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的西部新疆,有一片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神秘领域——塔克拉玛干沙漠。它宛如一个巨大的沙质桎梏,无情地禁锢着每一寸土地。</p><p class="ql-block"> 踏入这片“死亡之海”,铺天盖地的黄沙是唯一的主宰。狂风呼啸,掀起滚滚沙浪,似要吞噬一切敢于靠近的生命。烈日高悬,炽热的光线无情地炙烤着,水分迅速蒸发,让生存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潺潺的溪流,没有青葱的植被,只有无尽的沙丘此起彼伏。它们像凝固的波涛,在寂静中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大自然的严酷。每一粒沙子都是时间的沉淀,每一道沙痕都是风的笔触,共同勾勒出这片荒芜与绝望的画卷。</p><p class="ql-block"> 这些从小学地理课上获得的也是少有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印象,随着我们的旅游大巴行驶在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路,千里瀚海,渺无人烟,这些令人望而生畏的景象,严酷的呈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便被称为“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并非毫无生机。偶尔可见的耐旱植物,以顽强的姿态扎根于沙中,如胡杨、红柳。偶尔闪过动物的身影,如骆驼。它们展现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它们是这片死寂之地的希望之光,证明着在极端环境下,生命依然有力量绽放。</p><p class="ql-block"> 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死亡之海”,以其极端的条件和无情的面貌,挑战着人类对自然的认知和敬畏。在这里我也见证了人类与这片“死亡之海”寸沙必争”的业绩。在漫长的公路两侧,当地人民人工固沙的痕迹与成效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心,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时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整个沙漠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400公里,面积达33万平方公里。平均年降水不超过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而平均蒸发量却高达2500~3400毫米。这里,金字塔形的沙丘屹立于平原以上300米。狂风能将沙墙吹起,高度可达其3倍。沙漠里沙丘绵延,受风的影响,沙丘时常移动。沙漠里亦有少量的植物,其根系异常发达,超过地上部分的几十倍乃至上百倍,以便汲取地下的水分,那里也有少量的动物,如野骆驼等在此严酷的环境下顽强生存,它们还被严酷的环境逼出了奇怪的习惯—-夏眠”。</p> <p class="ql-block"> G 580沙漠公路:这是一条从阿拉尔至和田的沙漠公路(又称阿和公路),全长400多公里。它是穿越整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奇迹公路,它见证了人类治理沙漠,改造大自然的决心和力量。今天能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尽管是借助于公路大巴,但毕竟是一次与“死亡之海”对话的机会,也是此生难得的一次机遇。</p><p class="ql-block"> 当车辆在行进时,前途茫茫,似乎没有尽头,而公路两旁则是无穷无尽的沙漠。今天我们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穿越沙漠,将沙漠当风景看。而古代人为了战争或经商(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是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区域),需要通过这片死亡之海,最多只能借助骆驼和马匹。那是以生命与自然抗争。岂不令人感慨!吾辈当珍惜。</p> <p class="ql-block"> 守护沙漠公路的三道屏障:第一道,胡杨与红柳。第二道,绿色的尼龙网。第三道,芦苇方格。</p> <p class="ql-block"> 有幸今日无风,可以深入沙漠来感受它。只见起伏的沙丘像五线谱,每一颗沙子就是跳跃的音符,而寂静却成了今天的主旋律。除了偶尔吹过的沙沙风声和自己的脚步与沙子的磨擦声,几乎听不到任何其他的声响。这是一场无声的音乐会,奏响的是命运交响曲。每个人都可以对这首命运交响曲有不同的解读。但你必须用心来倾听,倾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倾听来自内心的声音,在倾听中审视自我,感悟生命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骆驼群雕:在沙漠公路上行进途中,中间有一观景台供游客停靠观赏。骆驼群雕就是其中一景,是该为它们树雕立传,如果胡杨是沙漠中植物的传奇英雄,那么,骆驼就是沙漠中动物的传奇英雄。它像胡杨一样,耐高温,耐严寒,耐干旱,能适应沙漠的严酷环境。而且还具备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精神。这不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吗。</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没有其他交通工具可替代,骆驼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为古代中外物资与文化交流驼起了一条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 沙漠胡杨:胡杨被称为“沙漠英雄树”,它是那么突兀的矗立在茫茫沙海,看上去是多么孤独,而正是它那份孤独的坚守,方显英雄本色,它在向世界宣示,生命存在奇迹,生命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 芦苇固沙:用芦苇插入沙土,选用的芦苇长0.7米,每四条边组成一个正方形,组成的“芦苇方格”为公路竖起一道阻沙障,向外延伸90-110米,这样围起来的沙丘很难被风吹动,沙子就会被牢牢地固定在地面上。这种就地取材(新疆有大量芦苇)的土办法,却为固沙护路发挥了奇效。需知,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如果没有这些固沙卫士(也包括一些其他措施)的护卫,很难保证沙漠公路被流沙淹没。当然,我们更应该感谢那些守护沙漠,创造奇迹的工人,牧民。</p> <p class="ql-block"> 沙漠红柳:沙漠中又一见证奇迹的植物,被当地人称为除了胡杨之外的“沙漠三宝”,另外二宝就是芨芨草和骆驼刺。它虽不能与胡杨比肩,但同样具有耐高温,耐严寒,耐干旱,扎根沙漠的本领。而且它比胡杨更容易人工种植,为固沙护路发挥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 沙漠公路全程400多公里。公路两侧全都用芦苇方格固沙护路。很难想象,得投入多少人工和芦苇啊。而这只是护路的一道屏障,更重要的是种植耐旱植物构成绿色屏障,而这需要通过地下水管对树木进行滴灌,这项看不见的地下工程难度更大。而这只是养护,更何况在这极端恶劣的条件下修建公路,本身就是人类创造的奇迹。今日得以在沙漠公路畅行,感恩为之默默付出的筑路、护路人。胡杨被誉为“沙漠英雄”,他们何尝不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