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国宝系列(40)·胡簋

徐志刚

<p class="ql-block"><b>1.</b>1978年5月的一天,在今宝鸡扶风法门寺附近,当地公社农民在用挖掘机挖水塘,施工过程中误将一件青铜重器当作石头撞碎,经过文物专家的维修复原后鉴定,确认是西周厉王时期周厉王姬胡本人祭祀祖先神灵的重器一一胡簋。</p> <p class="ql-block"><b>2.</b>这件胡簋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簋中之王”。簋在商周时期是用于盛饭的饭碗(北京还有簋街),中国在商周时期由于还没有使用煤做燃料,也没有铁锅做工具,所以饮食烹饪手段比现在要少得多,主要是烹煮、腌制和烤,所用调料更是少的可怜(葱蒜,辣椒等是西汉和明代才进入中国)。簋是主要盛放稻黍或者粟的,原本上面应该还有深腹的盖子盛放汤汁或肉菜,食用时盖子扣下来将其覆盖在饭上,形成中国最早的盖浇饭。</p> <p class="ql-block"><b>3.</b>当年周厉王姬胡就是用这件簋盛满美味祭祀先祖和上天,并祷祝江山永固,自己福寿康宁。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周厉王与民争利,将国家资源实行专制垄断,还不允许国民议论批评,"防人之口甚于防川",终于激发民变。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周厉王逃亡到今山西霍县至死未回,政权由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执掌,称为共和。周厉王死后,辅政大臣拥立太子为新君,是为周宣王,此时的西周王朝已经日薄西山,行将灭亡。</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簋内底铸铭文124字,制作于厉王十二年。是周厉王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词。大意为我昼夜尽心经营先王事业,以配皇天,我任用义土献民,祀先王宗室,作此将彝宝簋,安惠于先宗列祖,以祀皇天大命,保佑周室、王位和我自身。赐降多福、长寿和智慧。</b></p> <p class="ql-block"><b>4.</b>由于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而引发的“周召共和”不仅是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也是有明确纪年的开始,共和一词也由此而来。周召二公分陕而治,今河南陕县以东到洛阳称为陕东,由周公治理。陕县以西到宝鸡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地名从此出现在中国史书。这一切的起源都是来自胡簋的主人周厉王姬胡。现在这件簋王被评为禁止出境展出的国宝,由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道路以目”这个成语就出自于周厉王的故事。《史记·周本纪》:“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