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景頫先生为拙著《铁岭县石刻文编》作序

非遗范

<p class="ql-block"> 序言</p><p class="ql-block"> .于景頫. </p><p class="ql-block"> 这本石刻文编是铁岭县第一本石刻文献,在此之前还未有过,可见其珍贵。此书所收石刻文字种类多样,有碑记,摩崖、墓志、经幢、塔铭等等,涉及内容广泛,反映出铁岭县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在东北石刻文献中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p><p class="ql-block"> 本书所收石刻种类以碑居多。碑者,竖石也,就是竖立地上,经过一定加工的石刻,刻有文字的石碑也称为“刻辞碑”。在古代,立碑的目的不外四端:即述德崇圣、嘉贤、表忠、旌孝,如此书所选庙的《宗圣曾子赞碑》《于君去思碑》《重修关帝庙碑》《姚节妇碑》就属于这些类型。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又先后出现了礼佛之碑,即寺庙之碑,名胜古迹碑、宗族与家庙碑等,种类繁杂、界限难定。如本书所选的《范河洞慈觉寺碑记》《李将军养竹碑》《南乡水田碑记》等,大致属于以上类型。这些碑记内容非常重要,有的记载了佛教在铁岭的传播,有的记载了水田的开垦与种植,有的还记载了竹子在辽北的栽培,真是闻所未闻,要不是这些石刻文字的记载,有谁会相信呢?这些资料的出现,对铁岭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 本书所选墓志亦占有相当数量,所记内容尤为重要。墓志者、即埋入墓中之石刻文字,他记载墓主人的生平事迹,形制有别于地面上的石碑。而本书所收墓志的主人多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如李如松、李锴、郝浴等人的墓志。李如松是抗倭英雄,与戚继光齐名;李锴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辽东三老之一;郝浴是清代著名的循吏、铁岭银冈书院的创始人。这些人名垂青史,功绩显赫,他们的墓志记载了他们平生事迹,且真实可靠、信息量多,非常珍贵,可以说是为重要历史人物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这是这本书的又一亮点,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p><p class="ql-block">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此书收入的《书目碑》尤为引人注目。具体地说,此碑是刻于《银冈书院捐添建修斋房记》一碑,碑阴的书院新添书籍目录,简称《书目碑》。查阅中国藏书史,有把书目写在绢上的,刻在简上的,但大多写在纸上的,而刻在石碑上的还是首次发现。因此,该《书目碑》被评为国家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摩崖是利用自然之石、将文字刻于崖壁之上。在铁岭范围之内,摩崖石刻虽然不多,但本书却能尽力收之,亦很可观。如龙首山西侧的《龙山初奠》摩崖、《老古洞》摩崖、《太平塞三仙洞》摩崖等都是首次展示。这些珍贵的石刻文字各具风格,其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都不能小看。 </p><p class="ql-block"> 塔铭与经幢都是与佛教有关的石刻文字。塔铭是嵌置于塔壁或埋于塔内的石刻铭文。还有多种说法:塔下铭、石室铭、龛铭、塔记等,都是他的别名。经幢因形状似佛教仪杖中的幢而得名,因其八面有楞,所以又称为“八楞碑”。一般为八面刻字,也有四面或六面的,大者高可过丈、小者不过尺余。本书所收《汎河石经幢》《西山道院塔铭》可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稀见的金代石刻文字,特别是后者,刻于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为八面柱,每面均刻楷书文字,字体风格似颜楷。此塔铭的出现,为研究辽金时期佛教在辽北的传播,乃至金代书法艺术,提供了有力的实物证明。 </p><p class="ql-block"> 此书还收有明代镇西堡城门匾额,石刻文字虽少,但价值珍贵,因镇西堡是明代辽东著名堡城之一,地理位置与军事地位都很重要,城门匾额的出现,无疑会给明代东北史研究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影响。 </p><p class="ql-block"> 需要说明的是,此书所收石刻文字仅限于铁岭县,那还有一百余篇,可见铁岭县历史交化底蕴在东北来说,是比较深厚的,单就石刻历史文献来说,其文物价值和文献价值不可预测。相信此书的出版,会给铁岭历史文化研究带来深远影响。 </p><p class="ql-block"> 范君同志平素喜收集家乡文献,尤爱拓碑,为收集这些资料,节衣缩食,登山涉水、冒雨冲风,访碑寻古,为撰此书,付出很多辛苦,这种为文化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