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8月11日,长治徒步协会推出经典线路回顾之陵川东双脑·黑风洞·莲花村·隋唐古道·红脑上环线。难度二星+,强度二星+,风景四星+。 </p><p class="ql-block">车到东双脑的时候已经快十点了,从东双脑到山脚下的村落还有2到3公里的水泥路,由于右拐的山坡坡度有点大,大巴车尝试了两次,前面、后面分别磕碰了一次,无法顺利通行。于是,大家背起背包,拎起登山杖,从东双脑开始徒步。虽然增加了几公里的徒步路程,不过,对于参加周日徒步的驴友们来说,这就是小菜一碟。 </p><p class="ql-block">时间的渡口,夏天走了,秋天又来了。秋天的太阳明显比夏天的烈日温柔了许多,虽然当空高照,却俨然没有炙烤的炎热,山风不时地吹来,带着凉爽的气息。沿着水泥公路行走,大山越来越近,层峦叠翠,奇峰秀岭,或浓、或淡、 或疏、或密,深深浅浅的绿,不经意就闯入了你的眼睛,浸润了你的心田。 </p><p class="ql-block">青山不见我,我自见青山。记得上一次户外徒步是6月30日,不曾想,一晃的功夫,一个多月就过去了,再次见到熟悉的驴友们觉得格外得亲切。老大似乎比之前清瘦了许多,飞鱼、凯胜、宋惠健谈依旧,过去的徒步经历如数家珍,一次次的历险和意外,都成了嘴里的故事;伟,疾病初愈,不顾医生的劝告,依然奔赴喜爱的大山;教授湖叠、静生智、强驴阿原…巾帼不让须眉,徒步的队伍里从来不缺女强驴的身影,这次有木子雨、云裳、注视你、英霞、晨晨、默...一行20多人,夹杂着几个陌生的面孔,竟然还有一个驴友带着孩子出来体验徒步的艰辛,想必是从小培养孩子顽强的意志。 </p><p class="ql-block">一段水泥路,缓缓向上,行约2公里,村口,在一片绿色掩映之下有一幢红墙庙字格外显眼,九莲圣母庙,面南背北,青石台阶,一进院落,山门之后就是主殿,九莲圣母端坐在殿堂。关于九莲圣母的传说,知之甚少,当时竟把九莲圣母与九天圣母混淆在一起,以为是一回事,回来之后,查阅相关资料才发现远不是自以为的那回事,九莲圣母原是观音菩萨的一个化身,而九天圣母则是九天玄鸟,远古神话中的一个女神。 山下有个九莲圣母庙,山上有个九莲圣母洞,亦称黑风洞。传说九莲圣母曾在洞中打坐修炼,洞深莫测。这个黑风洞, 地处九莲山的半山腰,也是我们这次徒步的第一个打卡点。 山脚的村子叫做东沟河,村子的南面有一条通往黑风洞的山路,起初一段还是修砌的台阶,像是打造景区的风格。沿路溪水潺潺,乱石林立,草木葳蕤。拾阶而上, 缓步而行,虽然天气已没有那么燥热,但是走了没多会儿,还是汗水淋漓,顺着脸颊滴落,后背的衣服已然湿透。为了防止户外缺水,这次背包里有2升纯净水,1升热水,还有午餐, 沉甸甸的,有点小重,安全起见,累一点也值得。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驴们一般重装出行的居多, 背包总是鼓鼓囊囊的;新驴们一般轻装出行的居多,背包就背着一壶水和一顿餐,至简出行。或许,只有徒步多了,背包才会越来越重吧。</p><p class="ql-block">黑风洞洞口的台阶处,有几处石头,形态颇像大象,长鼻拱地,绿苔披身,憨态可掬,让人不得不叹服大自然的造化。洞口宽敞,除了供奉圣母的地方,还有宽绰的余地供大家休息。略微落汗之后,大家陆续进洞查看。听说洞很深,到底有多深,没有人知道,反正进洞探险的故事有很多,有人说十天半个月在里面走不完,洞里有洞,还容易迷路。灯光之下,徐徐而行,走了不到十几米,就遇到了水坑,深浅不知,不得不止步,原路返回。洞中架设了电线,还安装了灯, 估计是搞旅游开发,半拉子工程,丢弃不弄了。洞中别有洞天,钟乳石潮湿圆润,形状各异,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觉得像啥就是啥。灯光扫过,发现头顶有一个向上的洞, 螺纹盘旋,高不可测,几只蝙蝠窜来窜去,魅影绰绰,吓人一跳。从黑风洞出来,洞口的空地上原是满满当当的背包, 只剩一个背包和一个凳子上不知谁落下的帽子。 顺手拿起帽子,喊了一声,谁丢了帽子?星空说是他的帽子,就这样阴差阳错,星空戴了一路,到了午餐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错戴了宋惠的帽子,而自己的帽子一直在背包里。 下了黑风洞,队伍消失在了一条幽深且狭长的山谷中, 踏着深谷的乱石,深深浅浅,颠簸而行,山风阵阵,吹来凉爽而惬意的风,带走身体的疲惫,让整个身心雀跃,内酚酞与多巴胺带来的快乐无与畅快,也许这就是徒步爬山独有的感觉,在释放痛苦的时候获得快乐,在跋涉中得到欣喜。</p><p class="ql-block">峡谷的尽头,赶上了先头部队,一路是伟、飞鱼在右侧的山腰,一路是凯胜、阿原在左侧的山腰,若不是在岔路口出现了分歧,我想是追不上他们的,一个比一个能跑, 一起出发走,或许还能跟得上,若差了一截距离,要追上是不可能的。两侧都有路可走,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略作休整,等老大来决断。山里的路,有时候会殊途同归,有时候也会南辕北辙,对与错,真的很难说。</p><p class="ql-block">等老大跟大部队上来之后,决定选择向左走,继续在峡谷中穿行。由于一路向上攀升,很耗费体力,渐渐有的驴友开始体力不支,有的席地而坐,补充水分;有的倚着树枝, 略作休息。从右侧折回来的飞鱼、伟也从领头变成了收尾, 两个热心的强驴放慢脚步,在后面照顾同行的驴友。 绿荫之下,枝蔓缠绕,钻来钻去,根本无暇顾及观看远山的风景,山路崎岖,也不敢分神,千小心万小心,还会有滑到或者来个趔趄的风险。紧盯脚下的路,按着自己的节奏往上慢慢攀爬。终于在快1点的时候,走出了峡谷,登上了山顶,同时也撵上了第一梯队,老大和几个强驴。</p><p class="ql-block">关于莲花山的名字由来,众说纷纭。有人说山形宛若莲花,故此得名;也有人说观音菩萨曾身坐莲花在此山作法,便叫了莲花山。不管何由,总之,莲花这名字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温婉。站在莲花山顶,环顾四周,但见山峦起伏, 连绵不绝,湛蓝的天空深邃而澄澈;几片白云在风中漫步,悠闲而飘逸;翠绿的山林一片接着一片,郁郁葱葱; 绿色掩映之下,几个房屋隐藏在山腰,高低错落,原来这个村庄便是莲花村。村庄四面环山,镶嵌在山腰,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与世隔绝。</p><p class="ql-block">沿着山脊往东行走,山脊上有一条古道,巨石铺就,有人说这便是隋唐古道,那巨大的石头一块一块地夯实在山脊上,歪歪扭扭,虽不平整但也成了行,古道不长,也就20 来米,不必考究是否是修于隋唐,你觉得是便是了。古道, 一米多宽,两侧植被较少,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点发热,没有多看几眼,匆匆而过,主要时间已经不早了,肚子饿得咕咕叫。过了古道,有一处茂密的山林,大伙儿停下来,开始吃自带的午餐。</p><p class="ql-block">午餐之后,寻一处僻静处,顺便打个盹儿。约莫一刻钟的功夫,后面的驴友陆陆续续赶到,有人提议集体照个相纪念一下,就在我起来整理背包准备去照相的时候,驴友凯胜、 伟、阿原却从我的上面一条不像山路的山路出发了,我便没多想从下面的山路追了出去,以为上下两条路会在不远处汇合在一起,结果走了一百多米,发现听不到他们说话的声音, 喊了几声无人应答,后面也不见来人,心想不好,肯定汇合不了,于是赶紧原路返回,到了午休的地方,看见大部队正在忙乎着拍照,还没出发呢。 蓝天、白云、青山、岩石、可爱的徒步人洋溢着一张张微笑的脸庞,构成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画卷,精彩瞬间一帧又一帧地定格,多年以后这一切都会变成隽永的回忆。那一刻,曾经有你,曾经也有我,原来我们曾经一起携手走过那山那岭。</p><p class="ql-block">大家快乐地结束了照相,开始沿着山路下行,老大通过对讲机,告诉走错路的三个强驴赶紧斜插下来。沿着山腰横切,寻找一条向下的山路。户外徒步,判断行走的路是否正确,一般注意几个明显的标志。一是路上是否有驴标。一般驴标出现在岔路口,指示路的方向,看到了驴标,就说明附近有路可走。二是路上是否有饮料瓶。路上有丢弃的饮料瓶,说明当前的路有人走过,还可以根据饮料瓶的新旧程度以及数量多少做出一些判断。三是路上是否有折断的树枝, 根据树枝折断的痕迹进行判断。四是根据山路的路面进行判断,是否有明显的凹陷痕迹,是否有延续性。当路面被杂草或乱石覆盖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四周,仔细寻觅后面衔接的路口。 几经寻觅,在横切的路上终于发现一个褪色的路标,指明了下行的山路,于是,队伍开始向下行走。徒步的过程中, 一般往下的山路最不好找,常年的雨水冲刷,加上落叶覆盖, 杂草丛生,山路很容易被冲毁或隐藏,而下行的山路往往风险也大,容易滑到或摔跤。</p><p class="ql-block">徒步的乐趣有很多,而探路就是乐趣之一。下行没多久,山路就没了踪迹,想必是今天的徒步路线人迹罕至,早已荒废,一路总是在探路的路上,一会儿找见了一会儿又丢了, 接着找接着丢,不厌其烦。这一次,当老大在山腰休息的时候,飞鱼和伟一不小心就把大伙儿带到了悬崖边儿,不能走了,也不想原路返回,原地等待老大的消息。凯胜倔犟地看着轨迹图,没有跟下来,而是跟着老大在山腰横切开始重新找路。我呢,不想原路返回,也不想原地等待,沿着岩壁的左侧, 向上慢慢向老大和凯胜的方向靠拢,向上攀爬了几十米,然后横切到一个垭口,跟凯胜汇合了,左右探寻,终于找到了下行的山路。强驴多了就是好,出现迷路的时候,大家可以分头不断试错,直到找到正确的路线。也许,一次又一次的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也是徒步的乐趣之一,也是徒步的魅力所在。</p><p class="ql-block">一条路,若没有探寻的过程,或许会索然无味,也是因为未知,才有了更多的乐趣。下行的路虽不好走,但已没有太多的偏差,即便走歪了,走一会儿,也会走到正确的山路来。</p><p class="ql-block">山脚下的村庄叫做红岭上,村子的人不少,有老有少,还有不少开车来避暑的游人。 村中,驴友张永平和宋惠匆匆忙忙折返,还以为他俩又丢了啥,谁知道是惦记一户农家梨树上的梨,去讨了俩个来解渴。</p><p class="ql-block"> 6点45分,全员集合完毕,大巴启动,开始返程。一轮红色的太阳,在西山之巅光芒四射,带状的云霞波澜壮阔而又色彩绚烂。夕阳西下,将最后的色彩、最后的一抹温暖给了晚霞,给了西山,给了徒步归来的你,还有我。</p><p class="ql-block">岁月静好,徒步在路上,一直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姐妹</p> <p class="ql-block">父子</p> <p class="ql-block">伉俪</p> <p class="ql-block">通往黑风洞的台阶</p> <p class="ql-block">下山山林中</p> <p class="ql-block">莲花山山顶风景</p> <p class="ql-block">徒步轨迹,少了起步的1公里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