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园:小西天&大西天

沧耳

北海公园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 ),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 ),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 <p class="ql-block"> 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殿,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悬乾隆御书“极乐世界”金匾。<br></p> <p class="ql-block">  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顶𠅘中有释迦牟尼佛祖坐像,面带微笑环视下方,阿难、迦叶二尊者立于身旁。</p> <p class="ql-block">  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p> <p class="ql-block">  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p> 無量勝因恒河叅善果 真如妙境祇樹擁祥光 <p class="ql-block"> 四角攒尖鎏金宝顶,金龙和玺彩画,三交六椀菱花窗。</p> <p class="ql-block">  殿四周环水,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p> 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由石桥与大殿联通。 殿东牌楼,正面额题:神州宝地 背面额题:震旦香林 <br> 殿南牌楼,正面额题:现欢喜园 背面额题:证功德水<br> 殿西牌楼,正面额题:安养示谛 背面额题:仁夀普缘 殿北牌楼, 正面额题:妙境庄严 背面额题:法轮高勝。 极乐世界殿的北侧为万佛楼,二者并称“小西天”。 <p class="ql-block"> 万佛楼建成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其時,在万佛楼前右侧立有一碑:乾隆皇帝御制《万佛楼瞻礼诗碑》。1987年,诗碑由万佛楼前原址移至小西天的南侧,靠近北海岸边。</p> <p class="ql-block"> 碑高7.47米,碑身为四方形,四面各宽1.51米,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乾隆“御制”《万佛楼瞻礼诗》。 东侧为满文,西侧为藏文,碑南侧为汉文,北侧为蒙文。</p> <div>六旬庆诞沐慈恩 发帑范成两足尊 <br>数计万因资众举 层看三此建楼骞 <br>香花卜日瞻礼始 福德被民愿力存 <br>设曰遐龄祈寿算 肫诚还以祝徽萓 <br><h5>万佛楼成瞻礼得句 乾隆庚寅孟秋月下浣御笔 </h5></div> <p class="ql-block"> 碑首为四龙衔方形宝顶,四面卷刹雕行龙,额题:御制。 <br></p> <p class="ql-block"> 汉白玉须弥座,上枋雕狮子滚绣球,束腰雕力士,神态各异。</p> 底座雕凤凰缠枝纹 碑南侧为汉文。乾隆皇帝在万佛楼成瞻礼诗中标注:“建楼万佛,以纪庆典。内外王公、大臣亦有请铸佛像为祝者,统以万计,并奉楼中,因以万佛名楼。” <p class="ql-block"> 穿过极乐世界后面的普庆门便进入了北部的万佛楼景区。万佛楼曾是北海的主要建筑,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乾隆为自己的母亲庆六十岁寿,拨专款修建。其中皇宫出资铸造万尊镀金佛像,王公大臣纷纷献佛作为寿礼,于是殿堂内号称有万尊佛像供奉,便称此楼为万佛楼、万福楼。</p> 普庆门,为三座黄琉璃瓦顶随墙门。   进入院落,首先是一座方形放生池,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50.5米,南北宽14.2米,深1.45米,水池的四壁用条石砌成。这里原来建有汉白玉拱桥,桥南、北各有一座四柱三楼牌楼。 水池遗址与露陈墩 水道遗址<div> 考古挖掘过程中在万佛楼水池西南部发现连通极乐世界殿水系的古水道以及水闸槽。<br></div> 水池左右各有石幢一座。乾隆三十五年(1770)立。经幢总高9.2米,幢身高 1.28米,幢身下须弥座1.60米。幢呈八角形,幢首为相轮宝顶,宝顶下为三层密檐 。 <p class="ql-block"> 密檐下为三层浮雕坐佛像。每层佛像之间以莲花座相隔。三层佛像之下又有一层檐,檐下为幢身,幢身八面。<br></p> 西侧经幢环刻隋天竺三藏法师达摩岌多译《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 <p class="ql-block"> 幢身下为三重须弥座,上层束腰雕刻夔纹,中层雕刻卷草纹,下层雕刻山石花草。经幢下石台高0.71米,长宽各4.85米。</p> 东边的石经幢刻《金刚经》。 万佛楼牌楼遗址<br>  万佛楼牌楼两座,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分别位于万佛楼前水池的南北两侧。牌楼为四柱三间,黄琉璃瓦覆顶,桥南牌楼正面额曰“大千轮驻”,背面额曰“满万昙霏”,象征佛法无边;桥北牌楼正面额曰“聚诸福德”,背面额曰“现大吉祥”,突出功德福报。额为汉白玉石刻阴文。 <br> 桥北牌楼1910年之前已经坍塌,桥南牌楼因多年失修1954年拆除。 牌楼夹杆石<div> 根据万佛楼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大千轮驻坊基础月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18.1米,南北宽4米,月台内发现残夹杆石四,夹杆石东西长1.1米,南北宽1.1米,中间柱孔直径0.6米。</div> 【赫达·莫里逊拍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万佛楼】万佛楼居中而立,面阔七间,楼高三层,顶层为歇山调大脊,各层皆为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各层正门均有对联,下层:十住引千光,佛力不可思议;一成该万有,我闻如是吉祥。中层:香海观皆融,法流永汇;昙花跌遍结,寿世同持。上层: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横额:华藏恒春。楼前左为幡竿,右为乾隆御制《万佛楼成瞻礼诗》碑。 万佛楼幡杆夹杆石<br>  万佛楼前东侧幡杆之夹杆石,是藏传佛教寺院布局中的特色标志。此夹杆石二龙,足五爪,于云海之间戏珠,具有典型的清乾隆时期的风格。夹杆石的作用在于可以使幡杆的根基更加牢固。 <div><br></div> 万佛楼前还有两座配楼,东为宝积楼,西为鬘辉楼,楼内也供奉无量寿佛一万六千尊。 其名称来自《宝积经》和《胜鬘经》,都是大乘佛教的典籍。 鬘辉楼遗址<br>  䰋辉楼为万佛楼西配楼,两层五开间,楼内供奉无量佛。《三海见闻志》中记载了其作者适园主人在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所见䰋辉楼的场面,“孤壁独立,只余瓦砾,盖前数年已遭火劫矣。” 柱顶石<br><h5> 万佛楼后左右各有门,东西轴线两侧见缝插针地修建了东所和西所。东所由澄性堂、镜藻轩、湛碧亭等建筑组成,是一座微型园林。东有澄性堂,联为:“景向冲融理趣会,兴於上下化机存。”又联曰:“鸢飞鱼跃同澄彻,云影天光会渺茫。”还有:“情性由来耽澹泊,文章岂必藉沦涟。” 堂外环以游廊,堂前有池,后有石山,堂后方亭名湛碧亭,西达致爽楼。北为镜藻轩,南为澄碧亭。亭北廊名清约池,轩西为澹吟室。</h5> 西所为妙像亭,亭里树立石塔,上面镌刻乾隆御制贯休画十六应真像。再后有殿,额为“真宝般若”。联为:“正法眼长明,慧灯不灭;无漏身自在,性海遥通“。 妙相亭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重檐八角攒尖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四角抱厦,48根亭柱,亭内竖16角石塔,须弥座,塔身嵌十六应真(罗汉)像石刻,仿五代十国时期后蜀高僧贯休所繪“十六应真像”而摹刻,并刻乾隆皇帝《贯修画十六应真罗汉像赞》和跋語,以及僧人明水所书的刻石缘由记。 <div><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 贯修号禪月大师,画罗汉最像“罗汉相貌古野,殊不类世间所传”。据史料记载,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始画于唐广明年间(公元880年),其时年仅半百的贯休驻锡在家乡兰溪县的和安寺,彼时其罗汉画风已经形成,并正为信州怀玉山(今江西玉山县)的寺庙创作《十六罗汉图》,已经完成十幅。然而,当时正值黄巢起义军转战长江下游,贯休的家乡已成战场。为避战乱,贯休只好携画避难,先是流离吴越一带,后来又前往荆湘,一直行脚在外,直到乾宁二年(895年),他才在湖北江陵补画了其余六尊,把十六罗汉之数续足,并由景昭禅师携归怀玉山。</span><br></div> <h5> 唐景福间,贯休云游到杭州,吴越国君钱鏐慕名拜见,并索要诗篇。贯休赋诗《献钱尚父》一首,诗中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一句,因为当时钱鏐有统治天下的野心,要求他把“十四州”改为“四十州”。但贯休不给面子,答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br> 相比其诗的放旷和个性的狷介而言,让贯休垂名后世的还更属他超凡的绘画艺术。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元人夏文彦的《图绘宝鉴》都对他的画予以介绍,尤其对他擅长的罗汉画推崇有加,言其“多作古野之貌,不类世间所传。”这可以说是时人谈及贯休罗汉画的一致观感和评价,也在其著名的《十六罗汉像》中有着淋漓的表现。</h5> <h5> 关于贯休《十六罗汉像》的风貌,宋人黄休复在《益州名画录》记云:“画罗汉十六帧,庞眉大目者、朵牙颐隆鼻者、倚松石者、坐山水者,胡貌梵相,曲尽其能。或问之,答云:‘休自梦中所睹尔。’”贯休自答此画为梦得之物,自然是隐语,但这实际也符合古来书画佳作多为艺术家意兴酣畅之作、淋漓之笔的一贯设定:艺术家处在一种如梦似幻的状态中,而迸发毕生的艺术积淀。</h5> 第一阿迎阿機逹尊者 衣披百纳 杖扶一筇 梵書貝帙 注目横胸 阿唎吒迦 若有所記 记則不無 而非文字 第一阿迎阿機逹尊者 第二阿資逹尊者 抱膝獨坐 嗒然若忘 心是菩薩 貌是鬼王 左旃檀塗 右利刀割 何怨何恩 平等解脱 第二阿資逹尊者 第三拔纳拔西尊者 闭目巖中 入無生忍 流水行雲 事理俱泯 聊復尔尔 起心則那 威音賢刧 一瞬而過 第三拔纳拔西尊者 第四嘎禮嘎尊者 撼石側膝 于焉以息 惟是上人 非语非默 眉毛拖地 以手挽之 讵云揀择 示此絲絲 第四嘎禮嘎尊者 第五拔雜哩逋答喇尊者 顤顟其面 唛殑其身 中有相好 孰識此因 以經擲地 参學事訖 佛尚不居 而况非佛 第五拔雜哩逋答喇尊者 第六拔哈逹喇尊者 灌頂豊頤 著水田衣 七佛说偈 都得闻之 目窮色空 任其蚌鹬 跌坐盤陀 行脚事畢 第六拔哈逹喇尊者 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 前身饮光 後身慧理 西竺靈鹫 識飛来此 芒鞵幾两 竹杖一根 可放下著 永住聖因 第七嘎纳嘎巴萨尊者 第八嘎纳嘎雜喇錣鏶尊者 五蕴六識 真幻異同 竪此一拍 非彼天龍 與木石居 毛生手足 何不翦之 谁翦豕鹿 第八嘎纳嘎雜喇錣鏶尊者 第九拔嘎沽拉尊者 軒鼻呴口 数珠在手 萬法歸一 一法不要 桫椤树下 兀然忘形 演無声偈 有童子聼 第九拔嘎沽拉尊者 第十喇乎拉尊者 亢眉瞪目 若有所怒 借问佛子 怒生何處 喜為怒對 怒亦喜因 畫師著筆 任其傳神 第十喇乎拉尊者 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 倚槎枒樹 憩伛偻身 谁為觸背 谁為主賓 示其两指 以扇拂之 捉摸不得 擬議即 第十一租查巴纳塔嘎尊者 第十二畢那楂拉拔哈喇錣鏶尊者 有台其背 有龐其眉 经横于膝 無虑無思 稽首尊者 寿复何若 侍然燈筵 待弥勒阁 第十二畢那楂拉拔哈喇錣鏶尊者 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 了一切法 参如是經 水流石冷 風過花馨 示囫圇地 示光明藏 立意掃除 是谓理障 第十三巴纳塔嘎尊者 第十四纳阿噶塞纳尊者 曉目突額 若鬼臾區 見者莫怖 大慈真如 呿身偃仰 合掌雙手 不聖不凡 非無非有 第十四纳阿噶塞纳尊者 第十五鍋巴嘎尊者 扇取祛熱 衣取蔽寒 云無寒熱 是外道禅 熱即熱中 寒離寒裏 金不復礦 冰仍是水 第十五鍋巴嘎尊者 第十六阿必逹尊者 第十六阿必逹尊者<br>以沈水香 炷折脚鼎 三藏靈文 轉弹指頃 法尚不住 何像可留 问谁多事 曰此貫休<br>唐貫休畫十六應真像 見宣和畫谱 自廣明至今垂千年 流傳浙中 供藏於銭塘聖因寺 乾隆丁丑仲春南巡 駐西湖行宫 诣寺瞻禮 因一展觀 信奇筆也 第尊者名號 沿譯經之舊 未合梵夹本音 其名次前後 亦與章嘉國師據梵經所定互異 爰以今定 同文韻统 合音字並位次注於原署標識之下 各題以賛 重為書书籖 仍歸寺中傳卋永寳 夫四大本無 畫於何有 乃斤斤於名相文字之别 得毋為诸善者诃耶 御識 <h5> 1953年,万佛楼院落开办露天影剧院。为保证安全,残破的南牌楼被拆除。1959年,影剧院停办,万佛楼改为仓库,宝积楼里修建了冰棍、酸梅汤车间。1963年,万佛楼上安装了避雷针。</h5> <h5> 1965年,万佛楼被拆除,只留下底层继续用作仓库。1970年,万佛楼的月台须弥座被拆除,用于天安门修缮工程。1975-1979年,仅存的底层也被拆除。此后万佛楼遗址和东边的阐福寺北部一起辟为北海植物园。<div> 1987年北海公园管理处将此《万佛楼瞻礼诗碑》移改立于现在位置,即北海西岸小西天南侧。</div></h5> 大西天,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原称明代大西天经厂,用作翻译和印刷《大藏经》之用,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清初荒芜,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并向西扩展,形成现在坐北朝南的三进院落规模,并改名为“西天梵境”。 西天梵境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位于北岸,坐北朝南,东临静心斋,西与大圆境智宝殿相依,南与琼华岛贯成一线。 由南向北依次为琉璃牌楼、山门、天王殿、大慈真如宝殿。 琉璃牌楼,三门四柱七楼,南向额题“华藏界”,北向额题“须弥春”。从牌楼穿过意即进入佛门,到了佛家神圣的境界须弥山。 山门,三座仿木结构券门。 <p class="ql-block"> 歇山顶,黒琉璃瓦黄剪边。</p> <p class="ql-block"> 中间门额“西天梵境”。 </p> 两两之间为琉璃墙。 山门外侧的丹陛,汉白玉浮雕二龙戏珠图案。 门内的丹墀浮雕已经风化。 钟楼 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 鼓楼 鼓楼南侧经幢刻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佛法药师如来本愿经》,简称“药师经”。 天王殿,面阔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殿内正中供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 大慈真如宝殿建于明万历年间,面阔五间,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整体建筑的木结构全部采用金丝楠木,是中国现存明代建筑的精品。 前出月台 大慈真如宝殿 華藏恆春<br> 龍象護莊嚴滿多寶藏<br> 人天洽歡喜遍恆河沙 殿内供奉三世佛和十八罗汉塑像。有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 2008年根据清皇室档案记载复原殿内七层八方铜塔两座,塔高6.59米,塔身镶有铜胎无量寿佛七百一十二尊。 三交六椀菱花样式 丹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