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有故事的地方本身就是风景,亚美利亚国土面积不大,但是在首都之外的千年古刹与高原明镜让这个充满故事的袖珍国家风景有着与众不同的优美。</b> <h1><font color="#ed2308"><b>隐藏在深山里的世界遗产-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b></font></h1> <b>距离首都埃里温4个小时车程,在在阿拉韦尔迪地区的群山之间矗立着著名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古建筑群,其历史可追溯至巴格拉托尼的阿巴斯王时期。</b> <b>哈格帕特修道院在群山之中,与周围的青山峡谷浑然一体,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拜访,但是要前往道路基本是险要的山路,所以要去朝拜参观其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b> <b>数公里的盘山公路,弯道多而陡峭,绕绕弯弯只有老司机才能驾驭,然而路虽险要,但是层峦叠嶂的风景,确实让人养眼爽心,心旷神怡,精神抖擞。导游说,如果到了秋天,山上的树就会披上姹紫嫣红的外衣,彩林铺满的山峰仿佛被浓彩重墨涂抹过一般,层林尽染,美不胜收,如诗如画。但是其实,春山的嫩绿,轻描淡写的小清新,其实也十分醉人、舒服、写意。</b> <b>忽然看到一队炮兵车经过,车里面的战士非常年轻帅气稚嫩, 看到我们和他们打招呼,他们还很腼腆害羞。导游说他们亚美利亚男孩子18岁必须服兵役,这些小兵哥哥应该是前去接受训练的新兵。看着他们稚气的面容,我只有一个愿望,就是但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b> <b>哈格帕特修道院是高加索地区风格和拜占庭基督教建筑艺术的融合基督教教堂,是10世纪至13世纪之间亚美尼亚宗教艺术最杰出的艺术典范。1996年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于产权问题,一直到2000年萨纳欣修道院一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合了拜占庭教堂建筑和高加索地区本土传统建筑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代表了亚美尼亚宗教建筑顶尖水平。</b><br> <b>哈格帕特修道院在丘里吉安(Kiurikian)王朝(10~13世纪)时是“中世纪宗教建筑的杰作和主要学习中心”,吸引许多修士、学者和艺术家前来学习、祈祷和创作。</b> <b>历经过多次地震和战争侵袭,屹立千年不倒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如今不仅是当地人寄托信仰、祈祷祈福的地方,而且还是亚美尼亚重要的旅游景点。</b> <b>这座具有独特魅力的修道院建筑群,虽然没有欧洲教堂建筑那般精细花俏,但是却因为融合了拜占庭风格和高加索地区独特的建筑特色,在视觉感上还是相当大气、独特、与众不同的。</b> <b>游客可以参观修道院内部的建筑、壁画和雕塑,感受其庄严肃穆的氛围。也可以漫步在修道院周围的山间小径上,欣赏周围的自然风光和壮丽景观。据说修道院圆锥形屋顶如同粮仓一般的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融合在一起很像秘鲁的马丘比丘。我没去过马丘比丘,但是会记住这里,以便将来有机会与秘鲁的马丘比丘对比,看看相似度是多少。</b> <b>如果刚好遇到在这里举行亚美利亚的宗教文化活动或庆典,那么游客也可以近距离参与和了解亚美尼亚传统文化。</b> <b>跟着亚美利亚美女导游一边听她介绍,一边参观,大致明白哈格帕特修道院其实是分两个阶段,历时3个世纪才修建完成。</b> <b>建成后的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形成了20多个不同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4个附属建筑、墓地、钟楼、研究大楼、藏书馆、餐厅、画廊、桥梁和其它纪念物,更不用说无数的宿舍和服务设施。</b> <b>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第一阶段奠基于巴格拉托尼(928~951)的阿巴斯王时期,在公元967年至公元991年间,由霍斯洛夫诺施王后及她的两个儿子古里格尔和苏巴特所组织建造了拜占庭风格的主教堂圣尼山教堂。</b> <b>第二价段从公元11世纪开始,在主教堂的东面、北面和西面依次扩建了多个融入高加索地区固有的建筑风格的教堂和礼拜堂,如圣格里高丽教堂、恩莎纳教堂等;以及围绕各自的教堂修建的附属建筑、墓地、钟楼、研究大楼、藏书馆、餐厅、画廊、桥梁等。</b> <b>哈格帕特修道院的相对于中轴线是不对称的,但是建筑群整体紧凑和谐,每一个新的建筑都充分考虑了其在整体中的位置和风格的结果,所以它们看起来错落有致、疏密有致、井井有条。</b> <b>虽然修道院的建筑出自不同的设计师,设计风格也是形式多样,但是神奇的是整个建筑群,不仅在不同建筑的结构特征上具有共性,而且在建筑的细节和装饰上也有共性,仿佛都是出自同一学校的工匠之手。</b> <b>由霍斯洛夫突尼(阿绍特三世巴格拉突尼的妻子)建设的阿门纳普基沙,在众多教堂中格外引人注意。</b> <b>阿门纳普基沙教堂,内部装饰独特,东方式大圆顶共两层,气度恢弘。祭坛和拱顶优美的拱廊装饰,与不规则的门窗装饰线条相得益彰,和谐对应,雅致中也突出了前部的宽敞空间。<br>而在东面的墙壁的正面,庄严肃穆地悬挂着基乌里克和斯姆巴特国王的雕像。人物的雕像作为教堂装饰和崇拜的对象第一次出现在教堂,雕像装饰的引入对美洲艺术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b><br> <b>而在建筑群的一些建筑物之中,有些装饰图案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世界的新的态度和理解,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城市、一个富有家庭及其拥有者的生活片断,非常有凡人生活气息。</b> <b>空间安排独具匠心的恩莎纳教堂的小礼拜堂是哈格帕特建筑群中的又一个杰出代表。<br>原来它只是一个小的画廊式的基乌里克国王的墓地,建于1185年。哈琛后来将其扩建,这使其成为带有大规模的圆顶的独特建筑,圆顶使建筑内部显得格外的宽阔和庄严。而且内部的艺术形式极为豪华,使它比与其它的小礼拜堂显得更加大气。<br>其实在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里小礼拜堂和画廊是作为墓地的特殊建筑为贵族们服务的。所以这些建筑在修道院建筑群了比比皆是,然而却各有特色,充分证明了那个古老时代的建筑师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b><br> <b>环环相通的哈格帕特修道院,每一个转角都有惊喜,每一个教堂都有特色。游人走在其中,仿佛走进了迷宫之中,一不小心就会迷失方向。</b> <b>有些礼拜堂外观简单古朴,内部虽有高高的穹顶,但是狭窄的窗户,使教堂的内部空间显得狭小、低沉、暗抑,好像之前在埃里温看到的教堂也是这种布局,也许只有在这种环境中,修道士们才能获得无穷而坚毅的信仰力量吧。</b> <b>教堂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信徒以安葬在此地为人生旅途最后的愿望。而在教堂的地上铺满墓碑,是当地的风俗,当地人认为人们从墓碑上面走过去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真的与中国人的观念完全相反的风俗。</b> <b>修道院里仍可看到不少带着亚美尼亚文化的十字架碑,这些刻有十字架的纪念性石碑,上面还常带有风格化的装饰图案(比如石榴)及圣象等等。<br>手可触摸,眼触及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堵墙都是来自公元10世纪的原版,这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似乎依然光鲜,依然坚固,依然如昔。</b><br> <b>通过一条石道,我们走进了一间很宽敞的房间,导游说这是图书馆。</b> <b>图书馆的设计很独特也很完美,而且很抗震,穹顶中央有四方形天窗,使室内有明亮的光线,确实读书静修的好场所。<br>图书馆最特别的是地板上的洞,导游说这洞可放入陶瓮,用于藏书(羊皮卷)及粮食,安全隐秘,可防潮、防火和天灾人祸。尤其当外敌入侵时,这些洞不仅可以把藏值钱的东西和粮食的放进去,而且还可以把孩子也藏进去保护起来,在洞的上面盖上用土和草就有可能逃过被烧杀掠夺的劫难。</b><br> <b>在拜占庭之前, 亚美尼亚教堂是没有钟楼的,哈巴特修道院的钟楼建于1245年。<br>钟楼的设计独特, 由七根圆柱撑起尖形屋顶, 三角墙下有对称的窗户,四面角内凹,雕刻着塞尔柱式图案,墙面装饰着大小十字架。</b><br> <b>拱洞外就是美丽的高加索山脉。</b> <b>这拱洞内实际上放有不少十字架碑,有人称这里是十字架碑纪念馆。</b> <b>据导游介绍,看到这圆顶说明这就是拜占庭建筑风格,也就是罗马式建筑风格。</b> <b>没想到藏在深山中的主教堂讲坛背后的壁画如此色彩艳丽,构图精美。</b> <b>至于在教堂或教堂旁边放置的十字架碑,上面都篆刻有精美的图案或花纹,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无不展现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虔诚之心。最关键的是在石头上刻凿,是非常考验开凿者的功力,因为这是绝对没有犯错的余地的创作。<br>在教堂外墙上也篆刻的各种十字架碑,人物形象逼真,内容十分生动。<br>导游介绍说雕刻的十字架在整个亚美尼亚都很流行,它们具有多种功能,可以充当墓碑,可以当护身符,也可以仅仅作为漂亮的艺术品。</b><br> <b>准确而言,哈格帕特修道院建筑群并不是建在山顶上,布满在绿草茵茵的半山坡上,四周环绕着苍翠绵延的高加索山脉,远离凡尘,孤标傲世,看着很荒芜,其实却充满灵气。</b> <b>漫步千年的教堂建筑群之中,慢慢探索欣赏,你会无限感慨这建筑和自然和谐融合,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尤其是雕刻在教堂或装饰在墙壁上的十字架图案,它们精美雅致,让人感叹,岁月和变迁有时候也会败给美好的事物。</b> <b>其实地处偏避的哈格帕特建筑群之所以如此引人注意,使人叹服,不仅是因为它们是宗教建筑,能寄托人们的信仰,更重要的是其建筑风格,尤其是不对称布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和紧凑,使它成为了亚美尼亚建筑史的典范,对中世纪亚美尼亚建筑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刻影响。<br>山风轻吹,绿草招摇,古迹不语,古道无言 却见证文明绵延。<br>在准备离开哈巴特修道院建筑群回头与千年建筑告别之时,不禁慨叹,这座千年以前的建筑,承载着历史的厚重。它曾在1105年,被土耳其摧毁;在1233年,遭蒙古大军侵略;在1241年,再度沦陷;之后<br>然而岁月无情,人有情。在信徒的不间断地修复、扩建、重建,它才能屹立不倒,震撼世人,而我们也才有机会得以看到千年前的典范之作。</b><br> <b>离开哈巴特修道院建筑群,我们前往亚美利亚圣湖----塞凡湖</b> <h1><font color="#ed2308"><b> 塞凡湖——高加索的一面明镜 </b></font></h1> <b>塞凡湖 (Sevan, Lake俄语作Ozero Sevan) 位于小高加索山脉以南,距离首都埃里温仅60公里,是高加索境内最大高山淡水湖泊,海拔大约1900米。</b> <b>塞凡湖的名字是由亚美尼亚语“黑色寺院”转化而来,因湖西北角小岛上有座4世纪用黑色材料修建的古寺院,又称戈克恰伊湖,是突厥语意为蓝水。</b> <b>浩渺的塞凡湖,湖面面积1,360平方公里(525平方哩),湖域由小塞凡湖(西北方,最深达86米〔282呎〕)和大塞凡湖(东南方,最深达40米〔131呎〕)两部分组成,占亚美尼亚国土总面积约3%。</b> <b>由于海拔高,这一带气温低,湖水水温也低,夏天是避暑胜地,湖里盛产鱼类,其中肉质鲜美,刺少,营养丰富的鳟鱼尤多。</b> <b>埃里温很小,不过塞凡湖很美,湖面干净湛蓝,像被蓝宝石亲吻过一般;也像蓝天平铺在群峰雪山之间,洁净瓦蓝;让接近她的人一时间会有点恍惚,以为自己到了世外圣地,怪不得她会被誉为“高加索明镜”。</b> <b>漫步湖边,但见浩渺博大的塞凡湖,湖岸,野花艳丽,森林茂盛;湖里,鱼翔水底,鸟儿蹁跹;湖水,清澈澄碧,波平如镜,云彩雪山倒影其中,美不胜收,不禁感叹“高加索的眼泪”的确名不虚传。这一掬泪晶莹剔透,洁净清纯,莹润明澈。</b> <b>然而令人心驰神往的塞凡湖在20世纪前苏联时期也因为引水工程而造成了湖泊干涸的局面,由于湖泊的水被引到别的地方发展农业和经济(用于开发亚拉腊平原的灌溉和水力发电),最后导致水资源枯竭,环境遭受严重破坏。</b> <b>后来政府出台了恢复塞凡湖的生态政策,修建两条地下隧道,从高地河流中引水,止住了不断下降的水位,从而恢复了正常的水循环。如今的塞凡湖不仅是亚美利亚的淡水的主要来源地,还是一处令人心向往之的度假旅游胜地。</b> <b>坐船游览塞凡湖是一件非常美好舒心的事情,当游船开动的那一刻,游人就仿佛进入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之中。</b> <b>湖水真蓝,蓝得像一块无暇宝石;湖水真清,清得能见到鱼儿在水中嬉戏。</b> <b>风吹过,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阳光洒在上面,闪烁着银色的光芒。这一刻,时间仿佛静止了,只有大自然的美好在眼前展现。耳边传来水波荡漾的声音,和着鸟儿的鸣叫,宛如大自然的交响乐。</b> <b>好一派湖光潋滟映天光,湖色靛蓝绕云裳。水波轻荡鱼儿跃,雪峰挺立鸟飞翔。水天相接景色美,风送清香满庭芳。醉卧湖边心自静,闲看云卷与舒张的如诗如画的意境。</b> <b>船越往湖的深处,水就越发青蓝,湖中的鸟儿应该是被我们惊吓到了,排着队,拍着翅膀,一溜烟地飞得无影无踪,远处的修道院若隐若现,为静洁的湖景增添了一份神秘的氛围。</b> <b>船行无声,鱼翔无影,风吹无痕,只有水波泛起的波纹,云彩投下的影子,阳光投射的粼粼,让宁静有了一些妩媚的动感。这里没有人间烟火气,只有大自然的平和与宁静,徜徉其中,让人如痴如醉,恍若坠入了没有凡尘俗念,没有喧嚣纷扰的世外仙境。</b> <b>湖滨四周围有很多座中世纪的教堂,这些教堂被称为Sevanavank教堂群。尤其是在湖西北角,巍峨于塞凡半岛之颠,用用黑色石料构筑,被称为“黑色寺院”的塞凡纳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尤为出名,很多人来塞凡湖就是为了一睹旺克修道院的风采。</b> <b>修道院和高加索蓝眼泪,还有周围的雪山组成的画面,美轮美奂得无法用人间的语言和画笔来表达。</b> <b>汇聚了来自山脉,整整28条河流而成的壮丽的水域的塞凡湖,不仅是亚美尼亚三百万人口的主要饮用水来,一片宁静的湖泊,更是一个充满了爱情故事、历史渊源与神秘感的地方。</b> <b>传说有一对深爱的情侣,他们住在塞凡湖的两岸,可是他们的爱情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每天黄昏,勇敢的小伙子都会穿过湖水,冒着危险来到心爱的姑娘身边。然而,悲惨的命运却让他们分离,小伙子因为无法承受分离之痛而离世。姑娘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她痴心地等待,却再也没有等到自己的爱人。她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在湖边修建了许多教堂,成为了这个美丽湖泊的一部分。</b> <b>半岛尽头的神学院—塞凡纳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b> <b>塞凡半岛是塞凡湖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之一,这里最初是一个湖中小岛,在斯大林时期因为水位下降而变成了现在的半岛。</b> <b>但是正因为变成了半岛后,交通便利了,与首都埃里温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的连接,也大大发展了旅游业,成为亚美尼亚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之一。</b> <b>而且早在公元前六世纪,因为有部落来到塞凡湖边生活,无数古代商队亦经此而过,于是经年累月,历经两三千载后,湖边建成了众多教堂、古堡与十字架石。</b> <b>其中最著名的是始建于公元9世纪的塞凡纳旺克修道院(Sevanavank),也叫石头教堂。在古老语言里“塞凡”就是黑色的意思,所以这个修道院也被称“黑色修道院”。</b> <b>巍峨立于塞凡半岛之颠“黑色修道院”, 其实是一个修道院建筑群,根据教堂的铭文记载,它修建于874年,是由后来国王Ashot的女儿Mariam公主,为那些从埃奇米亚津(Etchmiadzin)来的罪犯僧侣而修建的。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塞凡纳旺克修道院,塞凡湖名也因源于它的出现。</b> <b>作为地标建筑的塞凡纳旺克修道院建筑群由三座教堂组成,东侧的复活教堂毁于苏联早期的无神论运动中,现存低处的圣使徒教堂Surp Arakelots和高处的神圣母教堂Surp Astvatsatsin的外形非常接近,都是十字形平面结构。</b> <b>整体结构刚劲与柔美并济,墙体的砖色红与黑色相间,房顶正八面的形体状如鼓形的塞凡纳旺克修道院建筑群,遗世独立于山顶,三面环湖,是欣赏塞凡湖的绝佳位置。</b> <b>通往“黑色寺院”的楼级,一边对着塞凡湖,一边是森林雪山,景色异常漂亮,每步都是风景,而且越往高处去,景色就越发迷人,让人差点留恋不舍忘记了山顶的寺院群了。</b> <b>上山的路有很多贩卖油画、石雕的当地人,感觉这些买卖与塞凡湖的圣洁、浪漫与清丽的文艺形象太匹配了,走在这些档口之间,突然自己似乎也变成了文雅游客了。</b> <b>一边饱览湖光,一边欣赏路边艺术家的作品,不知不觉就到达了山顶,历经风霜的“黑色寺院”带着被历史熏陶过的厚重感扑面而来。</b> <b>导游介绍:塞凡纳旺克修道院曾频繁遭到阿拉伯、蒙古、奥斯曼等异族的入侵,岛上的修士战斗守护了塞凡湖修道院500年,直到亚美尼亚被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瓜分。</b> <b>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亚美尼亚南部曾经发生过强烈地震,原建筑严重损毁,使在修道院的最后一个修道士也离开后,两座教堂就被关闭了,今天看到的这两座教堂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修复重建的。</b> <b>塞凡纳旺克修道院犹如塞凡半岛的忠诚卫士,静观岁月流淌,世事变迁。它庄重而静谧,在苍穹下,勾勒出饱经风霜的线条;它古朴而典雅,在塞凡湖畔,用残存的砖瓦诉说着信徒们千百年来矢志不渝的信仰。</b> <b>修道院的附近有很多亚美尼亚特有的一种刻有十字架的宗教石碑——十字架石雕,它们像一个饱经沧桑老人,静静地朝望西面的雪山,默默地注视山脚的蓝水。</b> <b>而在神圣母教堂门内北侧,有一块全世界仅存的带有蒙古元素的十字架石雕。相传11世纪时,蒙古人入侵,烧杀抢掠,为了取悦蒙古人,于是将石雕上的圣人刻成蒙古人的样貌,而且十字架的周边也有蒙古花纹,以求躲过鞑靼人的毁坏。</b> <b>时过境迁,这种刻有十字架的石碑大多放置在墓地之中,最早或是为了救赎一个人的灵魂,或是为了纪念战争的胜利,或是为了庆祝教堂的建立。在鞑靼人入侵时,当地人曾经又将教堂上诸多精美的十字架石雕取了下来,并反扣在地下,最终幸免遭破坏。</b> <b>苏联解体后,这种代表着亚美尼亚传统文化的雕刻艺术又再次复兴,并且于2010年,“亚美尼亚十字架石的象征与工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 <b>修道院内外的形式多样的十字架石墓碑,繁复的花纹和附在花纹间的绿色苔藓,记录着悠久的历史和往日的辉煌,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和过往的变换,厚重古朴的模样与清纯悠远的湖光山色融合成一片脱俗、宁静和超凡。</b> “<b>神圣的使徒”Surp Arakelots教堂和“上帝的神圣母亲” Surp Astvatsatsin教堂结构古拙方正,规模小巧破旧,整体上虽然不能与东欧或是格鲁吉亚那些修道院相提并论,但是由于它们在十一个世纪的风霜里,不知俯瞰过多少丝路上的商队饮马湖边,深陷过多少次天灾人祸的磨难浩劫的厚重历史背景,所以对于基督教徒,对于游客,它们具有强大吸引力而成为是一个旅游热点。</b> <b>被整修过的 Surp Arakelots教堂如今成了当地人寄托信仰的地方,游客也可以进去参观。推开厚重的木门,里面是一排排安静的烛光,面积狭小的空间,但是充满浓厚的虔诚的氛围。</b> <b>而Hayravank教堂应该是过于残旧,大门紧闭,估计已经废弃了,据说关于这修道院有一个传说故事倒是挺悲壮而辛酸的:传说14世纪末,帖木儿的突厥军队攻打到了修道院,一名僧侣不忍目睹屠杀,跳崖坠入塞凡湖中。令人惊奇的是,他并没有死,而是漂浮在了湖面上。突厥人认为看到了神的旨意,承诺满足僧侣一个愿望,僧侣要求允许村民进入教堂躲避灾难,并保证凡进入教堂者不得遭到屠杀。尽管教堂空间十分狭窄,突厥人还是同意了这个要求,结果,全村的人都得以进入了教堂。当突厥人打开大门时,里面却空无一人,这是因为教堂里有一条地下通道,连接北面的湖面。</b> <b>在教堂旁边有一片废墟,原来是由六根木柱支撑着屋顶,现在埃里温历史博物馆中保留着一些遗迹和石柱。</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