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h3></br><h3>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h3></br><h3> 提到成都,你会想到什么?是赵雷梦幻悠远的曲调还是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蜀相?是乖萌可爱的国宝大熊猫还是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蜀道?是热辣的火锅还是浣花溪畔杜甫草堂? </h3></br><h3> 成都的历史和现实总是不分伯仲,让你既看到它的厚重也看到它的轻盈。</h3></br> <h3> 谨以时间顺序记录此次旅行,以飨读者。</h3></br><h3>第一天<br></br></h3></br><h3> 第一次和儿子自由行,一切都是未知,走之前很是忐忑。晚上九点多抵达成都,儿子在高德叫车,我们顺利到了预约酒店,酒店不错,在春熙路旁边,有丰富的早餐。</h3></br> <h3>第二天</h3></br><h3> 提前预约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的门票,早上七点打车出发,想要去看花花,可是啊人山人海,还有更早的呢,排队得一个小时。我们就想,熊猫都一样,于是去了五号别墅和六号别墅还有月亮馆,这里有吃竹子的熊猫,沉思的熊猫,躺着的熊猫……——基地特别大,又加上林木茂盛,走的又热又累。</h3></br> <h3> 下午去了杜甫草堂,网上预约后刷身份证就可以进去了,18岁以下半价。<br></br></h3></br><h3> <h3> 草堂是明清时根据文献资料的记录复原修缮的。遮天蔽日的竹子还有一些其他林木,加之成都的天气出太阳时很少,所以感觉又暗又潮。可以想见秋风秋雨卷我屋上三重茅时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h3></br><h3> <h3>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h3></br><h3>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h3></br><h3>这道门的匾额是由潘天寿书写,是不是很有巧思。<br></br></h3></br>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br></br>仰望攒云之竹,人亦如竹,沉潜扎根,方能穿云见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原以为花径是长满花的小径,可没有花,只有红墙;小径不小,还算开阔。 “花径”可能是当时诗人喜迎客至的审美想象,也可能就是一个无关花月的路名,也可能是斯人已逝花落去…… 第三天<h3> 计划去三星堆博物馆,没有预约上,但还是去了,因为从微信视频号上看到说有黄牛票。从酒店打车一个小时,差不多12点到达,以为一下车就会有人迎上来问你要不要买票,可是没有,只听见喇叭不断播放“没有授权其他人卖票”之类的话。来一趟不容易,所以我们准备在游客中心等到下午5点,因为那时会开放手机小程序抢票,如果抢到可以参观6点到8点的场。</h3></br><h3> 可是这5个小时干等了也有点浪费,于是搜索了下附近景点,有个段家院子,3A级景区,打车10多分钟。这的确是一个鹤立于周围房屋的清朝院落,一家人从湖南迁徙到广汉,看中了此处的肥沃和平坦,安家落户,安身立命,诗书传家,从财富到学识,从田间到仕途,树立起家族的声望,成为这一村庄的望族,就如《乡土中国》里写的,可平息诉讼,主持公道,化解纠纷。这里有私塾,有书院,有家族先人“华亭龙吟”的勤学掌故。水流有源,蜀地文脉从此可见一斑。<br></br></h3></br> 像这样的石缸这里大概六口,属于嘉庆年间。这确实是凿石而成的厚石缸,它是用来储水以便浇花和灭火的,因为院子里大都是木制的门窗,且有很多观赏绿植。 3点多回到三星堆游客中心,等着5点的抢票,抢的过程并没有那么一帆风顺——它会放三次票,第一次失败了,由于操作失误;第二次抢到了我自己的,我边进场边在手机上继续刷着;第三次抢到了儿子的。天遂人愿,总算都抢到了,不然参观不了或者只我一人进去,那又有什么意思?<h3> 三星堆是去年才开放的博物馆,至今正好一年时间。看着那些古蜀文明的神秘之作,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感觉古蜀人既敬畏天地又勇于改造自然,有一股坚韧的生命力。我一直好奇为啥叫“三星堆”?留个悬念大家自去百度。</h3></br> 商青铜神树是古蜀文明的代表,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推测高度可能在5米左右,现在留存的是3米96。在当时,为什么建这么高大的"神树"?天地上下,人神沟通的防梯。 精雕细琢,布局匀称,神鸟分立于枝头,昂首望向天际,是不是很神秘又很有信仰? 青铜大立人就不用说了,172㎝,连上底座226cm。一个古蜀王的形象,集君权与神权于一身,让人膜拜又敬畏,感觉他发号施令,无人不从。 古蜀人是懂数学和审美的,这设计在当时是怎么做到角度正好,大小如一的。 黄金面具——这种大开大阖的设计感,似乎在彰显着他们的雍容气度。 钻到面具后感受一下,到底拥有它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让人不可窥测以示威严?遮住自己的丑陋以示对神的敬畏? 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戴着这样的面具让你不知道谁是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不过也可能它不是让人戴,就是祭祀神器。 <h3> 金杖,142㎝,是用金条捶打成金皮后,再包卷在木杖上,现在仅存金皮,黄灿灿的,拿在手里肯定很酷。</h3></br><h3> 上面刻有图案,靠近端头有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巫冠,耳饰三角形耳坠的人头像,另外一头是鸟与鱼,在鸟的颈部和鱼的头部叠压着一支箭状物。李白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一下子找到了出处。</h3></br><h3> 惊喜之余也慨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李白当初也是如此——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所以才能纵横天地,引经据典,雄健豪迈。</h3></br><h3> <h3>第四天</h3></br><h3> 地铁转乘高铁总共50多分钟来到了都江堰。 </h3></br><h3> 都江堰的地位放眼世界也是无须质疑的,亲眼去看一看二水中分的鱼嘴,溯洄千年,想象蜀郡太守被雨打湿的衣袂在玉垒山擘画润育天府的宏图,着眼当下而又利在千秋,艰难而又坚定的目光,智慧而又远见的卓识,我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工程的举世瞩目,更是一方官员造福百姓,建功后世的精神和践行。</h3></br> 江水涛涛,斯人已逝,功业犹在。 鱼嘴,上面凸起的石头是就地取材,夯入其中,作用是什么?我想现在看的人自然明白,可那时候能想出这个措施来估计没那么容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善思考会执行是最难得的。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玉垒山绿意葱茏,林木秀美。 离堆公园的自拍大熊猫,都江堰的标志性主题公共艺术品。 身高不够,手臂来凑。伸长比个耶,尽量入镜。 脸的大小取决于参照物,哈哈😊! 你美我脸小,相得益彰😎! 奉旨巡游,扣个章章。 这是青城山出土的明代铁鼎,重达千斤,上面还有复杂威武的图案。使用什么方法铸成的呢?这也正是它的迷人所在,留给有兴趣的人百度。不过我想当时的工匠肯定一丝不苟且技艺纯熟——我想象着几个人互相协作,特别有耐心有审美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远远近近打磨修整的样子…… <h3>第五天</h3></br><h3> 从酒店骑车十分钟左右,到达人民公园。早闻鹤鸣茶社的大名,此次来成都不去喝一壶茶坐一坐那藤椅,感受一下成都人的慢生活,就感觉这趟成都行少了灵魂。</h3></br> <h3> 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h3></br><h3> 蒙顶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h3></br><h3> 蒙山茶历来被看作祛疾去病的神来之物。因此,历史悠久的蒙顶茶被称为"仙茶",蒙顶山被誉为"仙茶故乡"。</h3></br><h3> 我们品尝的就是蒙山茶,一杯茉莉68,一杯竹叶青78,好在可以加水,我以为一杯就这个价。</h3></br><h3> 蒙顶茉莉挺香的,白色的茉莉花,颗粒分明,几杯后仍缭有余香,既好看又好喝。但竹叶青有点苦。</h3></br><h3> 茶艺师是一位姑娘,约莫二十三四的样子,问我要不要带点茶,买茶的话这两杯的钱就免了。我想那就买两盒茉莉吧,买完后,她说我再给你们尝尝其它茶,转身离去,片刻拿过一长盒,里面放着不同名字的袋装茶,我尝了几种,感觉都不如茉莉,但蒙顶兰英的出现让我毫不犹豫地舍弃了茉莉,它就像小时候藏在柜子里放在糖果盒里的饼干,香甜又幽远。</h3></br><h3> <h3> 晚上去吃了一顿火锅,服务员建议点鸳鸯锅,点了微微辣和菌汤,但还是太辣了,只能吃菌汤这边。我后边一桌是一名女子,一个人对着一盆红红的锅底埋头朵颐,令我叹服!</h3></br> 这里的绿豆沙冰汤圆和阳山水蜜桃很不错。冰汤圆是成都的特色美食。 <h3>第六天<br></br></h3></br><h3> 三星堆提前没预约让我知道了博物馆在暑期有多么的抢手,于是就在那天我顺便预约了成都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每一层都有其独特的展览内容,首层为大厅、放映厅、特展厅,地上二层至三层为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四层为近世篇和民俗篇,五层为中国皮影木偶展。</h3></br><h3> 看这头石犀,很震撼,8.5吨呢!哪去找这么大的石头!</h3></br> <h3> 这里有三件事给大家分享。<br></br></h3></br><h3> 一是那天三层正好有鲁迅特展,关于这位斜杠“青年”在这已无需再介绍!只说一下他的封面设计和书法——简约,庄重,沉稳——如它他的文字一样,让人流连。</h3></br> 鲁迅亲手书写的美术字,在现在电脑软件绘图的时代看来还是很有创意且并不粗糙。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bgPq325g6cn14taH3itX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