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惊艳了你的青春?——“红楼一梦”

<p class="ql-block">  终于看了梦寐以求的《红楼梦》舞剧——“红楼一梦”。至今仍回味无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落笔写一点所观、所思、所感。</p> <p class="ql-block">  暖场,金陵十二钗分别入场,每人手携一只花,插入摆放在舞台一角的花瓶之中。这一暖场让我们通过各自手中之花,来了解“金陵十二钗”,因为不同的花分别代表他们的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命运。那是从书中走出来的十二位姑娘。林黛玉,以轻盈的舞步诠释着她的敏感细腻与无尽哀愁;薛宝钗,步伐优雅,尽显其大家闺秀的端庄大气与沉稳持重;王熙凤,那矫健的身姿和犀利的动作,尤其是凤姐特色的手势动作将她的精明能干与泼辣强势展现得淋漓尽致;史湘云,欢快灵动的跳跃,演绎出她的天真无邪与活泼俏皮;还有贾元春的高贵典雅,贾探春的聪慧果敢,贾迎春的温婉柔顺,贾惜春的清冷孤傲,李纨的端庄娴静,妙玉的高洁出尘,巧姐的质朴纯真。每一位金钗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她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用肢体语言诉说着各自的故事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  全剧共12场。第一幕是入府,即林黛玉进贾府。贾府内的热闹,“三春”及府内众人都为林黛玉的即将到来兴奋地做准备,而黛玉从坐轿中下来时却感到那样的陌生和小心翼翼。这样鲜明的对比是通过屏风隔断形成的,给人巨大的反差感,能更好地体会出黛玉进贾府时“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心理。王熙凤的出场,众多下人拥她入场,确实符合原著众星捧月的效果。最喜欢的是宝黛相遇,贾府众人在见到黛玉的悲喜交加之后,画面突然静止,音乐骤停,灯光聚焦在宝黛身上。当音乐再次响起时,宝黛早已双双起舞,举手投足之间都是“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正像书中宝玉失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当日灌溉之情,甘露之恩,从此时起,将用一生的眼泪还之。</p> <p class="ql-block">  第二幕是幻境,即贾宝玉神游太虚境。宝玉卧躺于白帐之下,秦可卿掩映于白帐之上,徐徐引宝玉入幻境之中。金陵十二钗各自起舞,分三组出场,每组出场的女子,其上方都会悬挂各自的判词。最后是钗黛携手出场,她两的判词本来就融为一体,“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云雾缭绕之中,宝玉似乎想抓住梦境中的女子,但终究扑了个空。舞台中央赫然立着秦可卿的判词:“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p> <p class="ql-block">  第三幕是含酸,即探宝钗黛玉半含酸。这一场主要就是宝黛钗三人与桌前推杯换盏,但是座位却在觥筹交错间,换来换去,当然少不了黛玉醋意渐起时,转头似乎要愤然离去,宝玉随后跟去哄其开心。不得不说这一章书中写黛玉半含酸极其含蓄,“哎呦,我来得不巧了”,“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对雪雁说:“我平时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呢!”实则暗讽宝玉只听宝钗劝说,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这些含蓄的醋意能通过舞蹈外显出来,已属不易。只是少了黛玉给宝玉带大红星毡笠的戏,就少了宝黛之间的情投意合。</p> <p class="ql-block">  第四幕是省亲,即皇恩重元妃省父母。道具设置很是别致,这道具其实是所有宫内之人的衣服。仿佛一个套子,装在里面的人,只能守这套子的规矩。舞蹈动作中,似乎给人一种感觉——这脑袋是随时要搬家的,这种设计也是极符合他们的处境。后来元妃脱去这套子,才显出真性情来,于各兄弟姐妹交谈,于贾母膝下落泪,哭诉将自己送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地方。只是元妃和宝钗共舞,于黛玉只是匆匆一瞥我是有些不解的,因为在这一回里出尽风头的是林黛玉,这“咏絮才”不仅自己早已得了好诗句,还帮宝玉,结果宝玉被元妃赞赏之诗也是黛玉所做。大约是为了情节的合理,才把后来元妃暗订宝钗之意,加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第五幕是游园,即刘姥姥进大观园。刘姥姥借用了戏剧中丑角的演绎,将两次进大观园融在一起。分别利用屏风的变动和贯穿舞台左右的长桌子来表现刘姥姥一进大观园的不易和二进大观园鸳鸯三宣牙牌令唬得刘姥姥吃醉了酒的滑稽,整场剧在欢快的音乐中完成,还有刘姥姥夸张的表演给这场悲剧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使其有了节奏的变化。最后还不忘刘姥姥给巧姐取名的细节,不得不说导演的设计还是别具匠心的。</p> <p class="ql-block">  第六幕是葬花,即黛玉葬花。此情节和“共读西厢”是放在一起的。虽“葬花”和“共读”情节调换了一下,后又融合在一起,但这两个经典情节本就出自同一回目——《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也就无伤大雅。更何况这一回“葬花”本就是虚笔,虽然也在表现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但更是为了引出借书传情,宝玉也借机微妙地试探了一下黛玉之意。黛玉看似在为此嗔怪宝玉,我想内心大约是高兴的,不然何以也用西厢之句回怼呢?这一回中两人情感的极致拉扯在宝黛二人的共舞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舞台中央随风飘落的桃花,再加上灯光的加持,这美轮美奂不是用语言可以说尽的。</p><p class="ql-block"> 至此上半场结束。</p> <p class="ql-block">  下半场分别是是元宵、丢玉、冲喜、花葬、团圆、归入大荒。印象深刻的是冲喜和花葬,这两个也是整部舞剧的高潮。丢玉后的宝玉变得痴痴傻傻,贾母决定给他办婚宴冲喜,宝钗自然是宝二奶奶的不二人选。然而宝黛二人情投意合早已成了贾府公开的秘密。偷梁换柱的掉包计是王熙凤的计策。舞剧是通过一顶轿子来完成这其中的纠葛。入轿之人分明是黛玉,然顶着红盖头出来的却成了宝钗,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个黛玉是神志不清宝玉的美好想象。红轿子不停旋转,贾宝玉、林黛玉却始终在同侧,这大概是说宝玉心心念念的只有黛玉一人,以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就是自己的林妹妹。但操纵轿子的王熙凤还是最终让宝钗当上了宝二奶奶。这一幕身着白色服饰的黛玉在一片绯红中,显得尤为突出。然而,编剧并没有将悲喜、红白割裂开,而是让焚试稿的黛玉至于舞台正中。其他舞者身着红色舞衣,但是每个人的水袖末端却是白色。他们挥舞着的水袖很好的渲染着黛玉焚稿时悲痛欲绝的心情,将全剧推向了第一个高潮。乍一看,似乎红色占据着主场,似乎宝玉结婚是主要情节,而且宝玉根本看不到眼前的黛玉,这大概在表现宝玉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此时的黛玉正在生死的边缘。而其实“万红丛中的一点白”才是中心,才是主题,黛玉焚试稿才是核心,这所有的红色只是为了衬托那一点白,让那一点白更加鲜明,很好地凸显了悲剧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  “花葬”应该是编剧独特的设计,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悲剧命运和黛玉的“葬花”结合在一起。她们置身于白色的花海之中,又在各自的命格里无法超脱,即便是出家后的妙玉也逃离不了。她们的舞姿似乎在诠释她们无时无刻不在与自己的命运抗争。只是每个人都只能在时代的洪流中起起伏伏,最终香消玉殒,归入大荒。</p> <p class="ql-block">  舞剧在演员一次又一次的谢幕和全场一次又一次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特别庆幸的是全场几乎都是青年人。现在的青年人,太多人追星,为了一场演唱会不远万里,花“巨资”,只为远远的看一眼心中偶像。而红楼梦舞剧的爆火,让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走进《红楼梦》,了解《红楼梦》,爱上《红楼梦》。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青春之书。”能在最美的年华赏最美的《红楼梦》,青春就成为打开而合不上的书,韵味悠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