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在古都北京的中心,一条南北方向的轴线,如一把标尺,标注着中国发展的进度,也呈现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气度。它就是自永定门至钟鼓楼、长约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如同古都之脊,这条中轴线不仅串联起万宁桥、景山、故宫、太庙、天安门、正阳门等历史文化遗存,更书写着这座城市深厚绚烂的文化底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人民论坛网)</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中国古代都城规制的核心,以中轴为基,左右对称,亦成为中国人追求的完美空间形态。</p> <p class="ql-block"> 鼓楼(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钟楼( 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鼓楼和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两者南北排列,相距100米左右,是古代报时的建筑,现保存完好。此地为元大都中心,曾建有中心台、中心阁、鼓楼和钟楼,已无存。因明朝修建北京城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北缩五里南展一里,所以鼓楼和钟楼处于城的北部。现存鼓楼为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重建,清代重修,钟楼为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鼓楼、钟楼1957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1272年,在元大都的中心建了南北纵置的北京鼓楼、钟楼。鼓楼初名“齐政楼”,取“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政之意。</p> <p class="ql-block"> 舞龙的,踢毽的, 钟鼓楼之间的文化广场,成了市民娱乐健身的场地。</p> <p class="ql-block"> 鼓楼一层的展览~时间故事。</p> <p class="ql-block"> 四九城里听钟声~四九城是指皇城的四个城门、内城的九个城门的总代称。皇城四门分别是天安门、地安门、东安门、西安门;而内城的九门分别是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阜成门、东直门、西直门、安定门、德胜门。</p> <p class="ql-block"> 模拟撞钟</p> <p class="ql-block"> 《时空里的中轴线》~钟鼓楼从建成到2022年的大事记。</p> <p class="ql-block"> 不同时期钟鼓楼的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 点开按钮,可以听到不同的叫卖声</p> <p class="ql-block"> 鼓楼现存建筑重建于明代,是一座砖木结合的古代建筑。爬上长长的楼梯,仿佛穿越了时空,在这里来一场时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 登上鼓楼要爬69级石梯,很陡,购票时工作人员问,你们能爬上去吗?必须能啊!</p> <p class="ql-block"> 在鼓楼二层的东侧,有《中国古代计时仪器》展览。北京钟鼓楼在历史上先后使用过3种计时仪器。这个是铜刻漏(元),它上面有3个方斗,水会从出水孔逐级流下来。每到一刻的时候,会有水流带动机关,然后带动这个小铜人,他会把胸前的这个镜敲击下来报时。北京钟鼓楼这个铜刻漏是唯一一个既能计时又能报时的铜刻漏。</p> <p class="ql-block"> 古代 计时器之一~碑漏(元)</p> <p class="ql-block"> 古代计时器之一~时辰香(清)</p> <p class="ql-block"> 鼓楼二层的25面报时群鼓,是根据嘉庆年间的尺寸复制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唯一的一面残存主鼓,为报时器具,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这面大鼓鼓面直径1.4米,鼓高2.22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 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p> <p class="ql-block"> 登上鼓楼二层的石梯陡峭,但上去的人不少,这里视野开阔,能看到景山万春亭,地安门大街,什刹海等。据说以前登鼓楼,可以沿室外木护栏及环楼走廊四面观看,现在,仅南面对游客开放。</p> <p class="ql-block"> 钟楼为灰色砖石建筑,共有二层,通高47.9米,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内遗存有八角形木框钟架和铜钟等文物。</p> <p class="ql-block"> 钟楼御制碑起源于清朝乾隆时期,具体为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这座碑是重建钟楼的竣工纪念碑,由青石材质制成,总高4.45米,由碑首、碑身、碑座组成,螭首方座。碑额题为“御制碑文”,碑的正面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御制重建钟楼碑记》,这是乾隆皇帝所撰写的文章,由户部尚书梁诗正书写。碑阴刻有《京兆通俗教育馆记》,刻于1 925年,由京兆尹薛笃弼撰文。御制碑文生动描述了重建钟楼的意图,是重建钟楼的历史物证。</p> <p class="ql-block"> 钟楼有75级石梯</p> <p class="ql-block"> 钟楼东北角是登楼的小券门,登75节台阶至二层,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中国钟鼓楼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钟楼二层陈列的报时铜钟制造于明永乐年间。铜钟悬挂于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钟身高5.5米,下口直径有3.4米。钟壁厚12~24.5厘米。重达63吨。是中国现存铸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钟,堪称中国的“古钟之王”。据文献记载,铜钟采用传统的泥范法。利用地坑造型,群炉熔铸,钟体全部由响铜铸成,撞击时声音浑厚绵长,正所谓“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北京钟鼓楼如两个铿锵有力、肃穆庄严的音符回荡在城市的上空,传载着这座城市数百年以来的时光回响。用声音书写历史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北京城辉煌的历史与壮丽的古代建筑脉络。而钟鼓楼则为中轴线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北京钟鼓楼历经重建修缮,样貌虽已改变,但几百年来始终承载着北京城的历史和记忆,默默的计算着不断流淌的时间,诉说着悠远悠长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2024.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