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苏东坡

东方日出

<p class="ql-block">最近跟随点灯伴读营阅读《苏东坡传》,开始还有些不习惯,但十几天坚持下来,觉得收获颇丰。</p> 效果:提升阅读力 <p class="ql-block"><b>跟读、陪读、解读,改掉拖延症。</b>每天早上六到七点钟是伴读营阅读交流的时间,书友们在老师、组长的带领下,或由老师引领讲解、或挑选章节共同朗诵阅读、或交流阅读体会,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共同阅读既是一种陪伴,又是一种督促,虽然对我来说阅读时间过早,经常扰了我的清梦,但确实不失为一种鞭策。</p><p class="ql-block"><b>带着问题读,提高针对性。</b>伴读营每天会提前布置要阅读的章节,并列出一些问题,供书友们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组合起来,就仿佛串起珍珠的那根链条,最终把全书各章节完美地串联起来,比漫无目的地阅读更有针对性,更有记忆点。</p> 思考:苏东坡为什么是网红 <p class="ql-block">读了《苏东坡传》,不少人不由得会发问,历经九百余年,苏东坡至今仍然是网红,他的魅力何在?</p><p class="ql-block"><b>低谷中的修行者</b></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大半生颠沛流离,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路上。就像他自己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的那样: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于低谷中修行,他的心路历程从被贬黄州之后的三首词中得以体现。</p> <p class="ql-block"><b>《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b>是苏东坡初贬黄州时所作。当时,他因 “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以象征手法,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初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p> <p class="ql-block"><b>《念奴娇 赤壁怀古》</b>,这首千古绝唱是苏东坡谪居黄州两年多时所写。贬谪时的苏东坡,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并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表达了自己失落和悲愤的心情,同时展现了旷达和淡远的襟怀。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经历朝堂新旧党争及人生种种坎坷的磨砺,苏东坡的词作此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b>《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b>,这首记事抒怀词是苏东坡被贬到黄州第三年所作。当时,苏东坡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语言诙谐。</p><p class="ql-block">至此,苏东坡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完全突破了自我,展现出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乐观性格和旷达胸怀。他难而不怨,苦中作乐,心平气和,宠辱不惊,像一颗蒲公英,被风吹到哪里,就在哪里落地生根。最终"吾心安处,便是吾乡"。</p> <p class="ql-block"><b>无可救药的乐天派</b></p><p class="ql-block">就像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说的那样: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这种混合等于耶稣所谓蛇的智慧加上鸽子的温文。</p><p class="ql-block">正因为苏东坡这种人格的多面性,使他在生活困顿之时,能炮制出流传后世的东坡肉,能自己酿桂酒喝,如此等等,随遇而安,时刻保持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虽低到尘埃,却能在尘埃中开花,在岁月中洒脱。</p> <p class="ql-block"><b>心灵的喜悦与思想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苏东坡为什么至今仍然是网红?大概林语堂的解读能够说明一二:</p><p class="ql-block">知道一个人或不知道一个人,与他是否为同代人没有关系。主要的倒是对他是否有同情的了解。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欢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p><p class="ql-block">亘古至今,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人生和人性。“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苏东坡一生的经历、苏东坡的文学作品,给予后世之人,甚至是当代的我们,仍有莫大的启迪:面对那八、九之不如意事,苦闷、彷徨,自艾自怨自怜,都改变不了现实,不如像苏东坡一般,与现实和解,发掘那一、二分之如意,自己为自己创造快乐。</p><p class="ql-block">林语堂先生说:“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