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土里长出来的人

老玩童

<p class="ql-block">  同路的阿姨说:“我发现那些藏族小孩一个个长得像个小土豆,看起来挺可爱的。”</p><p class="ql-block"> 我对着她笑了笑,表示符合。这个比喻很是恰当,并没有诋毁的成分,是的,不光可爱,而且结实。</p><p class="ql-block"> 在我走进拉卜楞寺的时候,迎面走来两个小姑娘,穿着和汉人一样,短袖汗衫,很随意,那黑黑的皮肤带点高原红,我一眼断定就是当地的藏族姑娘。她们看我的眼神有点躲闪,但并不畏怯,目光就像高原的太阳一样火辣,一样犀利。她俩一个拉着一个从我身边快速走过。其实,她们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每天,都有各种像我这样形形色色的人步入她们的领地,用好奇审视的眼神打量着这里的一切。现在回想,那两位姑娘就是两个瘦瘦的挺拔的小土豆,我喜欢她们骨子里流露的那种坚韧。</p><p class="ql-block"> 我又想起,郭莽湿地,那位牵着马的“小土豆”,大概有五六岁的样子,在路人不小心挡在马道上时,用并不标准的汉语大声吆喝着“走开”,声音不大,但铿锵有力,在一片喧哗和嘈杂中尤为明显,和他牵着马的步子一样的带劲。</p><p class="ql-block"> 还有,郎木寺的那位二十几岁的扎西导游,整个人壮壮实实的,说实话,他的讲解并不详细也不生动,但给人的印象不错,憨厚朴实,是那种很接地气的亲和,你问什么,他很有耐心的给你解答,并没有显出不耐烦和忽悠的成分,临走时我给他竖起大拇指,夸他讲得好。他不好意思笑了,挠着头说:“别人都说我,讲得不好。”他不知道,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坦诚,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能够感到,在讲解的时候,他是尽力的。这位土豆堆里的“大土豆”,敦厚诚恳,既经济又实惠!</p><p class="ql-block"> 从郎木寺一出来,迎面看见一位摆摊的藏族妇女操着并不标准的汉语,正和游客介绍着各种珠珠串串,“这个是绿松石,质地不错,最低60……”“这个是天珠,牛骨头做的,保佑你发财”……“这个再不能少了,120……”婀娜的身姿,包头的纱巾下是一双黑色而深邃的眼睛,看起来很诱人!哦,那是一双热情似火的眼睛!我也不由凑上去,和这个精明能干的“土豆西施”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未了,买了一串菩提子和一条天珠手链。</p><p class="ql-block"> 往下走,一路的珠珠串串,却少了刚才的热闹,一路的包着纱巾的面无表情的“土豆”。这些或许是土豆堆里最没有特点的“土豆”,普通的和我一样。但我却没有她们皮实,她们执着。</p><p class="ql-block"> 一直走着,快到街道的尽头,一串绿松石手链映入我的眼帘,一位戴着帽子包着头巾又戴着眼镜的姑娘,腼腆的坐在只摆放着几串珠珠的地摊前,一看就是学生,正想讨价,旁边走来一位包着纱巾的妇女,歪着头恬静而温和的说:“十三,最低价,小孩子今天刚出摊。”也不知道这位是姐姐还是邻居还是妈妈,看起来挺年轻。看着她,我眼前突然浮现李娟写的《我的阿勒泰》中那位聪明温和的托肯。我的心一软,说:“哦, 是吗?你是学生,暑期打工的吧!”姑娘木然地点了点头。我连忙扫了码,付了钱。</p><p class="ql-block"> 哦,又想起了,在郎木寺,那位跟着父亲在门口正从人力车上卸晒干的牛粪的那个看起来只有八九岁的“土豆”,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一起卸过冬的煤块。</p><p class="ql-block"><b> 从土里长出来的人,房子是低矮的,风沙是无情的,然,却能耐得住严寒酷暑,经得起各种磨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