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岢岚,府州折氏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 赵德荣</p><p class="ql-block">折氏独据府州二百余年,府州是宋夏交锋的前沿,战事频繁,所以府州折氏一直把岚州的岢岚军作为他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折家与岢岚有着不解之缘,据,<新五代史>记载:“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克岢岚军。”杀岢岚军使张德仁、十寨都指挥使苏审等人。岢岚军是北汉在北边的军事重镇,从后来府州又多次进攻岢岚军来看,折德扆此次占领岢岚军后并没有长久占领。不仅如此,刘崇还加强了在岢岚军的防守,增设宁化军(治今山西宁武)、雄勇镇(治今山西河曲旧县)以“备周师”,实际上就是专门防御府州折德扆。</p><p class="ql-block">961年折德扆归附代周而立的宋朝,宋廷许他世袭府州。折德扆还有个弟弟叫折德源,折德扆到京城觐见宋太祖时由折德源权知府州,这期间德源大败北汉军于岚州境内的沙谷寨,从此折家开始向河东岚州发展。</p><p class="ql-block">折御卿为北宋名将,是折德扆的次子。奉宋太宗命攻岚州,他攻下岢岚军,占据宪州,俘获北汉将领七人,被提拔为崇仪使。,在平灭北汉与契丹的战斗中,屡立战功,曾两次破岚州,杀敌千余,杀宪州霍翊,获夔州节度使马延忠等七人。特别是在子河汊战役中,大获全胜,表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后又带病出征,逝于军阵,以死明志。宋太宗闻知“痛悼久之”,成为宋代军将“忠勇”的典范,“公忠体国”的英雄。宋朝曾在岚州宜芳县立“折御卿祠”奉祀;“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p><p class="ql-block">宜芳的折家祠究竟在哪里?</p><p class="ql-block">宋时的宜芳是一块很大的土地,他包括今天的河、保、偏、神、五、岢。宋太宗“析宜芳地设岢岚军”,换言之,岢岚军这块原来是宜芳的地盘。再说岢岚,现在仍有“折家祠”“折家祠山”的地名。值得注意的是,靖康以后由于折彦质英勇抗金,岢岚折氏被金人赶尽杀绝,以后再无折姓居住,那这地名显然是从北宋一直传下来的。</p><p class="ql-block">994年御卿任永安军节度使,这一年契丹万人来犯,御卿与之在子河汊大战,斩首五千级,其中将官就有二十多名,还生擒敌一名吐谷浑(首领),使契丹人自此闻风丧胆,。连年征战使御卿积劳成疾,第二年御卿病重的消息传到契丹,契丹人乘机来犯,要报子河汊之仇。御卿带病出战,吓得敌军不敢迎战。御卿的母亲秘密派人去接儿子回家治病,御卿说:“边寇未灭,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第二天就病殁军中,年仅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岚州远离府州战场,所以御卿母亲派人接御卿回家养病。这个家可能是相对安全的后方,而不是首当其冲的府州。当时宋廷在岚州设岢岚军、火山军与府州相呼应,朝廷为控制边将,要求其家属定居在内地,所以折家的妻儿老小很可能不住府州,而住在由折德愿经营的岢岚军。这也是宋太宗在岚州宜芳县立祠奉祀,而不在府州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现在知道的宜芳土地上唯一的折家祠遗址就在岢岚。岢岚的折家祠就是宋太宗赐建的宜芳县折御卿祠,那折御卿自然是安葬在岢岚折家祠山了。</p><p class="ql-block">折御卿有四子:惟正、惟昌、惟信、惟忠。 折惟昌是御卿次子,拒宋史记载,咸平二年(999年),22岁的折惟昌与族叔折海超、弟惟信率兵迎战入寇夏兵,昌受重伤,海超、惟信战死。1004年秋,惟昌率兵入朔州界,破契丹狼水寨,当时契丹人正围攻岢岚,听到狼水寨被破的消息吓得连夜撤围。1014年河东百姓运粮援麟州,知府州折惟昌带着重病领兵驻扎岢岚军北的宁远寨,顶风冒雪护送,结果病逝军中,年仅三十七岁。</p><p class="ql-block">折克行是折德扆的后人,大观二年(1108年)折克行去世,几年后他的儿子折可大安葬他,”“同时将族人先葬者二百多人迁葬于天平山”祖莹,这先葬者自然包括葬于岢岚的折御卿等人,从此,折氏明确分为东西两支,府州为折德扆一支'岢岚为折德源一支。</p><p class="ql-block">折可适是折德源的后代,德源孙惟让,即可适之曾祖。让生继长, 长生克隽,即可适父。</p><p class="ql-block">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绥州战罗兀,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以后四十年里,可适战洪德、取天都被百姓誉为宋廷西北边境的御敌长城。宋徽宗曾亲自召见可适,询问守边之策,并为折家祠亲题“显忠”匾额。</p><p class="ql-block">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再次金戈铁马来到边关,不幸的是在四个月后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是指折可适的父亲折克隽,也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官至左领军。</p><p class="ql-block">“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就是今天岚漪镇道生沟的武家梁,如今岢岚城西北一公里有折家祠湾,折家祠山的地名,湾后十里长沟就是道生沟(谷),为便于进山祭奠祖坟,在沟口设家祠是很正常的,所以这折家祠湾就是当年折氏宗祠的旧址。</p><p class="ql-block">《折渭州墓志铭》曾提到折可适“置别业启于长安,以周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而为松楸洒扫之奉。”可知在当年岢岚居住着大批折氏后人,他们中有战死者的遗孤,有出征者的家眷,岢岚就是府州折氏的大后方。</p><p class="ql-block">折可适的儿子折彦质也是一位有名的将领,建炎元年(1127年),高宗曾任其为宣抚副使,统兵十二万抗金。后在南宋官至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副宰相),因其顽强抗金,金人最恨,除搜捕在京家属外,大抓岢岚折姓,岢岚折姓纷纷逃离或改姓隐居,所以岢岚现在无折姓,仅有百家姓未录的“摄”姓,很可能为折姓后人。《宋史》无《折彦质传》。卷二八高宗纪二页五二四说:“[绍兴六年]二月督府参谋折彦质签书枢密院事。……壬戌,以折彦质兼权参知政事。”卷二一三《宰辅表》四页五五五四载:“绍兴六年三月,折彦质自左朝议大夫、试兵部尚书、诸路军马事都督府参谋迁端明殿学士,除签书枢密院事。”、 “十二月,丙午,折彦质罢签书枢密院事。”在入枢府之前,当战争急迫的靖康年间,折彦质曾为枢密都承旨、河北河东路宣抚判官,这样重要的政府官员南迁时,当然要携带眷属,随他一起迁徙的宗族也可能有。可以肯定,岢岚折氏后裔有一部分徙居江左。</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折氏成员前赴后继,英勇抗敌。他们之中有的捐躯沙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无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坚决抵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壮丽画卷。折家将世代传承抗外族入侵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折氏成员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瑰宝,理应受到后人珍视。中国人,更多的中国人,应该记住折家将,他们跟杨家将的精神实质是一样的,他们崛起于乱世,绵延数百年,世代将门,家风浩荡,忠勇爱国,用血肉之躯铸就保家卫国的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一路走来的艰辛与荣耀!其忠肝义胆,令人慨叹,忠勇事迹,万古流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