林艺术、人文景观建筑、科研科普教育、娱乐休闲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旅游景区。始建于1959年2月,1993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211公顷。以百合塔、凤凰广场、玫瑰园为标志性主题建筑,荟萃了世界五大洲及国内重点城市的园林和建筑精品,共有100个展园分布于南北两区。</b></p> <p>百合园建于1998年,占地面积4.6公顷。园内建有西方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型广场,广场面积约8000平方米。广场内有列柱式空 廊连续列柱式景墙、雕塑、喷泉、园亭、甬道等。广场中间为雕塑喷泉,东西两侧各有一-列柱式空廊。空廊长十五间,以罗马陶立克式柱间隔,空廊主面雕有忍冬和卷草花纹,整体风格古朴典雅。</p> <p>桥区活动視频。</p> <p>兰州园</p><p>”彩陶园”表现了黄河上游灿烂夺目的古文化、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马家窑 彩陶文化。展园以兰州马家窑彩陶外轮廓作底平面,以涡漩纹线条为基调,用叠水、涌泉、黄河卵石铺砌的溪流以及嵌草黄河卵石铺装表现黄河文化。用各种彩陶表现马家窑文化,各种元素通过涡漩纹图案有机地结合起来。主景为高米的“彩陶王”水景雕塑,顶置"彩陶王”雕塑,水自彩陶内滚动翻落,形成叠水景观。有道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p> <p>长春园</p><p>本园以生态造园、植物景观为主,重点突出长春市市花一君子兰和雕塑两个主题。园区采用规则与自然式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共分为君子兰广场区和自然休闲区两个园林小景区。君子兰广场区以君子兰的雕塑和花坛为主,自然休闲区内设有仿木小路、自然踏步等设施,结合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形成亲切自然的休闲交流空间。通过地形改造、园林小品及植物配置,把本园造成一处集景观、游览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精美园区。</p> <p>朝鲜园是根据古代朝鲜园林采用石材构筑,以及仿木结构加以现代工艺技术统一结合。朝鲜园入口(门廊)为典型的飞檐斗拱凸字型建筑。门廊由四根石材搭建,上 半部分为绿色青瓦。朝鲜园中心区的喷水池是和平和友谊的象征,世界的未来一一小孩子们放飞鸽子的雕塑和喷泉组成。朝鲜园是朝中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将会永远的象征,万年长青。</p> <p>锦州园</p><p>本园以锦州奇山、名塔、古化石为造园骨架。园路展现锦州为辽西走廊的地域特征,锦州古塔--广济寺塔缩微后隐逸在树群中。植被、山水、自然景观,意寓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整个展园围而不合,游人可从多处进入园内,意寓锦州多方位、多层次对外开放i广纳各界朋友。设计者力求本园雅俗共赏,小中见大。将古老的锦州、沿海的锦州、开放的锦州、英雄的锦州展示在游人面前。</p> <p>百合塔总高度125米,是世博园的制高点。百合塔似绽放的白色百合花,象征着沈阳百业兴旺、和谐发展。百合塔是全国最大的雕塑体建筑,塔的95米和100米各有一层观景平台,从这里可以俯瞰世博园全景。</p> <p>树木标本园</p><p>本园占地2.3公顷,主要进行收集、研究展示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及国内外引进的可在沈阳地区露地越冬的木本植物。目前已栽植木本植物省沽油、蓝锭果忍冬、小花木兰,猥实等360余种,其中包括水杉、杜仲、东北红豆杉、东北绣线梅等濒危树种。园内还集中展示了经过实践、研究引种驯化成功的品种薄皮木、百花藤、玉玲花、沼生栎、红槲栎、夏橡等。本园致力于打造建成东北地区植物科属比较齐全的集中展示区,是大中小学生及各科研机构进行树种参观交流的主要科研科普基地。</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北陵公园</b><b>是辽宁省沈阳市最大的公园,占地330万平方米。1643年(清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建成。 1927年,奉天省政府将清昭陵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北部,故得此名。</b></p><p><b>清昭陵是沈阳名胜古迹之一,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精华,也是汉满蒙民族文化交流的典型。</b></p> <p>北陵公园坐落在沈阳城北,占地面积330万平方米, 原为皇家陵寝,1927年 辟为公园,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位于其中。园区主体昭陵是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皇太极及其皇后孝端文的陵墓,顺治八年( 1651年)初步建成,康熙、乾隆、嘉庆各朝又做了若干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今天的规模。陵寝保护区面积48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 组),主要建筑均建在中轴线( 神道) . 上,其他建筑自南向北对称分布在中轴线两侧。清昭陵的建筑体系保留了清初关外的部分建筑特色,更多的则是 按照中原王朝的陵寝规制建造的。陵前园区汇集了绝大部分功能景观区,沿主干道东西两侧主要有荷花湖、儿童乐园、游船码头、皇太极广场、芳秀园、友谊园、柳堤、生态广场、塑胶健身跑道等,其中芳秀园、柳堤、清园、生态运动场以及新建的花海堪称园中精品。陵后是茂密的古松及次生林区,现存古松2000余棵,松龄接近400年, 是目前国内现存最主要的古松群落之一,其中著名的“神树”、“凤凰树” 、“夫妻树” 、“姐妹树”、 “龟树” 等象形树更是树形奇特,形神兼备。清昭陵于1963年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被授予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2009年 又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 <p>北陵公园正门</p> <p>太极广场</p> <p>皇太极雕像 位于北陵公园中轴主干道的太极广场。皇太极,即清太宗文宣帝。太祖努尔哈赤第八子。青年时随父兄创业征战,智勇兼备,屡建功勋,位居后金国四大贝勒之列。1626年其父去世。被拥戴为新汗王于沈阳继位。执政后力革旧弊,创新图强。优礼汉官,兴文重教,统一东北北地区。结好蒙古诸部。1635年改族名女真为满清。1636年改国号大金为大清,登基称皇帝。在位十数年间,国力大增。奠定清入主中原基础。1643年病逝于沈阳皇宫,葬沈阳城北清昭陵。</p> <p>通往昭陵神道两边的下馬石。</p> <p><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0px;">清昭陵</b><b style="font-size: 20px;">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因其地处沈阳城之北,俗称北陵.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同年葬太宗皇太极于陵内,顺治元年(1644年)定陵号称昭陵,顺治七年(1650年) 孝端文皇后入葬,顺治八年(1651年)陵制初备,此后, 康熙、乾隆、嘉庆等朝又多次增建和改建,最终形成了清盛京三陵中气势最宏伟、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清昭陵占地16万平方米,现存古建筑38座(组)。作为清朝兴起之初营造技术水平的代表建筑,清昭陵基本沿袭了明代的皇陵规制,建筑形式又融入了满族兴起时期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是皇陵建筑中满汉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1927年清昭陵对公众开放,1963年 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昭陵悠久的历史文化,精美的皇陵建筑,令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心旷神怡、 流连忘返,现已成为沈阳知名的清文化旅游品牌。</b></p><p><br></p> <p>神桥 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3孔拱形石桥,长47米,宽12米,原为青砖铺地。桥下是玉带河。神桥是明清帝王陵寝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既有装饰陵寝的作用,也是陵寝排水的渠道,起到保护陵寝的作用。此桥为解放后翻建。</p> <p>昭陵始建于1643年,1651年基本建成。陵寝遵循“前朝后寝”的布局,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从下马碑到正红门为前部,正红门到方城为中部,正红门为缭墙的正南门,层楼高耸,十分庄严,两翼所装饰的五色琉璃蟠龙壁。神道两侧有石兽、华表对称排列,中间有为颂扬墓主而建的碑亭,竖有“昭陵神功圣德碑”。</p> <p>受保护的原始神道地砖。</p> <p>石牌坊 建造于顺治或康熙年间。此坊为仿木架结构,4柱、3间、3楼歇山式顶子,坊体雕刻各种花卉图案,生动逼真。整个石坊雕琢精细,堪称石雕艺术的精品。</p> <p>东跨院 又称更衣厅,建于康熙年间,占地近400平方米,院内原为3间前后出廊式建筑,为主祭者(后嗣皇帝)谒陵进祭时按制更换祭祀衣服、休息的更衣亭,清末坍塌。</p> <p>西跨院 又称宰牲亭,建于康熙年间,占地近400平方米,是祭祀前宰杀上祭用的猪,牛、羊等牲畜的场所,院内宰牲亭及馔造房清末坍塌,现存遗址有基石、破损建筑石料、灶台等。</p> <p>正红门为陵寝正门,建于1649年(清顺治六年),为三楹仿木结构,单檐歇山式。檐下有砖雕斗拱,屋顶黄琉璃瓦装饰。正红门一抹朱红,拱洞门三,铜钉铜环。门前有三路石砌台阶,辅以白玉石雕栏杆。</p><p>正中大门为神门,意为太宗文皇帝与孝端文皇后灵魂出入之门户。此门平时不开,只能在大祭时抬祭品和祝版的官兵由此通过。神门东侧之门为君门,皇帝谒陵时专走此门;西侧之门为臣门,祭祀时大臣由此门通过。</p><p>三个拱门边上均有浮雕装饰,中门浮雕为二龙戏珠图案,左右门为花纹图案。。正红门两侧的红墙之上浮雕着五彩琉璃皤龙,称为袖壁,又叫龙砖看墙,寓有神龙守护红门之意。</p> <p>正红门内侧(朝北)。</p> <p>正红门内的参道两旁,有华表、石兽和大望柱,两两相对。石兽中最值得欣赏的是"大白"和"小白",两匹石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据说是以墓主生前最爱骑的两匹骏马为原型雕琢而成。</p> <p>陵园内古树。</p> <p>神功圣德碑亭 又名大碑楼,建于康熙二十七年( 1688年)方形重檐歇山式,内立巨形石碑重达10万余斤,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共1810个字,由清初著名文臣高士奇等撰拟,记载了皇太极生的文治武功。碑座是龙跌(又名赑屃),喜好负重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p> <p>隆恩门 为方城的正门,方台式砖石结构,单体拱形门洞门楣正中有石刻门额,上面用满、蒙、汉3种文体竖刻“隆恩门” 3字。隆恩门上建高大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俗称五凤楼。</p> <p>方城 建于清顺治元年( 1644年),仿照盛京陪都城堡轮廓外形建造,是盛京城的缩影,也是昭陵主体祭祀区。城高6.15米,南北长146米,东西长120米,城墙以青砖砌成,门洞两侧有磴道可供上下,这种形如城堡的方城是昭陵的特色之一。</p> <p>隆恩殿 又称“享殿”。崇德八年(1643年)九月草创,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定名“隆恩殿”,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皇太极及孝端文皇后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p> <p>棂星门.石祭台 位于隆恩殿与明楼之间中轴线上,又名二柱门冲天牌楼、照牌悬山式琉璃瓦顶,方形石柱间有两扇木板隔扇式对开门。石祭台长5.9米,宽1.6米,高1.3米,汉白玉雕造,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1对。这座祭台是大祭时“举哀”和献奠酒之处。</p> <p>明楼 又称大明楼,建于康熙四年( 1665年)为重檐九咖脊歇山式建筑,全高23.6米,是昭陵最高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2字,为满、蒙,汉3种文字。1937年5月29日,明楼被雷火烧毁,1939年修复。</p> <p>圣号碑</p><p>明楼之内立有一两汉白玉石碑,碑高约六米,碑头为龙首,正中开光部分刻有满蒙汉三体“昭陵”二字。碑身竖刻有:“太宗文皇帝之陵”字样。也是满蒙汉三体。康熙三年(1664)正月“恭镌”。满文正中.蒙文在左,汉字在右.碑面表面原用朱砂涂成红色.碑文描金。碑身四周刻有游龙纹。碑座为须弥座式,上枋南北两面刻二龙戏珠,东西两面刻行龙及火焰珠.此外还雕琢各种花纹,并涂成红、黄、白、蓝、绿五色,十分鲜艳。此碑又叫‘圣号碑”,即刻写太宗“庙号”及“谥号”的碑。</p> <p>月牙城 又称哑巴院,形状如同一弯新月,故名月牙城。城高约6米,边长约96米,北墙正中有彩色琉璃照壁。月牙城是陵寝建筑布局中方城与宝城中间出现的一个特殊空间,利用两侧磴道上下方城和宝城。</p> <p>皇太极及皇后的陵墓,其下即地宫;此处又称为昭陵宝城中的宝顶。</p> <p>东红门 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拱形洞门,是陵官或夫役行走之门。东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