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国三座滕王阁中,属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最为著名,慕名滕王阁,不是因为滕王李元婴,而因初唐四杰之C位的青年才俊—王勃,在这里写下了千古第一骈文《滕王阁序》。1300多年来,《滕王阁序》的光芒,不仅璀璨了那个时代,也一直照亮着这座滕王阁。</p> <p class="ql-block">中学学习背诵《滕王阁序》时,觉得难懂难记,对王勃的人生感悟理解甚少。尽管如此,在我年少的心中还是埋下了一个念想;希望有朝一日,登上滕王阁,去领略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极美秋景;在一抹夕阳中,静静聆听“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美好意境。</p> <p class="ql-block">自从沉睡多年的这个念想被唤醒了那一刻,我便翻开书本,一读再读,细细品味这个共计773个字,30多个典故,40多个成语,字字珠玑的千古第一骈文。一个典故,一段历史故事,若干历史人物,王勃引经据典,直抒胸臆,语言华美,难怪一向反对骈文的韩愈说:“读之可以忘忧也”。</p> <p class="ql-block">孔子曰“温故而知新”,重温《滕王阁序》,我依然折服于王勃的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也感叹26岁的王勃,年纪轻轻便可参透人生写下“冯唐易老 李广难封”、“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 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文章是即兴的,是他历经巅峰谷底,世态炎凉后一气呵成道出如此扣人心弦的金句。</p> <p class="ql-block">王勃虽怀才不遇,但并未因此消沉,他笔锋一转写下“东隅已逝 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在磨难中成长,他志存高远,不忘建功立业的初心,他“慕宗悫之长风”,满心期待着“杨意”那样的引荐人,让他可以效仿终军请婴,班超有怀投笔来报效国家。</p> <p class="ql-block">王勃出身名门,祖父是隋朝的著名学者,父亲是唐朝官吏。他才华早露,6岁成诗,9岁成文,16岁进士及第。我们耳熟能详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便是他的杰作之一。唐高宗很赏识他的才华,他被征为太子的伴读。此时的王勃是命运的青睐者。然而两年后的一天,王勃为两位皇子斗鸡时写的一篇檄文,触动了皇家敏感的神经,唐高宗将其怒逐出府,王勃黯然离开长安。</p> <p class="ql-block">祸不单行,如王勃所写“时运不济 命途多舛”,意外再次向王勃袭来,他因私杀官奴而身陷囹圄被关入死牢。意外的惊喜是,武则天封后,他得到了特赦,但父亲因受他的牵连被贬到偏远的交趾任职。</p><p class="ql-block">王勃去交趾探望父亲,途径南昌,正好赶上阎都督大宴宾客,庆祝滕王阁重修竣工。席间,阎都督提议以诗文助兴,宾客们了解阎都督想借机推自己女婿出道的私心,个个借故推辞着。</p> <p class="ql-block">毫不知情的王勃,没有客套,他研墨挥毫,行云流水般地即兴创作了惊艳后世千余年的《滕王阁序》,文惊四座,在座的宾客无一不拍手称绝,连阎都督也禁不住暗自赞叹“此天才也,当垂不朽矣”。</p><p class="ql-block">或许是王勃在这篇序文中写情 、写景、写人生、写感悟、写心中意难平、写一腔报国热忱耗尽了他的所有;也或许是天妒英才,王勃在探望父亲返回的途中,在南海落水溺亡,王勃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他风华正茂的27岁,令人惋惜不已。</p> <p class="ql-block">王勃,昙花一现,绽放、凋零都是他的宿命,他像划过天际的一颗流星,短暂而璀璨,他是天地一惊鸿,刹那即永恒。</p><p class="ql-block">“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人生如逆旅,我们皆是人间匆匆的过客,芸芸众生的我们惊艳不了时光,却可以温柔属于自己的岁月,我们用心生活,努力把颠簸的日子,闪亮地过;努力让我们的人生,不虚此行。</p>