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

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乡愁》是赫尔曼-黑塞的心灵自传,正如这本书的翻译陈晓南在序言里坦言“对本书有着偏爱”,我对黑塞的文字也是充满感情。如果在恰当的时候遇见黑塞的文字,很难不会爱上这位“真正为文学而生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还记得刚开始读到《悉达多》的时候,那种胸中的郁闷与块垒消散的感觉;读过《荒原狼》之后,严苛的自我剖析与深入脏腑的自我面对常常让自己不忍直视;读过《在轮下》之后意识到每个人的年少都充满了迷茫彷徨与反复的自我斗争,学习其实也是生活在一个人特殊年龄阶段的一种生存方式而已;《纳尔奇思与歌尔德蒙》就更是两种完全对立的方式,严苛的修行和随心所欲的体验生活,却是殊途同归,只要遵从真实的内心,自我的寻找都会得到圆满的实现。黑塞还写过童话,一篇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同时,关键的是还不会让人反感。黑塞在晚年成名之后还经常以“虚长你们几岁,与你们共同烦恼的兄长”自居,答复一些陌生年轻朋友的来信。我想,他的这种亲切并不是刻意为之可以达到的,因为他真的“一心一意地描写他热切的愿望以及欢乐悲哀和迷茫烦恼,追踪自己心灵的生存路径”。在他85年漫长的一生中,他总是让自己沉湎于青少年的岁月中,所以,他才能够在自己的家中于睡梦中脑溢血逝世,于世人来说,这也是一种圆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说在这本书里,黑塞的烦恼与自省就无处不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我总怀着一种奇异的想法,认为自己是背负着某一悲惨命运的非凡人物,任何人也无由了解我的苦恼……就像海涅笔下那位无聊的阿特拉斯,自以为背负着世上所有的痛苦和谜团,烦人根本无法知悉他的苦恼 也无法插手帮忙。”黑塞好比避讳他的孤僻,相反,他在感觉到自己格格不入的同时,认真地面对,试图从自身找到各种情绪与性格的根源,没有去怨天尤人。这应该属于心理学上的“自我归因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是,黑塞并不是单纯地沉溺于自我的烦恼,他在自我归因之后,有一种很强烈又很自然的自我拯救。他会自省,他也会自我和解,这种内心和解之后的宽容大度不仅仅是对自己,也同样面对周围的人。比如他的父亲。父亲晚年酗酒,为了健康着想,黑塞试图为了父亲身体的健康让父亲远离酒精,但经过了多次尝试和彼此之间的冲突之后,黑塞意识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健康时的性格本就刚愎得令人不敢恭维,目前虽说他年纪老迈且患病,然而,若要求一个粗鲁的老农夫,因儿子的孝心所感动,而变得温和,彼此和睦相处,根本是异想天开的事。……他很少跟我交谈,只是摆出粗暴、严峻、不满的面孔,并且还经常对我耍心机。我常想:有一天我到这种年龄时,不知会不会变成那样难伺候的怪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塞不仅仅时时自省,他的文字温暖人心还源于他发自肺腑的谦逊。他“发现身份低贱生活贫苦的人,他们的人生同样也是多彩多姿,不独如此,大抵说来,他们的人生比之所谓成大事立大业的人,更温暖、更有人情味、更宜于当作模范。”我想,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且在日常生活里如此身体力行,也是黑塞能够得到这么多人喜爱的一大理由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黑塞的博学与勤勉也是让我对他心生敬佩的原由。天生的文学家,也需要日复一日的自律。在《在轮下》这本书里,黑塞也回忆了求学的经历,与这本书里写到的时时学习与思考,又哪有什么分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黑塞说他在佛罗伦萨学习罗兰诺-莫地希的诗,有一句感触很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春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须尽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莫待消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空惆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到这句的时候,想起我国唐代也留下过类似的诗句,于是,因为同样的喜欢而更加心生欢喜,愈加喜欢赫尔曼-黑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