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家将在岢岚

赵德荣

<p class="ql-block"> 折家将在岢岚</p><p class="ql-block"> 赵德荣</p><p class="ql-block">岢岚地处北方边陲,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块土地上发生过数不清的战事,出现过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折氏一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折氏从唐末五代折从、阮折德扆等崛起后,他们的子孙后代历任府州节度使、刺史、团练使等职,世世代代掌管军权,经历后汉、北周、两宋几个朝代共300余年。从残唐五代以后,折家人名将良才英武超毅,他们始终忠于中央政权,子承父志,薪火相传,保卫乡里,抗击外寇,使得北方边陲长期得以安宁,被誉为“西北御敌长城”。折氏除驻守府州外,折德源一支在北宋初期迁居到岢岚,成就了一批像折可适,折彦质那样文韬武略的国之栋梁。岢岚折家将为捍卫边疆、保家卫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从唐代初年至北宋末年,折氏数百年间世居府州,“内屏中国,外攘夷狄”(《折克行神道碑》,载清乾隆《府谷县志》卷一)。</p><p class="ql-block">折家与岢岚有着不解之缘,据,&lt;新五代史&gt;记载:“广顺二年(952年)二月庚寅,府州防御使折德扆克岢岚军。”杀岢岚军使张德仁、十寨都指挥使苏审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61年折德扆归附代周而立的宋朝,宋廷许他世袭府州。折德扆还有个弟弟叫折德愿,折德扆到京城觐见宋太祖时由折德愿权知府州,这期间德愿大败北汉军于岚州境内的沙谷寨,使折家在岚州也建起了势力范围。</p><p class="ql-block"> 折御卿是折德扆的次子,知府州期间(979年)奉宋太宗命攻岚州,他攻下岢岚军,占据宪州,俘获北汉将领七人,被提拔为崇仪使。四次徙官为府州观察使、永安军节度使,多次击败契丹军。淳化五年(994年)折御卿在子河汊迎战一万多契丹入侵者,斩首五千级杀敌将二十余名,获马千匹,敌主将韩德威侥幸逃脱。第二年,韩德威趁折御卿有病再度南侵。御卿强支病体迎敌,敌兵闻之而不敢进。折母派人召他回去,御卿对来人说:“世受国恩,边寇未灭,御卿罪也。今临敌弃士卒自便.不可,死于军中乃其分也。为白太夫人,无念我,忠孝岂两全!”(《宋史・折御卿传》)说完泪如雨下。第二天病故于军中,年仅38岁,获赠侍中。</p><p class="ql-block">宋太宗闻知“痛悼久之”,折御卿成为宋代军将“忠勇”的典范,“公忠体国”的英雄。宋太宗曾在岚州宜芳县立祠奉祀;“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p><p class="ql-block">岚州远离府州战场,所以御卿母亲派人接御卿回家养病。这个家可能是相对安全的后方,而不是首当其冲的府州。当时宋廷在岚州设岢岚军、火山军与府州相呼应,朝廷为控制边将,要求其家属定居在内地,所以折家的妻儿老小很可能不住府州,而住在由折德愿经营的岢岚军。这也是宋太宗在岚州宜芳县立祠奉祀,而不在府州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现在知道的宜芳土地上唯一的折家祠遗址就在岢岚。岢岚的折家祠就是宋太宗赐建的宜芳县折御卿祠,那折御卿自然是安葬在岢岚折家祠山了。</p><p class="ql-block">这宜芳县是指哪里呢?《新唐书·地理志》:“岚谷。中。长安三年析宜芳置,”岚谷大家都知道,岢岚县古时就是岚谷县,按新唐书的说法,岢岚这块地方是从宜芳分出来的。可是《旧唐书·地理志》:“岚谷,旧岢岚军也,在宜芳县北界...”这就是说,岚谷是宜芳北部的一部分。而彭图读史随笔之五《河曲与宜芳县》中写到:“同属宜芳县的还有岚谷县,即今岢岚县”。这就是说,古时的宜芳是包括岢岚、保德、河曲好多地方的很大一个范围,就如今天说忻州市一样。</p><p class="ql-block">其实古时的岚州因岢岚山得名,一度曾州县同治,岢岚县城就设在岚城,后来的宜芳县城也在岚城,所以习惯上说宜芳就是岚州。但是,宜芳县的面积很大,如上所说,包含岢岚、保德、河曲好多地方,那么,宜芳折家祠究竟在哪里呢?这就需要从“徽宗崇宁二年五月,赐庙额‘显忠’。”这段话来研究了。“崇宁二年徽宗为什么要給折家一块匾呢?崇宁二年是1103年,这之前,北宋在对西夏战斗中取得一大胜利,立战功的就是折家将岢岚人折可适。在夺取灵武的战斗中,钟帅命可适带一万骑兵出战,一举夺取灵州城。战后徽宗皇帝亲自接见可适,并就西北战略征求他的意见。折可适说;“得来容易,守住却难。我们应当先在边境上削弱西夏的实力,待我们的防御体系牢固了,群众基础扎实了,才能真正得到。”宋徽宗很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他治边有方,封他为武安军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宋史折可适传»:诏使入觐,帝以传策访焉,对曰:“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帝曰:“卿言是也。”进步军都虞候。俄知卫州)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这个职位已经高出了此前府州折氏的所有人。所以,这个时候宋徽宗給折家赐匾,只能是給岢岚折可适家。</p><p class="ql-block">遙想当年,岢岚折家祠湾的折家祠门眉上悬着当今皇帝宋徽宗刚劲秀丽的瘦金体"顯忠"二字,那是多么的荣耀,时至今日,我们仍可感受到当年折氏家族为国家统一,民生安定所表现出的舍生忘死,薪火传承的伟大精神。</p><p class="ql-block">岢岚的另一位折氏名人是折可适。</p><p class="ql-block">“藿食野人何不寐,只忧御敌失长城。”这是北宋翰林修撰张舜民《挽折经略》诗中的两句,这个百姓心目中的“御敌长城”折经略,就是北宋名将折可适。</p><p class="ql-block">折可适的先祖就是“杨家将”里佘太君的叔父折德愿。自五代后唐到北宋末年,折家世代为将,有的镇守府州,有的转战西北,战斗在抵抗契丹和西夏入侵的最前线长达二百二十多年,成为西北边陲的御敌长城。德愿曾权总(代理)府州州事,破北汗军五百于沙谷寨(今保德境内),斩其将郝章、张钊。</p><p class="ql-block">折可适出生在战乱年代的将门之家,从小就精于骑射,当时的名将郭逵见了惊讶地说:“真将种也。”就推荐他应廷试,考上了延州兵。治平四年(1067年)十八岁的折可适随种谔出塞,与祖辈折继世折继祖和父辈折克柔折克行等一起取绥州战罗兀,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p><p class="ql-block">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北宋的历代皇帝力图统一国家,平息边乱,因而连年战事不断,那时候宋的西北边境常有西夏军队入侵,烧杀抢掠,边民苦不堪言。元丰四年(1081年)为维护边境和平,宋神宗发动对西夏的五路西征。在艰苦卓绝的米脂战役中,可适英勇善战杀敌无数,并表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那是米脂战役胜利后,五路大军向西夏境内追击,进入沙漠又加粮食不足,士兵又冻又饿纷纷病倒,有的甚至成队逃亡。这一天,可适所在部队也有一千多人因断粮多日而聚在一起闹事,准备逃跑。有人主张将这些人围捕斩杀,可适说:“这些人是忍受不了饥饿想逃跑求生啊,并不打算投敌叛变,我们应挽救他们。”于是他单人匹马走到他们中间对他们说;“临阵逃跑是要处决的,你们家里都有父母妻子,为什么不为他们想想呢。”在他的劝说下,这一千多人又都回到了自己的队伍。</p><p class="ql-block">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夺取了控扼千里横山的军事要地葭芦寨,更名洪德寨,由葭芦战役获胜的关键将领折可适带兵屯守。公元1092年西夏梁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入寇,这时的折可适已经是一名足智多谋的将军。他预先探得守烽火台的夏军姓名,然后假扮敌军官查哨,呼叫着名字骗出斩首,使烽火不能传信,又在敌军驻地的水源里下了毒,然后指挥队伍向敌人发起猛烈进攻,西夏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折可适估计敌人会卷土重来,随即在去洪德寨的路上设下埋伏。西夏军果然浩浩荡荡杀来。折可适放过敌前军,拦腰向敌中军冲杀,敌人猝不及防乱成一团,人畜互相践踏摔下山崖死伤无数。西夏人组织最精锐的铁鹞骑兵展开反攻,可适布下铁蒺藜阻挡敌骑兵,命宋军退入城中用神臂弓和虎蹲轮番攻击,随即开城反攻。西夏军大败,逃跑时纷纷坠入崖底。梁太后见势不妙丟了帏帐,弃了首饰换上布衣狼狈地化妆逃跑。这次战斗打掉了西夏人的嚣张气焰,好长时间没敢来侵犯。战后朝廷论前后功封折可适为皇城使成州团练使,知兰岷州镇戎军。</p><p class="ql-block">元符元年(1098年)西夏征集全国三十万军队由主将阿埋和昧勒率领包围了宋军驻地平夏城。虽然两次围攻都被宋军击退,但阿埋和昧勒仍勒兵天都山准备明春发动新的进攻。阿埋和昧勒都是西夏的军政要员,朝廷要可适想设法除掉他们。一天,可适得到一份重要情报,那就是天都山附近西夏将军们的具体驻地。折可适决定发动奇袭,端掉敌人的指挥部。他和郭成,李忠杰等部将带领一万精锐骑兵,分六路秘密地急行军至天都山锡斡井敌指挥部。面对如天降神兵的宋军,正在喝酒作乐的阿埋和昧勒傻了眼,只好俯首就擒。不过很快大西夏援兵就赶到了,把宋军团团围住,双方又展开激战。折可适战马因疲惫不能再战,郭成要把自己的马让给他,让他突围自己断后,并托以家事,准备以死报国。可适拒不受马,要和郭成并肩战斗,誓同生死。宋军将士深受感动,人人舎命杀敌,奇迹般地击败了敌人,夺取了战略要地天都山。对俘获的阿埋和昧勒,宋军采取优待政策,使很多西夏人纷纷内附投降,大大削弱了西夏的战斗力。西夏受到前所未有的重创,从此“自拓天都便偃兵”,边境人民得到较长时期的安宁。</p><p class="ql-block">天都山胜利后宋哲宗在文德殿为折可适设庆功宴,并在天都山设西安州,升可适东上閤门使,洺州防御使,泾源钤辖,知西安州事,真拜和州防御使,后升为明州观察使,副都总管。</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主帅钟传在巡视边境时被西夏军围困,折可适亲自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冲开敌围救出钟帅。在夺取灵武的战斗中,钟帅命可适带一万骑兵出战,一举夺取灵州城。战后徽宗皇帝亲自接见可适,并就西北战略征求他的意见。折可适说;“得来容易,守住却难。我们应当先在边境上削弱西夏的实力,待我们的防御体系牢固了,群众基础扎实了,才能真正得到。”宋徽宗很赞同他的看法,认为他治边有方,封他为武安军观察留后,步军都虞侯。1105年可适再升为泾源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知渭州。这是折氏家族历史上最高的职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观四年(1110年)六十一岁的折可适再次金戈铁马来到边关,不幸的是在四个月后染上重病,竟然一病不起。十月二十九日,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军最终病逝在抗敌第一线,可谓鞠躬尽瘁死,马革裹尸还。宋徽宗闻讯“嗟怅不已,命本路走马承受,问其家安葬之地及遗表陈乞恩例等”。政和元年(1111年)二月七日,折可适的胞弟,知岢岚军折可通在家乡岢岚(今山西省岢岚县)主持了隆重的葬礼,“葬公于军之北安仁乡道生谷武家会领军墓之西。”领军是指折可适的父亲折克隽,也是驰骋沙场戎马一生,官至左领军。折可适不但精武,而且善文,“为文长于叙事,作诗有唐人风格”,作有文集10卷,奏议30卷,边议10篇。折可适既是一员勇将,又是一位良臣。崇宁年间,有人建议攻取灵武(今属宁夏)。宋徽宗就此征询他的意见。他认为:“得之易,守之难,当先侵弱其地,待吾藩篱既固,然后可图”(《宋史·折可适传》),显示了他从长计议的战略家眼光。可适还是一位扶弱济贫的慈善家,他“置别业于长安,以济孤遗。又置义庄于岢岚,以赡近亲”。</p><p class="ql-block">折可适的儿子折彦质(约1080—1160年)字仲古,是可适次子。崇宁时中进士,是折氏家族中惟一的进士,才兼文武。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攻开封,彦质与大将姚古、种师中率兵勤王。六月,宋以李纲为河东宣抚使,率大军解救被金兵围困的太原,纲不懂军事,以彦质为勾当公事。七月,彦质随制置副使解潜自威胜军(今沁县)出兵,至南关与金兵交战四天,杀伤相当,后金人增兵,宋兵失利。李纲免职,九月,太原失陷。十月五日,彦质以“知兵”升为河北河东宣抚副使。十一月十二日,金兵至黄河,彦质领兵12万出战,次日失利。十五日,彦质被贬官,永州安置。金兵渡河,闰十二月,攻占开封。绍兴二年(1132年)六月,复龙图阁直学士,十二月为湖南安抚大使兼知潭州。四年六月改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十一月为枢密都承旨。金将彦质在开封的子女7人送至府州胁持为质,以此箝制彦质。五年闰二月,彦质为工部侍郎兼都督府参谋军事,为抗金出谋划策。六年二月晋升签书枢密院事权参知政事。彦质之子知常。知常字子明,乾道九年(1173年)时任将作监丞,前往浙西处理出卖营田等事。《宋会要》食货五之三五。淳熙七年(1180年)六月,时任成都府路提点刑狱、权知黎州。</p><p class="ql-block">为了维护祖国领土的统一,为了保护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折氏成员前赴后继,英勇抗敌。他们之中有的捐躯沙场;有的英年早逝;有的拜爵封侯;有的默默无闻。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坚决抵抗外族入侵的爱国主义壮丽画卷。折氏在陕北抵抗外族入侵的光辉业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典范,折氏成员在这一伟大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视死如归,前赴后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瑰宝,理应受到尊崇弘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