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西安,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先后有十三个王朝选择在此建都,汉未央宫,隋大兴城,唐大明宫……足以勾起无数人的“长安情结”。今天,这些盛世长安的地标早已湮灭于历史,唯有西安城南一大一小两座雁塔,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相对于人气鼎盛的大雁塔,我更喜欢环境清幽的小雁塔。</p><p class="ql-block">小雁塔是唐代精美的佛教建筑艺术遗产,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后的密檐式砖塔建筑的早期杰作,是彰显丝绸之路鼎盛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互相影响的典型代表。实际上,大小雁塔都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而且小雁塔的历史更为传奇,在小雁塔建成的一千三百多年中,曾因地震三次开裂,而又奇迹般的三次合拢,冥冥之中似有“神灵”护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需要澄清的是,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钟”景观,不少人误认为在大雁塔,实际上这一景观在小雁塔。</span></p><p class="ql-block">“噌吰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是清代文人朱集义在游小雁塔院时吟咏的诗句,生动地描绘了古寺拂晓,浑厚洪亮的钟声划破了晨霜大地的寂静。即将落山的残月,无力地照着荒野。清亮的钟声惊醒了人们的梦境,这千年古刹胜迹,总是那般永恒、神奇、苍茫。</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又称“荐福寺塔”,因建于荐福寺内而得名。因外形相似,大小雁塔常被视作姊妹塔,但小雁塔的修建比大雁塔晚了约半个世纪。它始建于八世纪初的唐景龙年间,是为存放通过海路取经的唐代高僧义净从天竺(即古印度)带回的经卷、舍利等而建。</p> <p class="ql-block">大雁塔和小雁塔,一直是当年长安城内的地标性建筑。两塔相距3千米,因荐福寺塔比慈恩寺塔低20多米,后人将慈恩寺塔称作大雁塔,把荐福寺塔称作小雁塔。和印度建筑风格的大雁塔不同,小雁塔是密檐式佛塔造型,塔身呈方形,塔形秀丽,原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的15层塔,高约45米。</p> <p class="ql-block">小雁塔是名符其实的“千年不倒翁”,在它建成后的1300年中经历了70多次地震,三次裂开,三次合拢,非常神奇。</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是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陕西发生地震,小雁塔从上到下中间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之前因为地震而造成的塔身裂缝反而神奇的合拢了。人们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将小雁塔的合拢归于佛祖显灵,并称其为“神合”。(塔裂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第二次是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的华州(华县)大地震,震级达到八级以上,使得“塔裂为二”,八年后的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在华县大地震的余震中,小雁塔的塔身裂缝再次“塔合无痕”。</p><p class="ql-block">第三次是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小雁塔因为地震“塔又裂”,然而在三十年后的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一场地震中, 小雁塔塔身裂缝再一次不可思议地神奇合拢。</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小雁塔是西安博物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荐福寺园林区、博物馆区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安博物馆,这样集馆、塔、寺、园四位一体的建筑布局,在国内博物馆中独树一帜。</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北门进入荐福寺园林区,环境清雅,参差的树木与古老的建筑融为一体。行走其间,两通古碑(重修荐福寺地藏王殿碑,重修荐福寺碑记)映入眼帘,石碑的上面小瓦出檐起脊,像深宅大院里的影壁墙那样古朴。</p> <p class="ql-block">穿过两通石碑间的绿荫小道,前方就是白衣阁。白衣阁原是供奉观音的佛阁,因观音常着白衣而得名,是一座二层歇山顶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登上白衣阁,南望近在咫尺的小雁塔。</p><p class="ql-block">现在的小雁塔只有13层,据说是因明代的关中大地震而使古塔失去了顶部两层的桂冠,然而留下的塔身并不失其美,有残缺反而丰富了它的美。</p> <p class="ql-block">塔的底层南北各有券门,券门、门楣、门框均为青石制作,门楣上有精美的蔓草花、供养人图像等雕刻花纹,雕工精美。塔内有木梯可以登临,不过我觉得绕塔仰观更有意思,换个角度会有新的发现。</p> <p class="ql-block">塔前台阶两侧也矗立着两通石碑,形制色调与白衣阁前的两通石碑相同。</p> <p class="ql-block">小楷碑文记录了《荐福寺来源》和《补修荐福寺宝塔记》。</p> <p class="ql-block">围绕荐福寺四周,陈列了许多历代石雕。有人说“有钱才任性”,可我觉得陕西却是“有文物也任性”,珍贵的文物就这样随意摆放?</p> <p class="ql-block">离开荐福寺,前往博物馆区。沿途松柏苍翠,绿草如茵;</p> <p class="ql-block">湖水湛蓝,倒影沉潭;</p> <p class="ql-block">尽管身处闹市,但这里依然保持着那份独有的宁静。也许是因为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棵草木都见证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它们自有一种沉稳和从容,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下心来。</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文物展馆体现了“天圆地方”的理念,方形台座与方形馆体厚重敦实,圆形玻璃大厅从中拔地而起,隐喻新的历史萌生于厚重的历史积淀之意,与小雁塔以及荐福寺古建筑群相得益彰,与现代园林水体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文物展馆也是由张锦秋创意设计,2004年在新闻媒体发起的评选活动中,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馆藏文物13万件,国家三级以上的珍贵文物1.4万余件,馆内文物陈列分为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p> <p class="ql-block">走进文物展馆,首先看到的就是大厅地面上的古都长安的府城发展变迁图。</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最引人注目的是逼真的唐长安城模型,这是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报告以及史料记载,按照1:1500的比例缩制而成,为我们再现了大唐长安城的辉煌景象。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达84平方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有限,我们主要参观基本陈列,是以都城长安发展变迁史为主线,分为“帝都万象”和“汉唐风采”两部分。</p> <p class="ql-block">周风秦韵,汉唐气象,这些历史上的高光时刻令无数人为之倾倒。曾几何时,人们只能通过浩如烟海的史籍去寻找和缅怀历史深处的记忆。今天的人们是幸运的,可以通过博物馆展陈的大量珍贵的历代文物,让我们得以徜徉其间,去体会、去遐想千年帝都的生活群像。</p> <p class="ql-block">宁戈册青铜鼎(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1979年出土于长安区沣西马王镇。</p><p class="ql-block">鼎为“肉食器”,后来作为重要的礼器(祭器)出现在祭祀、墓葬中。</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簋(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p><p class="ql-block">簋本是食器,逐步演变为非常重要的祭器。尤其到西周中期,簋的使用已形成一套完备的礼仪规则。</p> <p class="ql-block">青铜䔉壶(西周),1967年出土于长安区丰镐遗址。</p> <p class="ql-block">勾连云雷纹大鼎(西周),西安近郊的丰镐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铜重器,其中最大的一件就是这件勾连云雷纹大鼎。</p> <p class="ql-block">永盂(西周)。</p><p class="ql-block">“永”是这件器物的主人名字,“盂”是盛食或盛水的器皿。看点有二,其一是精美的花纹和两边的象鼻装饰;其二是底部铸有铭文123字,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勾连云纹玉杯(秦代),1976年出土于西安市东张村秦阿房宫遗址,是西安市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此杯原为青玉材质,因埋在地下受沁,现在呈焦黄色。专家评价此杯器形规整、雕琢精细,气派庄重,是秦代玉器中的精品。据说是秦始皇用过的,因传言喝露水能长生不老,故此杯不装酒而专装露水。</p> <p class="ql-block">卫簋(西周),1973年出土于长安区丰镐遗址,同出4件,形制纹饰相同,器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铜甬钟(西周),属打击乐器类。周代青铜乐器,兴起于西周,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只有朝廷和贵族才能享有。</p> <p class="ql-block">海贝、玉贝币、铜纹鼻钱、蚌饰等。</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出土的铜车马(图片)。很遗憾,来西安三天了,看到的不是复制品就是图片,真品于我“无缘”哪!</p> <p class="ql-block">鎏金凤鸟铜锺,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年)。这件铜锺通体鎏金,密封完好,盖顶铸一口中衔珠、昂首翘尾的朱雀。出土时,锺内还储存了26千克汉代美酒,酒香浓郁,是迄今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古酒。</p> <p class="ql-block">鎏金羊形铜灯(汉代),是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日常生活照明用具。这件铜鎏金羊灯,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汉代灯具的实用性与艺术性。</p> <p class="ql-block">汉唐是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高峰,汉有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唐有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国家统一、文化昌明使这一时期的中国成为东方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为中西文化交流拉开了序幕,到唐代已形成陆路通畅、海路繁忙的崭新局面。首都长安成为世界东方的国际大都会,以其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姿态,更广泛地汲取异域文明,融合交汇出了盛唐华彩。</p> <p class="ql-block">各式陶俑。</p><p class="ql-block">唐俑的质感和大气是别的朝代无法比拟的,包括大量各种形态的胡人俑,可见唐代对外来文化的包容。</p> <p class="ql-block">彩绘塔式陶罐,唐代(618~907年)。</p><p class="ql-block">塔式罐,因形似塔状而得名,流行于唐代。有陶、瓷及三彩三种,以陶质塔式罐数量最多,形制最为丰富。</p> <p class="ql-block">三彩胡人腾空马(唐代),1966年出土于西安莲湖区某唐墓,也是西安市博物院的镇馆之宝。</p><p class="ql-block">唐三彩的三彩最初指的是:黄绿白,且“三彩挂蓝,价值连城”,其珍贵之处在于蓝色釉是彩釉中的“大熊猫”,大唐没有发现能提取这个颜色的矿物质,是从波斯进口的。</p><p class="ql-block">三彩腾空马以其生动的造型和珍贵的蓝色釉,展现了盛唐时期陶瓷艺术的高超技艺;跨坐其上的胡人少年,更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的这件“三彩腾空马”有其独到之处,马作奔驰状,四蹄腾空而起;马背上的胡人少年,身着圆领蓝色长袍,足蹬光头靴。骑俑表情恬淡安祥,马姿雄壮威武,造型富有动感,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p> <p class="ql-block">蓝釉点彩驮骡(唐代),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p><p class="ql-block">现学现“卖”,这件三彩驮骡因身着蓝色釉,故也价值连城。</p> <p class="ql-block">三彩镇墓兽(唐代)。据说,镇墓兽立于墓侧,可防怪物的侵扰。</p> <p class="ql-block">三彩女俑和三彩武士俑(唐代)。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左手像是握着兵器;女俑高髻广袖,婷婷玉立,温柔敦厚。</p> <p class="ql-block">三彩天王俑(唐代)。四大天王本是佛教中各自统领一方的护法天神,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汉化,到了唐代逐渐衍变为凡人世界中正义和威猛的象征,故成了权贵心中的“墓葬保护神”。</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套形象写实的明代仪仗俑,各类陶俑共计111件,组成了阵容庞大的藩王仪仗队伍。</p> <p class="ql-block">嵌眼纹玻璃鎏金神兽形青铜饰件(汉代)。</p><p class="ql-block">神兽鹰首兽身,眼和冠镶嵌玻璃和绿松石。此器制作精巧,构思独特,外形奇伟庄重,分析用途应为皇家礼仪或出行依仗器具的附件。</p> <p class="ql-block">龙首曲柄铜鐎斗(汉代),鐎斗是汉唐墓葬中常见的器物,线条优美流畅,造型简约大方,柄部雕刻一只龙首,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关于其起源和用途,一直有争议,有人认为它是温酒器,也有人认为是敲击警众的器皿,还有人说是煮茶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上林”铜鉴(西汉),1961年出土于西安市三桥镇高窑村。</p><p class="ql-block">“鉴”是大盆的意思。在“鉴”这种器物被发明之前,古人整理仪容主要依靠以水为镜,而用“鉴”这类容器“蓄水为镜”无疑更为方便一些。</p> <p class="ql-block">史君墓石椁(北周)。</p><p class="ql-block">该石椁为一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的殿堂式建筑。图案内容与风格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对于研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及丝绸之路的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共有三件,除了唐三彩腾空马、秦勾连云纹玉杯外,还应有隋开皇四年董钦造一佛二菩萨像,可惜未见到,故从网上下载,以供欣赏。</p><p class="ql-block">此器可以说是“艳冠群佛”。这尊佛像由高足床、一尊佛、二尊菩萨、二个力士、一个香薰和两蹲狮组成,不仅通体鎏金,而且每个部件都铸造精良,且可拆卸,工艺精湛;比例适度、制作精美,堪称艺术佳作。</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依托数千件历史文物,把跨越数千年时间轴线的十三朝古都风采完整地呈现,让我们“一眼千年”,仿佛置身周秦,梦回汉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