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躺与扶》<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7gpeh4?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04271"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 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点击链接阅读原文</a>以简洁有力的笔触,描绘了扶贫政策背景下的一个特殊家庭,呈现了扶贫工作中令人深思的场景,揭示了部分贫困人群在帮扶中的依赖心态以及现实中存在的个别棘手问题,展现了生动的扶贫工作画面,塑造了有智慧、有担当的基层干部吴铭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扶贫工作的复杂性与挑战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中的主人公曾君,因自身条件受限,家境贫寒且婚姻不顺,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伏笔。然而,政府的扶贫政策给这个家庭带来巨大改变,房子改造补助、免费的自来水、低保待遇、公益性岗位等等,一系列帮扶措施使曾君一家的生活有了显著改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细致描绘,展现了扶贫政策的全面性和力度。从物质方面的米、油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到经济上的各种补贴和分红,曾君一家所享受到的福利是全方位的。但这种“过度”帮扶,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他们的惰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君一家脱贫后不仅没有积极进取,反而选择“躺赢”,放弃工作,整日在家无所事事。这一情节刻画深刻反映了扶贫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单纯的物质给予或许无法真正激发贫困人群的内生动力,反而可能让他们陷入依赖的怪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中邻居私下议论曾君家将吃不完的米和油低价卖给超市老板这一细节,是对这种依赖和浪费行为的讽刺与批判,揭示了扶贫过程中,部分贫困家庭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对帮扶政策的不当态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里“脱贫攻坚跟乡村振兴好像在他的印象里只是换了个名,该有的都还有,该享受的政策也一点没少”这句话富有深意。它既点明了政策的连续性,也暗示了曾君这类人的麻木与不知进取,对政策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享受上,而忽略了其真正意义和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中的儿子曾勤,二十多岁职高毕业却选择在家“躺平”,对各种就业机会都以“累”为由拒绝,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睡二代”。这一形象反映出部分年轻人缺乏奋斗精神和责任感,过度依赖外部帮助,暴露出他们在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偏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描写第一书记吴铭和扶贫专干的上门走访,将曾君一家的“等靠要”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上午十点半还在睡大觉,醒来关心的不是如何自力更生,而是慰问的米和油为何没发。这种依赖心理和对扶贫政策的曲解,令人既无奈又痛心。曾君对村级公益性岗位取消规定的不以为意,以及对政策的熟悉只为维护自身利益,凸显了其自私和短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小说并非仅仅停留于对贫困家庭的批判,而是借由第一书记的迷茫与无奈,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扶贫政策的初衷无疑伟大且美好,是数千万贫困百姓的福祉。然而,在执行过程中,诸如遇到像曾君这样扶懒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这不仅是对扶贫工作者的考验,也给整个扶贫机制带来了挑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里,吴铭对曾君“停止拱火”“语重心长”地劝导,彰显了他工作的策略与耐心。他深知一味批评指责无法解决问题,而是通过理性分析,让曾君明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确保不返贫才是本事”,这种教育方式体现出吴铭的工作智慧。他不但指出问题所在,还主动帮忙与派出所沟通,展现出对村民的关心和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曾勤在派出所的描写,“在所里呆了一晚垂头丧气”“脸上露出了羞愧的神色”,寥寥几笔就将一个犯错后有所悔悟的年轻人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吴铭对曾勤疾风暴雨般的批评,看似严厉,实则是恨铁不成钢的痛心与期望,期望他能够改过自新,步入正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高潮在于曾君一家想要去花炮厂上班的情节。这一转变不但展示了曾君一家开始拥有积极改变生活的意愿,也反映出吴铭前期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果。但厂里的担忧以及吴铭“好的开头只是成功的开始,顽瘴痼疾尚须时时勉励督促”的态度,又为故事的发展留下了悬念,让读者明白扶贫工作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关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文学角度来看,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事例,反映了社会的一个侧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其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能让读者迅速进入情境,感受到扶贫工作的复杂与艰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人物塑造来看,吴铭书记的形象鲜明且立体,他既有果断坚决的一面,又有细腻温情的一面,无疑是最为突出的。他面对曾君的求助,未立刻应承,而是借机展开思想教育,言辞虽尖锐,却句句切中要害,展现了他作为村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村里问题的深刻洞察。吴铭书记不惧怕困难,积极为村民解决问题,同时能敏锐洞察问题本质,对症下药。曾君一家代表了那些在贫困中迷失、需要引导和帮助的群体。曾君是一位溺爱孩子、充满焦虑的家长,她的哭求与泣不成声,反映出她面对儿子问题时的无助和对未来的恐惧。而未曾直接出场的曾勤,其好吃懒做、好赌的形象借由他人的描述清晰地呈现出来。通过曾君等人的转变,我们看到了扶贫工作的希望和意义。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情节设置来看,小说篇幅简短却充满张力。深夜的电话求助营造出紧张氛围,吴铭书记先是拒绝,随后又说出一连串直击痛点的话语,形成了情节的起伏。这种冲突不仅展现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态度,还将农村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贫困以及婚姻问题呈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主题表达来看,小说以小见大,借这一个家庭的个案,揭示了农村部分家庭存在的溺爱子女、教育缺失以及贫困导致的婚姻困境等社会问题,反映了大背景下基层工作的艰辛与成就。吴铭书记的话语虽刺耳,却饱含着对农村现状的忧虑和对改变的渴望,这反映出扶贫不仅要扶经济,更要扶思想、扶教育。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在农村发展道路上,改变陈旧观念、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告诉我们,扶贫不只是物质上的援助,更是精神上的激励和引导,只有让贫困者树立起自立自强的信念,才能真正实现脱贫致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语言风格方面来看,小说简洁明快,没有过多修饰,却能通过直白的对话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这种朴实的语言让故事更贴近生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使读者能迅速进入故事情节,感受其中的矛盾与冲突,以及最终带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之,这篇小说主题深刻,人物塑造生动,情节紧凑,给读者带来强烈冲击与思考。它以曾君一家的故事对扶贫政策予以反思,呼吁在提供物质帮助的同时,更应注重精神扶贫,激发贫困人群的自主脱贫意识与奋斗精神。我们从中看到扶贫工作的困难与挑战,也思考如何完善扶贫政策,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扶贫之路更稳健、长远,使他们从“躺着等扶”变为“站起来跑”,达成可持续脱贫和发展。它为我们展现了扶贫工作的真实画卷,让我们看到农村生活的一面,也让我们意识到解决农村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和观念转变,从而对扶贫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阿华的单曲《觉醒》,致谢!</p><p class="ql-block">图片源于网络,向原摄影师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