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蘑菇云”

Avier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核讹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自行研制核武器的重大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西部荒漠上空强光闪亮、天地轰鸣,“蘑菇云”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国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挺直的脊背、大国崛起的身影,再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向前发展的步伐!</p> <p class="ql-block">  今年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在这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我不禁想起我的父亲孟昭瑞60年前(时任《解放军画报》社记者)被上级委以重任,秘密飞往新疆罗布泊,开启了长达10年之久的核试验拍摄之旅,从此他与中国“蘑菇云”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中国“蘑菇云”不仅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爆炸时生成的蘑菇状烟云,它还是代表中国研制“两弹一星”、发展尖端科技、中华民族崛起的标志性符号;是一面壮我国威、扬我军威的“核盾牌”!</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跟随父亲的镜头,了解一下中国“蘑菇云”是如何升起的……</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执行国家重大任务,历史最终筛选了我父亲。</b></p> <p class="ql-block">  1964年9月的一天,父亲正在外地采访,突然被解放军画报社的一个电话紧急召回。领导跟他说,有个紧急任务,你明天直接去机场与张爱萍副总参谋长联系。至于什么任务,领导没说,父亲也不会去问,因为接到类似的紧急通知,已不是第一次,无非是涉及机密不能说。事后才知道,这次任务重大、高度机密,解放军画报社这个层级并不知情,而是上级部门经过严格审查、层层筛选,最后通知单位,直接要人。</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父亲带着全套摄影设备到达机场,在专机上,父亲见到了张爱萍副总长,这也是两人10年之后再次相逢,并同机秘密飞往新疆罗布泊。</p><p class="ql-block"> 这时,父亲才知道这次是去西北拍摄第一次核试验。之前,八一厂的同志已赴前方准备拍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 当时,以美国为首的核大国极力破坏我国核武器的研制,他们想方设法寻找机会,想轰炸我们的核设施、核基地,在这种背景下,“保密”就成了重中之重。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周总理发出了不许任何媒体拍摄报道的密令。但又考虑到除了拍纪录片之外,还需要拍摄核爆炸时的照片留作历史的见证,也要为党和国家保留下有关国防科技事业的重要图片资料,于是中央最后决定只由军方派一名摄影记者。</p><p class="ql-block"> 在专机上,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向我父亲交代:“我们自己制造的首颗原子弹很快就要试验了,因任务特殊,摄影只批准你一人参加,一定要照好啊,试验成功后马上要向国内外发稿,千万要照好啊!”听到这里,我父亲感到能够亲眼见证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亲手记录承载中华民族的高光时刻,兴奋、激动、自豪、骄傲的心情交织在了一起……</p><p class="ql-block"> 但冷静下来,又感到沉重的压力。 因为原子弹是个什么样子,谁也没见过,只听说爆炸后会出现“蘑菇云”,但我国第一次核试验会发生什么情况,蘑菇云会有怎样的变化,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数,犹如抓拍一场风暴,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况且还是“孤军作战”,拍摄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真可谓:震惊世界的核试验,一个人的摄影担当!</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艰苦的岁月</b></p><p class="ql-block"> 简陋的帐篷、昏暗的光线、低矮的土炕、破旧的被褥,影射出父亲在试验场区艰苦的生活条件;黢黑的双手、油污的军装,揭示了生活用水的极度稀缺;黝黑粗糙的皮肤是因为长时间经受着烈日和风沙的“洗礼”。</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不惧艰辛、苦中作乐。</i></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到达核试验基地后,才感受到那里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是何等的艰苦。罗布泊世人称之为“死亡之海”,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戈壁沙漠气候异常干燥,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经常突发大风,刮起黄沙漫天;夏季酷暑高温可达70多度,冬季夜晚寒冷刺骨气温可降到-30多度。</p><p class="ql-block"> 胶质的防毒面具密不透风,对一般人来说,穿戴防护服半小时就会面临晕倒的危险。父亲穿上厚重的防护服每天在40多度的高温下进行适应性训练:行走、蹲、坐、抓取、移动及放下物体,汗水积在靴子里足有3、4斤重,这只是最基本的动作,加强训练更是艰难。对于一个从大城市来的摄影记者,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磨炼。</p><p class="ql-block"> 生活上更是处处艰辛:孔雀河的水濒临枯涸,生活用水极为稀缺。一盆水洗完脸还要留着下班后洗手,晚上洗脚,澄清后再用来洗衣服;而且水里面的镁元素含量很高,大多数人喝了都会泻肚,就是这样的水还不够喝;粮食不够吃,就掺和着野菜榆树叶充饥;住的帐篷,白天太阳一晒,热的像蒸笼,晚上气温骤降,冷的像冰窖;干燥的气候,经常会让人流鼻血……在这样的条件下,父亲一住就是一两个月。</p><p class="ql-block"> 张爱萍将军在其《著名军事摄影家孟昭瑞印象记》中写到:“孟昭瑞一直担负着国防尖端武器的采访拍摄任务。他先后去大西北数十次,历尽艰难,拍摄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等数十次尖端武器试验的照片……他是受着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的驱使。正是这种驱使的动力,使他置艰苦和危险与脑后,上战场,走边防,钻深山,穿荒漠,在第一线拍摄了无数极具真情实感的生活照片。特别是对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采访拍摄,孟昭瑞吃了多少苦我是知道的。因之他所积累的国防科技图片资料,就其珍贵价值而言,几乎无人可比。”</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父亲长期生活、工作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之中。是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驱使,是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使他不惧艰辛、无所畏惧,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艰巨任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中国人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把“两弹一星”搞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天寒地冻、凿冰取水。</p> <p class="ql-block">    狂风大作、加固帐篷。</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拍摄中国“蘑菇云”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预定爆炸的日子,为了拍到满意的照片,父亲早早来到核试验场区。</p><p class="ql-block"> 根据掌握的情况和当天太阳光的照射角度,父亲把拍摄地点选在距爆心西北偏北约数十公里,专门为测试人员搭建的半地下工号里。父亲全身穿着防护服,戴着5万倍阻光率的防护镜,用三脚架支起进口的林哈夫相机,手里端着莱卡相机,两部相机上都装好长焦镜头, 林哈夫的镜头对准爆心方向,生怕出一点纰漏。父亲将光圈、速度反复检查并确认无误之后,像等待猎物出现的猎人,蹲守在工号里耐心等候。</p><p class="ql-block"> 15时整,先是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然后看见一个巨大的火球从地面升腾而起,火球翻滚上升,迸发出缤纷光彩,耀眼夺目,瑰丽壮观!父亲端着装有彩色胶卷的莱卡相机不停拍摄,冀望着能更全面地反映出它那瞬息万变的姿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原子弹火球之一。</p> <p class="ql-block">  原子弹火球之二。</p> <p class="ql-block">  转瞬之间,在翻腾的火球变暗的同时,生长出数千米高的烟柱,烟柱烘托着火球形成一个中间空洞,将四周的烟云吸进去,蘑菇云迅即出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此刻,蘑菇云翻转膨胀,父亲即刻换上装有6*9厘米的黑白大底片的林哈夫相机不停的拍摄(莱卡的彩色底片已不足以容纳不断变化姿态的蘑菇云),将蘑菇云变化的各种景象尽收镜头,并抓取了蘑菇云最壮观震撼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i><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一颗原子</span><b style="font-size:18px;">弹</b><span style="font-size:18px;">爆炸成功时,张爱萍手拿话筒,兴奋地向北京的周恩来总理报告这一特大喜讯。我父亲在现场捕捉到了这一亮点,随即按下了快门。</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这张照片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张爱萍指挥第一次核试验的永久见证,也是张爱萍将军生前最珍惜的一张照片。</i></p> <p class="ql-block">  望着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现场参试人员激动的欢呼雀跃!</p> <p class="ql-block">  试验完毕,父亲立刻乘飞机赶回北京洗印制作照片。并从彩色片中挑选了两张最壮观的火球照片,又从黑白片中挑选了一张最震撼的蘑菇云照片。蘑菇云照片经上级批准,由美术老技工完成着色后,我父亲转交给张爱萍副总长等待中央审批。</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严格审查,十几天后,1964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了父亲拍摄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火球和蘑菇云照片各一张(因拍摄者严格保密不得署名,均标注为新华社编),引起国内外高度关注,升腾的蘑菇云振奋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蘑菇云照片一经发表即成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人民扬眉吐气。周恩来总理欲与友好国家分享这份成功的喜悦,把“蘑菇云”照片(一套六张)当作珍贵的外交礼物,分别曾送给印度尼西亚、马里、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罗马尼亚等友邦六国国家元首。这可谓:礼轻情意重、礼轻意义深,堪称世界上令人震撼的国礼了。</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四、第二、第三次核试验</b></p><p class="ql-block">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采用的是“塔爆”,就是将原子弹安装在一个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定点爆炸。因为第一次核试验,第一位的是“保响”,也就是要确保是核爆炸;此外,还要测量各种参数,检验设计的合理性等等。所以,采用“塔爆”方式,是明智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但“塔爆”只是一个核爆炸装置,无法做到远程投掷,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核威慑、核反击能力。</p><p class="ql-block"> 因此,下一步使用飞机投掷原子弹,实现“空爆”,被提上议事日程。</p><p class="ql-block"> 经中央和空军党委批准,航空兵某部抽出精兵,组成了第一飞行员李源一、第一领航员于福海等6人的机组。</p><p class="ql-block"> 1965年2月18日,机组人员进入我国西北某机场开始进行空投训练。两个多月的时间,他们熟练精准地掌握了原子弹的投掷、瞄准技术。</p><p class="ql-block"> 一切准备就绪,核试验指挥部报请中央批准后,确定1965年5月14日进行“空爆”试验,即第二次核试验。</p> <p class="ql-block">  5月14日清晨7时54分,张爱萍下达了起飞命令。</p><p class="ql-block"> 8时13分30秒,机组人员驾驶着这驾当时我国最先进的战略轰炸机——“图-16”冲入云霄…… </p> <p class="ql-block">  按照预定程序,飞机三次进入靶标区,分别施行概略瞄准、精确瞄准、准确空投。</p><p class="ql-block"> 最后,通讯员孙福兴发出投弹请示,得到批准。</p><p class="ql-block"> “零时”越来越近,第一领航员于福海将瞄准镜中的十字标线稳稳地压在靶标中心,9时59分10秒,于福海按下了投弹按钮……</p><p class="ql-block"> 据雷达测定,原子弹爆炸在靶心40米处,按照100米的优秀标准,这是一次非常准确、非常成功的空投试验。</p><p class="ql-block"> 原子弹空投成功,标志着中国打破了西方大国的核垄断,具备了核打击能力。</p> <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24日,我父亲和飞行员李源一都收到了周总理具名的请帖——</p><p class="ql-block"> 定于1965年5月30日中午十二时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便宴。</p><p class="ql-block">敬请</p><p class="ql-block"> 光临</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p> <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底,周恩来总理和其他党政军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参试第一、第二次核试验的有功人员。</p> <p class="ql-block">  庆功宴上,张爱萍将军和我父亲感慨万千,举杯共饮。</p> <p class="ql-block">  1966年5月9日,我国又成功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也是为氢弹爆炸所做准备的试验,即第三次核试验。</p><p class="ql-block"> 第二、第三次核试验,均由张爱萍主持指挥,我父亲一人全程参与拍摄,但由于保密的限制,照片未能公开发表。</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上将慰问戈壁滩上小战士。</p> <p class="ql-block">  张爱萍身穿防护服(中)亲自在第一线指挥作业。</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i>1966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第一、二、三次核试验的照片</i></b></p><p class="ql-block"> 196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了记录我国前三次核试验成功的彩色纪录片《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经过部队领导和周总理审看之后,决定作为国庆献礼片,于10月1日在全国各地陆续上映。</p><p class="ql-block"> 为此,新华社摄影部提议,在该纪录片上映之际,由《人民日报》配发三次核试验的照片,以期取得巨大的宣传效果。</p><p class="ql-block"> 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于9月30日专门召开会议进行讨论,会上,唯一全程参与前三次核试验拍摄的我父亲,带去了三次核试验的照片,详细汇报了当时的拍摄情况,最后会议选出了可供发表的四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  会议结束当日下午5时,罗舜初给周总理写了一个请示,内容为:</p><p class="ql-block"> 总理:新华社提出,为配合公开放映我国一二三次核试验的影片,他们要求发表有关核试验的新闻图片。现选了四张图片,经研究不存在什么机密问题。现将准备公开发表的四张图片呈上,是否须要发表请审定。</p><p class="ql-block"> 此致</p><p class="ql-block"> 敬礼!</p><p class="ql-block"> 周总理用毛笔在请示上批示:“同意发表。周恩来,九、卅。”</p><p class="ql-block"> 晚上7时,总理军事秘书周家鼎通知我父亲,立即到中南海西门领取总理“同意发表”的批件(这份批示原件,父亲一直珍藏)。</p><p class="ql-block"> 晚些时候,新华社摄影部的发稿编辑从我父亲手中借走了四幅照片的底片。</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10月1日,这四幅照片就醒目地出现在《人民日报》上。四幅照片分别为第一次(左上)、第二次(右上)、第三次(左下)核试验生成的蘑菇云,第四幅照片(右下)为指战员们学习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根据周总理指示,1966年5月9日第三次核试验的蘑菇云图(左下)只保留了上部的一个蘑菇头,下面烟柱的大部分以及地面部分都被截去。因为内行人完全可以根据蘑菇云的升空高度判断出核爆的当量等绝密信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不久,张爱萍副总长受到围攻,聂荣臻副总理亲赴核弹、导弹试验第一线主持指挥,每次都是我父亲跟随去拍摄。</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1966年, 聂帅坐镇核基地,与负责人交谈。</i></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五、第四次核试验——“两弹结合”试验</b></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时西方就有评论嘲笑中国“有弹无枪”。意思是说,中国只有原子弹,没有发射工具,形同虚设。</p><p class="ql-block"> 殊不知,1964年6月29日,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还有3个半月,我国“东风二号”中程地地导弹就已发射成功。因此,我们已经先有了“枪”,只是外界不知道罢了。</p><p class="ql-block">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快了“两弹结合”(原子弹和导弹对接发射)的研制进程。特别是原子弹要加速小型化,核弹头必须装在导弹上打出去,才能实现核威慑能力。</p><p class="ql-block"> 按照两年计划,1966年10月“两弹结合”研制如期完成,核导弹发射在即。</p><p class="ql-block"> 聂荣臻前往东风基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持发射。</p><p class="ql-block"> 1966年10月27日9时10秒,中国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东风二号甲导弹从东风基地发射升空,在飞行了9分14秒后,核弹头在距发射场894公里以外的新疆罗布泊上空靶心命中目标,实现核爆炸。</p><p class="ql-block"> 从此中国拥有了能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彻底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核讹诈及核威胁。</p> <p class="ql-block">  核导弹发射升空,飞向目标区。</p> <p class="ql-block">  指挥现场,望着核导弹成功发射,聂荣臻(右二)、钱学森(右一)、李福泽(基地司令员,右三)等欢欣鼓舞、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  核导弹在罗布泊上空靶心命中目标。</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66年10月底,聂荣臻在马兰基地(罗布泊)接见参试人员,与同志们分享“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喜悦。</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六、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b></p><p class="ql-block"> 氢弹亦称“热核武器”,它由原子弹发展而来,它利用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其威力远远超过原子弹(核裂变),并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所以,世界上几个核大国,核武库里主要是氢弹。</p><p class="ql-block"> 1961年,我国就开始了氢弹的理论探索,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于敏带领的科研团队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氢弹的技术路径,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1966年12月28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5月,我国第一颗氢弹的加工装配及试验准备全部完成。</p>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再次前往新疆罗布泊执行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的拍摄任务,这也是我国进行的第六次核试验。</p><p class="ql-block"> 这次氢弹爆炸的“零时”预定在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如果在指定地点拍摄,这时的爆炸烟云正好是逆光,拍出来的图像只能是黑糊糊的剪影,更不可能拍出蘑菇云的层次感,这样的结果是父亲无法接受的,拍不出满意的照片,怎样向党和人民交待?!</p><p class="ql-block"> 父亲想到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改变拍摄地点,这就意味着要到下风向的某个地方去。于是他向核试验指挥部申请,负责人不由分说地拒绝了。因为下风向太危险,谁也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一旦失控,轻则受到核辐射污染,重则造成人员伤亡。父亲不肯放弃,他与八一厂的同志再次申请说:我们可以配备一个无线报话机,随时和指挥部联系,一旦出现险情就迅速撤离。最终,这个要求被勉强同意。</p><p class="ql-block"> 6月16日下午,父亲与八一厂的同志乘车绕行到了拍摄地点。当晚,戈壁滩气温骤降,我父亲“天当房”、“地当床”,仅盖了一件皮大衣,在戈壁滩上度过了一个寒冷的夜晚。</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太阳刚刚冒出地平线,父亲就完成了必要的拍摄准备。他将一台哈苏相机、一台徕卡135相机和一台禄莱120相机全部调试完毕。</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专家们反复论证,这次氢弹试验采用“机、伞、弹”结合的空爆方式。</p><p class="ql-block"> 上午七时40分,由徐克江机组驾驶着轰六甲型战斗机向着投掷地点靶区飞去,围绕靶区飞行了3圈后,飞行员按下投弹按钮。氢弹出仓开伞,降落伞按照预定弹道缓慢下降,以给飞机留出“逃离”时间。</p> <p class="ql-block">  8点20分,氢弹降到罗布泊上空距地面2960米的高空,随着引导员倒计时的一声“起爆”,一道强光闪过,紧接着是惊天动地的巨响,天空中涌现出一个大火球,短时间内,它的强光使大自然的那颗太阳黯然失色。随着火球的消失,蘑菇云蒸腾而出,中国第一颗330万当量的氢弹爆炸成功! </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 蒸腾的蘑菇云</i></p> <p class="ql-block">  蘑菇云在空中蹿升,快速变换着“身姿”,父亲不停地按动快门,追逐着蘑菇云的变化,交换着不同的相机,终于拍出了蓝天下白粉交融、缤纷靓丽、层次分明的硕大蘑菇云。</p><p class="ql-block"> 此照片一经发表,成为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又一经典之作,也是父亲舍生忘死拍下的完美之作。</p> <p class="ql-block">  在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指挥现场,聂荣臻望着天空中那朵壮观靓丽的蘑菇云,难掩激动之情。</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显著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战略威慑能力,使我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七、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p><p class="ql-block">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激发了毛泽东要搞卫星的动议。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p><p class="ql-block"> 为此,中国科学院将研制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的首要任务,被称为“581工程”。但由于国力过于薄弱,1959年初,国家暂缓了卫星计划。</p><p class="ql-block"> 1964年6、7月间,我国“东风二号”中程导弹3次发射均获得成功。钱学森意识到,现有型号的导弹进一步发展,即能发射100公斤左右的仪器卫星,而前期卫星的预研也有一定基础,关键是要尽快国家立项。</p><p class="ql-block"> 1965年1月8日,钱学森正式向国家提出报告,建议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应重新上马并列入国家任务。</p><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 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规划方案,卫星的研制正式启动,代号为“651工程”。</p><p class="ql-block"> 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预计1970年或1971年进行发射。</p><p class="ql-block"> 经过成千上万名科技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建设大军夜以继日的不懈努力,用智慧和毅力攻克了一道道难关,最终使卫星本体、运载火箭、地面观测跟踪、遥测系统及发射场建设等各项任务按计划如期完成。</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0年,父亲前往东风基地执行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拍摄任务。</p><p class="ql-block"> 4月1日,两颗“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乘专列秘密抵达酒泉卫星发射场,后续准备工作逐一就绪。</p><p class="ql-block"> 4月24日凌晨,毛泽东主席批准实施发射。</p><p class="ql-block"> 1970年4月24日21点35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从酒泉卫星发射场点火升空,21时48分,火箭成功将重达173公斤的“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东方红”乐曲通过无线电波在太空回响,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也成为那一代人永不磨灭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开启了中国探索宇宙奥秘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  导弹运往塔架</p> <p class="ql-block">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神箭”显得格外壮观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  刺破青天锷未残——“神箭”待飞。</p> <p class="ql-block">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p> <p class="ql-block">  火箭点火</p> <p class="ql-block">  火箭带着卫星发出海啸般的吼声,飞向太空。</p> <p class="ql-block">  1978年3月27日,《解放军报》以“向国防现代化进军”为题,第一次发表了这张火箭上天的照片,并第一次标出摄影者的名字。从此,“两弹一星”的照片解密了。</p> <p class="ql-block">  1999年7月4日,《解放军报》又“署名”刊登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蘑菇云”的照片。父亲深感欣慰——这是对那些盗版者、剽窃者的有力回击。</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八、珍贵的“和平鸽”</b></p><p class="ql-block"> 1965年5月14日10时,我国在西部进行了一次原子弹空爆试验,爆炸后烟云扩散,正好呈现出“和平鸽”的图形,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父亲毫不犹豫,抢拍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它正是反映我国进行核试验的一贯立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核武器,保卫世界和平。</p> <p class="ql-block">  有人说,能拍到这样的画面不过是偶然的机遇。但在我父亲来说,它绝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信念,追求和平的信念必然会感动上苍,从而幻化出那么可遇不可求的美丽云霓。</p> <p class="ql-block">  今年,既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也是父亲离开我们10周年。这篇文章既是向伟大的“两弹一星”工程致敬,也是对我父亲的深切缅怀……</p><p class="ql-block"> 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奔赴戈壁、投身国防,将青春年华献给“两弹一星”事业,把热血汗水洒在核试验场;做隐姓埋名的人、干惊天动地的事,用镜头铸就“核盾牌”,为中华崛起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 我心中的丰碑,向老爸致敬!</p> <p class="ql-block">  60年过去了,昔日戈壁滩上的欢呼声已随风而逝,1964年10月16日这个沁透着先辈们智慧和血汗的日子,留下的是一座无言的丰碑——罗布泊深处,那朵冲天而起、永不消散的中国“蘑菇云”……</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